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江门市:抢占珠三角产业升级的人才制高点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11日 05:57  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殷宗武/广东江门报道

  有“中国第一侨乡”之称的广东江门市,不仅华侨众多,自古以来还以人才辈出闻名中外。依托深厚的传统教育文化底蕴,江门市近年来成功走出一条教育强市之路,在珠三角产业升级中抢占了人才制高点。

  “发展最根本的在于教育”

  江门市在历史上就是广东的人才基地。江门市亦称五邑,地处珠三角西翼,是粤西地区和西南各省通往珠三角和穗港澳的交通要冲。这座千年古邑历史上英才辈出,涌现出明代大儒陈白沙、近代维新领袖梁启超、中国航空第一人冯如、历史学家陈垣……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海外数百万五邑华侨的支持,为江门发展教育事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江门市领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开拓创新,趟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教育之路。

  分管教育的江门市副市长李崴告诉记者:江门发展最根本的在于教育,突出教育强市是江门实现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江门经济发展需要人才,建设和谐江门需要人才,人才输入招聘是一个方面,关键是靠自己培养。现在江门政府每年的教育投入,都以两位数的比例增长。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江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入学率98.89%;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83.4%,还在广东省率先实行了对高中阶段贫困家庭子女的扶持政策;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每万人28.01,各项教育指标均居广东全省前列。

  作为“中国第一侨乡”,江门侨乡文化独具魅力。华人华侨兴教办学,在江门市处处可见,这也是江门教育发展的重要特点。

   江门市常住人口约412万,而祖籍江门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现已达376万。正因为自小背井离乡,旅居西方文明核心地的江门侨人深知知识的重要性,更强烈希望家乡的儿孙辈能够掌握先进文化。因此,他们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就成为五邑地区近现代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江门市,华人华侨捐资修建起来的小学、中学几乎遍及每个乡镇。

  近百年来,华人华侨在捐资支持家乡建设的同时,还促使中西方文明在此高度融合。这也使江门的职业教育获得全新的思维,开阔了人才培养的视野,大大提高了江门市职业教育的质量。

  培养“贴近市场、适应需求”的人才

  随着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以往经过简单培训的农民工已经不能胜任新型企业的需求,出现了“技工荒”,严重影响了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

  “教育必须与经济建设相适应。我们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就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江门市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这也是江门推进人力资源强市建设的着力点。”江门市教育局局长李霭康向记者介绍。

  近年来,在全国吹响职业教育号角的大环境下,作为传统中等职业教育强市,江门市的中职教育将迎来第二个高速发展期。教育服务于经济,江门市职业教育的发展紧密结合自身经济发展的特点,创造了“江门特色”的发展道路。

  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为企业发展培养优秀人才,江门市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已逐渐形成“政、校、企”相结合的模式,即在政府的推动下,学校与企业广泛合作,学校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设置专业,企业则从资金、设备、实习、就业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半工半学”、“订单式”教学模式已经大量引入中职教育。

  江门市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工程,制订出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划,针对江门市摩托车、五金卫浴、玻璃、珠宝钻石等产业的发展需要,积极调整专业设置,使培养出的人才更贴近市场,更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

  职业教育师资短缺是中职教育加快发展的“瓶颈”。为此,江门市各中职学校都积极制定教师培训计划,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此外,还积极鼓励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借助企业的实力来提高学校师资力量。

  创造性的职业教育方法,使江门职业教育质量一流。在2007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的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项目的比赛中,来自江门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李永镇获得一等奖,该校的余丽明校长还获得“中国职业教育杰出校长”荣誉称号。

  目前,江门市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41所,其中国家级重点、省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各11所、5所,国家级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学校2所,省级以上重点建设专业14个。在校学生7.27万人,平均每万人口中就有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校生177人,高出广东省平均水平49人。

  自1980年,第一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成立以来,江门市中职教育迅速发展,学校数量和整体实力一直位居广东省前列。未来,江门市将继续发挥职业技术教育强市的优势,结合江门市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需要,加快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战略性结构调整。

  李崴副市长表示,为将职业教育做大做强,到2011年,江门市计划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调整为36所,校均规模扩大为2500人左右。同时,重点发展与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类、机电制造业类、商贸旅游类专业,突出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

  为产业升级提供“人才优势”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人才成为珠三角城市经济转型的要素之一。经过20多年的发展,江门市已成为广东省内仅次于广州市的传统职业教育强市。在轻工业基础雄厚的江门地区,大量的中职毕业生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为产业升级提供了人才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当地经济社会建设培养了超过36万实用性、技能型人才,而这一群技术生力军也为江门工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设备是可以引进的,但是人才、特别是大量的一线生产技术人才却不可以依赖引进。”江门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张天民认为,对于当地建设而言,中职学生的作用正在进一步显现。

  江门市所属开平市水口镇是全国知名的水暖卫浴器材生产基地,拥有近500家水暖卫浴生产企业。多年前该地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如今已经撑起了卫浴镇1/3的“天空”。来自江门市蓬江区荷塘镇荷塘职中的学生,如今已主导了荷塘镇服装、电子产业;在江门市泰和电脑城,大部分的销售人员也都出自中职学校……可以说,中职的学生已经遍布江门的各个经济领域。

  由于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企业所需的“技能人才”大量涌现,解决了企业的人才之忧,使江门市成为一些高新科技企业的“投资热土”,全市经济也得到飞速发展。

  依托人才优势,江门市在高新技术领域的一些关键技术上拔得头筹,如金属纳米材料技术、小型数控机床技术、二次电池生产技术等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江门市先后成功创建了“国家火炬计划江门新材料特色产业(鹤山)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江门纺织化纤特色产业(新会)基地”以及“广东省火炬计划纺织新材料特色产业(开平)基地”,让高新技术产业有了更好的发展环境。

  此外,江门市高新区成为了省级高新区,在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先进制造等领域初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群。2007年,江门GDP已经突破1000亿大关,世界500强企业已有30家投资江门。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