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武汉:地方发债新路径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09日 02:16  21世纪经济报道

  国开行上述人士表示,国开行将优选政府推荐的项目作为重点支持对象,运用多种融资方式,包括直接投资、贷款、债券发行与承销、融资租赁等,并积极联合其他金融机构组建银团贷款,组织社会资金共同为地方发展和建设提供融资支持。

  “政府将大力支持合作银行进行金融创新、支持在武汉城市圈进行金融创新的先行先试。”杨艳平表示。

  先行先试诸法中,金融租赁即为一例。

  不久前,武汉市地铁集团与工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签订了国内轨道建设“金融租赁”第一单,即地铁集团出让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和二期的部分设备、车辆,从工行获得20亿元建设资金,再用15年“交租金”方式,回购这些资产。租赁期内,工银租赁公司享有租赁物的名义所有权,地铁集团享有资产的占有权、使用权和控制权。

  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副行长李晓鹏对此评价,这是武汉运用新的金融手段的一个重要开端。

  国开行上述人士亦表示,国开行将先期探索引入金融租赁业务,待条件成熟时推动乙方控股的深圳国银金融租赁公司在湖北设立分支机构。

  武汉:地方发债新路径

  有消息称,财政部将会通过发行国债的方式,将地方债券通过招标承销机构的方式向社会发售,偿还期限为3年,每期的发行额度,由地方政府与财政部在国务院批准的额度内,协商决定。这种由国家代发的地方债券将可以在银行间市场以及证券市场流通。

  电话中,财政部预算司的一位人士没有否认这个消息,并表示,目前财政部正在讨论发行方案的细则,完善后择日发布。

  湖北省发改委体改处副处长马毅斌亦向记者证实了这个传闻。他说,各地相关部委已接到此消息,正前期紧急讨论申请额度等方面的内容,但中央对此还未有最终的方案出台。目前,该省发改委和财政厅已派员赴京了解详情。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28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朝才据此分析,财政部策划的为一种折中方案,其形式和风险介于国债转贷和地方自主发债之间,规避了制度禁入的限制,并可能采取试点推广的方式进行。

  此前获批的武汉城市圈综改区总体方案曾提出1000亿的市政债发行计划。在总体方案的“九大创新”中,“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的财税金融体制机制创新”是其中重要一域,综改区在融资领域的先试权获得国家认可。

  与此同时,在配套出台的系列专项规划中,水专项债和环保债也陆续被提出。政府债券融资成为综改区市政经济的一项重要内容。

  数月前,由湖北省10家政府投资主体与6家大型企业共同出资,成立“湖北省联合发展投资有限公司”(简称湖北联发投),由湖北省常务副省长李宪生担任董事长,是我国综改区第一家区域性政企联合投融资平台。在成立之初,这家注册资本为32亿元的公司即宣布,将担纲“1+8”武汉城市圈跨区域大型投资平台,最终将撬动1000亿元资金。

  人们普遍猜测,这个平台将成为市政债试行的开始。

  在政府直接发债尚未有定论之前,通过政府控股的城投公司或企业发债成为地方政府的一个“旁门”。出于融资的需求,地方政府只能通过变通的方式发行基建用途的债券,这种当前中国金融市场下的特殊产物也被称作“准市政债”。

  湖北省发改委财贸处办公室的案头,正摆着一份企业债申请文件。

  据记者了解,武汉城投已经启动企业债券申报工作,襄樊市和黄石市的城投公司也雄心勃勃地推出了自己的发债计划,并已经开展了发债前期中作。此外,长江证券公司配合武汉市发改委正有序推进“武汉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申报工作,将有10—15家中小企业参与该债券发行。

  “今年,政府将不遗余力地鼓励企业发行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债券,探索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并做好发行地方债的准备工作。”杨艳平告诉记者。2008年发债形势大好,而湖北省竟然没有一只企业债发行。这让政府大失所望。

  近日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预计,2009年全国债市发行总量为4.5万亿元,其中企业债和中短融规模将达8600亿元。

  沿海省市的市政融资已经拉开架势。上海城投继上个月成功发行30亿中期票据之后,又获得40亿中期票据的发行资格。与此同时,北京和广东等地也厉兵秣马,在企业债、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等债券融资渠道打理上渐入佳境。

  相对于沿海,中西部地区的债券融资意识不高。“我省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已经习惯于通过银行贷款获得资金,直接融资的意识较为薄弱。在已经发行的4只企业债中,没有一只交通债。”杨艳平坦言。

  当前在地方的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上,主要还是靠贷款。2008年,湖北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资金主要来源是项目自筹和国内贷款,两者比重共为79.1%,相形之下,财政预算内投入不足10%,各种形式的债券融资仅占1.5%。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