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徐雅玲
7月21日晚上8点,成都街头已然霓虹闪烁、华灯绽放。成都新会展中心的会客大厅,迎来了来自30家央企的代表,与成都市主要领导及来自周边各个灾区的基层领导一起,召开了一场协助灾后重建、并规划自身产业布局的恳谈会。
这30家央企包括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中国保利集团公司、中国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中冶集团、中国节能投资公司、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等,行业涉及到信息产业、能源产业、机械、建材、地产、基础建设、食品加工、环保、生物技术等,几乎囊括了成都市乃至四川省进行灾后重建的方方面面,前来参会的也是各个央企的主要负责人。
对于央企代表的到来,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在会见中代表市委、市政府表达了欢迎,并对中央企业予以成都抗震救灾的无私援助、有力支持表示感谢。
在恳谈会上,成都市委副书记唐川平指出,随着成都逐渐恢复了生产,要想长远发展,需要依靠大量的外来投资,而中央企业占据了中国经济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投身到成都的灾后重建,将可以促进成都产业持续发展,促进成都产业升级。
百亿援建
此次恳谈会,以央企和成都市政府合作的6个项目签约拉开序幕,双方希望以此证明,成都发展前景依然看好。
据悉,这六个项目投资总额超过100亿元,单个项目最大投资达到30亿元。其中包括,攀成钢投资15亿元的无缝钢管系统改造工程,预计两年建成,建成后年销售收入将增加14亿元;投资15亿元的保利新都国际生态休闲体育运动公园项目,占地3000亩,将建设国际生态休闲体育运动场、体验式生态农业景观庄园;中冶集团五冶将对口援建崇州、大邑,采取BT方式,分别在崇州投资20亿元、在大邑投资10亿元新建基础设施与住宅项目等。
作为前来参会的央企代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董事长熊群力表示,“成都在抗震救灾中的反应得到了国内外社会各界的肯定,也极大地增强了企业在成都的投资信心”。同时,他表示,作为中央企业,不仅要加快自身生产自救,更肩负着社会责任,并表态,中央企业将积极谋求与四川省、成都市的合作,加快推进具体合作项目,积极投入到灾后重建中。
事实上,央企进入到灾后重建项目中,不仅能让灾区迅速恢复重建,恢复经济,对于央企而言,也给自身加快发展提供了机遇。
“早在地震之前,中国节能投资公司就有意向在成都建一个能源与环境的产业基地,当时,计划在投资初期,仅仅作为一个实验基地来逐步推进投资。”中国节能投资公司副总经理余红辉向记者透露。
然而,在地震之后,成都出现了大量节能环保产品的市场需求,需要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材料来重建家园。于是,中国节能投资公司重新调整了规划细则,不仅增加了抗震8级的条款,还追加了投资。
在刚刚与成都市政府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中,中国节能投资公司首期即拟投资12亿元,“下一步还将积极参与成都灾后重建各项工作,进一步扩大投资,把国外更多的先进节能环保企业和资金引进成都,谋求双方长远合作发展”。
央企优势
在签约的项目中,仅有中冶采用BT方式来制定重建规划。据悉,这种企业和政府的合作方式在灾后重建中尚属首例。
“就崇州和大邑项目而言,地震过后,地方政府经济受到影响,考虑到这点,我们决定采用BT方式和政府进行重建规划。”中冶成工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程并强向记者详细介绍了他们的投资项目。
所谓“BT方式”,即采用企业投资,政府回购的方式进行合作。程并强介绍说,灾后重建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地方政府财政很难一次性支付这部分重建资金,因此,政府可以分几年时间从企业手中回购项目,采用地方财政以及上级政府的政策支持作为担保。
据悉,在中冶对崇州和大邑进行灾后重建的项目中,有多于70%的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另外近30%部分是企业自己出资,另外一部分将得到中冶集团总部的支持。“获得集团资金的支持也是央企不可替代的优势。”程并强说,“预计全部项目重建预计在2-3年内全部完成。”
同时,中冶和地方政府的合作方式,在其他欲投资四川的央企中起到了一个带动作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下属航天建筑设计院董事长代立文向记者表示,他们企业可能会以这样的方式来谋求和地方政府的灾后重建项目合作。
除了方式上创新,在灾后重建中,一些军用新兴的技术,也将加速应用在民建当中。
代立文将其带来的“L”墙体材料技术的资料,向参会政府代表进行了展示,他同时表示,原本这项技术仅仅应用在军工上,他正在计划将成本进一步降低后,应用到灾后重建当中。
此外,已经与成都达成地铁合作项目的中国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副总裁张军也表示,由于与成都市政府有了坚实的合作基础,他们将在下一步加大对成都乃至四川灾后重建项目的合作的力度,“将更加先进的项目带到成都,带到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