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7:国企改革“不求所有,但求所在”
1997年,合肥市国企改革大规模展开。时任合肥市副市长的车俊带队到武汉和杭州等地考察后,明确提出了“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国企改革思路。
在此理念指导下,企业的所有权是否属于政府已不再重要,关键是企业是不是在合肥,能不能给合肥提供就业机会和财税。在操作上合肥市政府提出“三明工作法”,即着眼于整体搞活,决策者要高明;舍得闲置资产被别人盘活,主管部门要开明;不怕改换门庭变牌子,企业职工要聪明。其中,政策的关键是“低门槛”。
这一理念出台的背景是,随着宏观经济的转向和外部环境的恶化,管理粗放、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集体遇到发展瓶颈。此前曾是合肥五大盈利企业的合肥市黄山电子有限公司,自1993年以来,生产经营每况愈下,企业资不抵债。同城的美菱与荣事达此时虽然依旧风光,但市场和经营上的风险正在不断扩大。
“1998年的时候,荣事达的资产规模已经从1992年的1.38亿元暴增至30亿元,但市场上海尔等企业已经开始发力。而经过多年的打拼,在荣事达企业内部出现了一些松懈的想法,公司多元化的战略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陈荣珍如是回忆荣事达当时面临的环境。
1997年底,合肥市政府开出让人难以置信的低价,将黄山电子有限公司整体划归海尔集团。根据当时的协议,只要企业还在合肥,并接受原来的2500名职工,合肥市就将黄山电子无偿转让给海尔,且黄山电子的3600万元银行贷款由合肥市财政承担。
在此之前,安徽芳草日化股份有限公司已与联合利华(中国)有限公司合资组建合肥利华洗涤剂有限公司,双方合资的方式是由联合利华注入资金,而芳草出让洗衣粉生产经营性资产以及品牌。
“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思路发展到2002年,引发了轰动一时的合肥“七七之变”。
2002年7月7日, 陈荣珍的办公室桌子上摆上了一份由合肥市委下达的通知: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陈荣珍退休,市委拟从合肥市经委委派一名官员接替该公司总裁一职。与陈荣珍同一天接到退休通知的,还有同城美菱集团的董事长张巨声。
一名合肥市政府官员向记者表示,“拿掉” 陈荣珍和张巨声的同时,“格林柯尔系”及美的等外部资本已经开始与合肥市政府接触。尽管他们二人的退出从表面上看带有浓厚的政府操作的痕迹,但起作用的仍是“资本的力量”。
“说了就难过,不说又沮丧,有的人说我工作做的不好……”事隔6年,张巨声似乎仍未从当年的情绪中走出来。陈荣珍也表示,“钓了整整3年鱼,才将心情平复下来”。他们都坚信,如果自己还在位置上,无论公司的股权发生怎样变化,美菱和荣事达在合资公司的控股权绝对不会丢失。
陈荣珍和张巨声的离职,意味着合肥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批“创业者神话”的终结。此时的合肥,已经下定决定着手产权改革和资产重组。合肥市政府2003年出台的《合肥市千亿规划纲要》正式提出,通过资产重组等手段壮大规划、建设国内外重要的制造加工基地的规划。
“只要有利于盘活存量资产,有利于企业发展和职工安置,就可以这样搞——不分行业,不分区域,不分行政管辖和所有制。”改革倡导者车俊曾如是说。
2005:承接长三角
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珠三角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环勃海湾经济区、西部大开发、东北复兴等都在飞速的发展,处在东西部交汇的安徽却苦恼于自身的尴尬定位。
即使在安徽省内,南京曾将沿江城市群的芜湖、马鞍山、滁州、巢湖划为“南京都市经济圈”,徐州把蚌埠-淮南城市群的淮北、宿州划为“徐州经济都市圈”,杭州则把黄山划为“杭州经济都市圈”。唯独合肥,地处皖中,又缺乏必要的交通优势,一直不能找准自己的定位。
至2006年,中部六省省会城市国民生产总值比较中,合肥排在倒数第2位,人均GDP还是倒数第1位。
转折出现在2005年,中国高层决策者高调推进“中部崛起战略”。在此背景下,安徽省推出了东向接驳长三角的战略。合肥制定了“14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即一个主城区、四大组团、一个滨湖新区。
商务部随后确立的首批 “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中,合肥赫然在列。
一夜之间,合肥成为投资商追捧的“热土”。
“得合肥者得天下,合肥将成为顺德之外,美的在国内最大的生产基地。”2007年11月,初冬的合肥,寒意沁人肌肤。在位于合肥高新区内的美的合肥冰洗工业园内,美的制冷家电集团CEO方洪波向来自全国的数百名经销商勾勒着美的集团未来的前景。
数据显示,2005年,全市招商引资总量首次突破200亿元。2006年招商引资规模达到334亿元。2007年合肥引资总额同比增长71%,达到571亿元。随着德国麦德龙、美国江森自控两家世界500强企业在这一年先后“登陆”合肥,落户合肥的世界500强企业数字增至18家。
2008年8月,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泛长三角”第一次出现在国务院文件中,安徽第一次“正大光明”地成为长三角的一员。
“当前最大的机遇就是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资本的加速转移,也就是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的机遇,抓住机遇,重在把自身工作做好,把对接工夫下足,在承接转移中实现更大发展。”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在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掷地有声。
中国经营报记者:宋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