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一个东北老国企的重生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21日 16:05  《钱经》杂志

  关键词:停薪留职、改制重组、重振老工业基地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企因为冗员庞大、机制和观念落后,一直是改革的一个难点。而在其变革的过程中,个体的命运更是令人感慨。在重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号召下,他们期待着新生。

  文/本刊见习记者 鞠兵

  从员工到车间主任,从国营大厂到民营企业,谢青超在一个工厂里见证了东老工业基地的繁盛与失意。1978年,21岁的他上山下乡归来,进入毛纺厂,成了一名国企工人,年底开始改革开放。2008年,51岁的他担任该毛纺厂车间主任四年,民营企业干部。

  从文革中走来

  “我是这样读完十年书的,65年上学,66年开始文革,75年毕业,上山下乡,76年文革结束。”谢青超就是这样到了吉林省桦甸,成为了一名知青。1978年,各企业到农村面向知青们招工。“完全看表现,表现好就早些回城,表现不好就晚一些。”谢青超在国企统一招工中回到了城里,成为原吉林市毛纺厂的一名挡车工,半年后成为一名保全工。

  八十年代,谢青超主要担任生产班的班长,带领着一百多人干了六、七年。“那时候是四个生产班连轴生产,我主要是安排倒班和具体生产。当时工资涨得特别频繁,那时真是国企的黄金期。”刚参加工作时,谢青超拿的是学徒工资,每月25元。到了八十年代国家工资改革,工资已经涨到七十多,不久又涨到一百多,二百多。进入九十年代,谢青超的管理范围扩大了,开始管理一整个车间,成为一名生产调度。他的工资里开始出现奖金,奖金的发放标准主要是根据工作等级和职务。

  九十年代初,正是“下海”的热潮席卷全国的时候。但是位处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的毛纺厂却依然很平静。那时候“下海”的人都需要办理“停薪留职”,“但是厂子里办停薪留职的人很少,那些下海的人 都是看得比较早,比较远的”。毛纺厂的工人受技术限制,“下海”的并不多,一般是到南方的毛纺厂继续做老本行,收入明显比在国企多,“其他的人都是有‘路子’的”。

  衰退,初现端倪

  九十年代,民营企业凭借机制灵活,工作效率高而蓬勃发展。但国有毛纺厂却被陈旧、繁冗的内部制度和人浮于事的问题困扰,工作效率低下、产品质量下降、订单变得越来越少。“九十年代我们进行了两次重组。”

  这两次重组分别在93年和97年。“重组就是一种脱壳”,谢青超这样描述这个拥有3000多人的国有厂子的重组,注册一个新的名字,对人员进行一次调整,下岗一批,预退一批、退休一批。每次重组后厂子的工作效率都会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是好了一年半载后,就又不行了。那个时候国家鼓励出口,但是我们必须拿到配额才能出口。”

  这个老工业基地的老厂子就在重组中度过了九十年代,企业内部管理不善的问题日益暴露,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

  改制之痛

  进入2000年,当全世界开始在重新想象中国的未来时,毛纺厂却正在走向另一种极端。2002年,由于管理问题影响生产,加上企业负担过重,毛房厂开始无法正常向职工发放工资。厂子运作完全靠政府贷款支撑。2003年,“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计划”开始实施。2004、2005年期间,厂子基本停产,工人开始放假。改制,被提上日程。毛纺厂的职工们不得不面对伴随着改制而来的“阵痛”,是去是留,成了最大的问题。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