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人为生态危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29日 23:41 中国经济周刊

  “人为”生态危机

  “河西走廊生态的恶化,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气候变化,这是自然变化,无法抗拒;另一个就是人为因素。”2008年4月,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王乃昂教授在接受采访时,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人为因素”是主因

  甘肃省气象局的最新资料表明,近50年来,河西地区气温平均上升了1.4℃,幅度远高于北半球和全国的平均水平。“气温升高导致祁连山雪线上升,冰川和积雪面积缩减。气温升高还意味着蒸发加大,干旱化趋势加剧。这又进一步导致河西地区荒漠化加剧,生态环境趋于恶化。”

  “近两千年来,人类活动对石羊河下游湖泊的影响量级,整个历史时期平均为28%,清代以来则高达88%以上。”王乃昂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河西走廊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及其反馈过程研究》得出这一结论。

  也就是说,在清代以前,气候的自然变化是影响石羊河流域环境改变的主要因素;清代以后,人类过度活动成为主要因素,且高达88%。而石羊河流域出现生态恶化主要就是清代以后的事。“河西走廊其他地方我不敢说数据完全一致,但人类影响占主导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王乃昂说。

  在汉唐繁盛时期,河西走廊人口很少突破40万人,即使到明朝后期,河西三大流域人口也只有35万。

  清代早期废除了之前的“人头税”,实施“摊丁入亩”制度,“调动了生产积极性,也促进了社会发展”,但是这一政策直接刺激了人口的迅速膨胀。

  乾隆年间,中国人口从1亿猛增到3.12亿。加之河西地区政治形势相对稳定,大量移民进入河西。

  嘉庆年间,河西地区人口达到127. 4万,至此河西走廊人口密度突破了干旱地带人口压力的“临界指标”,达到8.8人/平方公里,超过了国际上规定干旱地带人口压力的“临界指标” ——7人/平方公里。“人类活动逐渐取代自然因素,成为导致河西地区生态环境变化的主导因素。”

  “这一时期,水资源利用率超过40%,是近300年来生态环境迅速恶化的主要原因。”王乃昂告诉记者,国际上认为干旱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超过40%,就达到了极限开发利用程度。

  用“人类让步”换取“生态进步”

  柴尔红在民勤六中当了24年的地理老师,非常关心家乡的生态问题,利用放假时间,他走遍了整个河西走廊。

  经过十几年的考察研究,他认为包括民勤在内的河西走廊大部分地区生态陷入了恶性循环:一方面水库的水圈起来白白蒸发散失着;另一方农户用潜水泵大量超采有限的地下水,“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更别说用水粗放,单方水的产出值低,居民、城镇、工业用水浪费,污染严重,循环利用不够。最终的结果是水位下降,植被枯死,风沙狂吼,生态“岌岌可危”。

  “上游挤下游的水,下游挤生态的水;工业挤农业的水,农业挤生态的水” 柴而红说,“最终导致的荒漠化将是立体的: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一齐枯竭。”2008年4月,他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他分析说。

  “以前,人类抱着‘人定胜天’的思想,疯狂扩张,人类每往前一步,带来的就是生态的退步。”柴尔红颇为伤感地说,“现在是改变这种恶性循环的时候了,退耕还牧、还林、还荒地,退农还湖、还泽、还水道,退人还荒野、还湿地、还滩涂汊道。今日人类的让步,可以换来生态的进步。倘若生态恶化到无法挽回,再做什么都晚了。”

  治理的“国家决心”

  “河西走廊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已经对兰州、甘肃中部地区、内蒙古河套平原,乃至华北地区的环境质量产生比较严重的影响,已经关系到国家的生态安全。”王乃昂说。

  河西走廊生态恢复问题十分复杂,需要多方面的长期努力,比如保护祁连山的水土涵养林、防沙治沙、生态移民。但“生态移民”对移居区有可能产生新的生态破坏,还存在如何致富问题。王乃昂告诉记者,生态移民必须做,但不应该是主要措施。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城市化进程是解决河西走廊“三农”问题和节约用水的根本出路。

  “从水的角度来说,需要‘开源’和‘节流’并举。” 王乃昂说,调水是最直接的方法,不妨引黄河的水缓解河西走廊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危机。甘肃省气象局则提出开展“祁连山人工增雨雪”工程项目,根据测算,项目实施后每年可增加降水3.7~7.4亿立方米。

  但是总的来说,“根本的出路在于节水”。现任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主任陆浩曾在一篇文章中总结说。

  河西走廊的农业是用水“大户”,74.33%以上的水用于农业灌溉。河西走廊生产了甘肃全省70%以上的商品粮,是全省“粮仓”,但这却是以粗放的、高耗水的资源代价、环境代价、生态代价取得的。

  事实上,中国政府早已下决心要改变这种粗放农业的现状,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河西走廊地区光照条件好,昼夜温差大,建设以日光温室为代表的高效节水集约型农业,就成了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

  2008年的岁末年初,张掖市宣传部副部长阎仲告诉《中国经济周刊》,2002年,张掖市被确定为全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逐渐摸索出一套较为成功的农业节水模式。“从结构节水到制度节水,再到科技节水和建立节水的长效机制。”

  结构节水方面,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发展特色农业。高耗水的小麦和玉米,被棉花、葡萄、瓜菜等节水高效作物所取代;制度节水方面,开始在农田节水方面尝试“定额到户、超用加价、转让有偿”的水权制度改革。

  “日光温室使用滴灌技术,能使每一滴水都发挥效益。更为重要的是,一个温棚一年能给农民带来近2万元的收入,在调整农业结构、恢复生态过程中,还能富裕农民。”他说。

  这一节水模式正在被推广到武威、敦煌等地。

  武威市2007年共建成日光温室2.47万亩,农业灌溉用水比上年同期下降6.1%;2008年预计完成7.33万亩,5年内力争使60%的农户户均有1亩以上日光温室。

  继2002年国家投入15.38亿元进行《黑河一期治理规划》后,2007年10月和12月,总投资19.33亿元的《敦煌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近期工作方案》和47.49亿元的《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相继实施。“这表明了国家治理河西走廊生态问题的重大决心。” 柴尔红颇为欣慰地说。

  “如果任高耗低效、原始落后、粗放野蛮的用水方式继续下去,恐怕有朝一日,甘肃、新疆、内蒙各处的沙漠会连在一起,往西再接中亚沙漠。那么,从科尔沁到伏尔加河下游,一系列连贯相通的沙漠将取代撒哈拉沙漠,成为世界第一沙漠。”柴尔红说,“现在政府加大生态治理力度,河西全部县(区)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整个河西走廊大力发展节水农业,这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文中图片均为本刊记者包锐、罗斌摄)

  链接:

  “西北粮仓”——河西走廊

  范围

  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西北部,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南北介于南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和北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间,长约12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形如走廊,称甘肃走廊。因位于黄河以西,又称河西走廊。地域上包括甘肃省的兰州和“河西四郡”:武威(古称凉州)、张掖(甘州)、酒泉(肃州)和敦煌(瓜州)。

  地位

  河西走廊历代均为中国东部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汉唐以来,成为“丝绸之路”一部分。15世纪以后,渐次衰落。目前亦为沟通中国东部和新疆的干道,为西北边防重地。    

  地质地貌与水系

  河西走廊属于祁连山地槽边缘拗陷带。喜马拉雅山系运动时,祁连山大幅度隆升,走廊接受了大量新生代以来的洪积、冲积物。自南而北,依次出现南山北麓坡积带、洪积带、洪积冲积带、冲积带和北山南麓坡积带。走廊地势平坦,一般海拔1500米左右。沿河冲积平原形成武威、张掖、酒泉等大片绿洲。其余广大地区以风力作用和干燥剥蚀作用为主,戈壁和沙漠广泛分布,尤以嘉峪关以西地区,戈壁面积广大,绿洲面积更小。

  在河西走廊山地的周围,由山区河流搬运下来的物质堆积于山前,形成相互毗连的山前倾斜平原。在较大的河流下游,还分布着冲积平原。这些地区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引水灌溉条件好,便于开发利用,是河西走廊绿洲主要的分布地区。

  河西走廊气候干旱,许多地方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但祁连山冰雪融水丰富,灌溉农业发达。

  土壤

  河西走廊的耕地主要分布在山前平原上。冲积扇上部组成物质以砾石为主,夹有粗砂,目前很少利用;冲积扇中部和下部组成物质以沙土为主,多辟为耕地。冲积平原土质较细,组成物质以亚砂土、亚粘土为主,也是开耕的主要区域。在长期耕作灌溉条件下形成厚达1米、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力高的土层,为发展农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走廊西部分布棕色荒漠土,中部为灰棕荒漠土,走廊东部则为灰漠土、淡棕钙土和灰钙土。地带性植被主要由超旱生灌木、半灌木荒漠和超旱生半乔木荒漠组成。东部荒漠植被具有明显的草原化特征,形成较独特的草原化荒漠类型。西部广布砾质戈壁和干燥剥蚀石质残丘,生态环境更加严酷。砾质戈壁分布有典型的荒漠植被,如红砂、膜果麻黄、泡泡刺、木霸王、裸果木等群落类型。

  为防止风沙和干热风侵袭,绿洲地区采用钻天杨、青杨、新疆杨、沙枣等,营造防风林带,效果显著。

  农业

  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历史悠久,是甘肃省重要农业区之一。它是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经济作物集中产区。它提供了全省2/3以上的商品粮、几乎全部的棉花、9/10的甜菜、2/5以上的油料和瓜果蔬菜。

  平地绿洲区主要种植春小麦、糜子、谷子、玉米及少量水稻、高粱、马铃薯。油料作物主要为胡麻。瓜类有西瓜和白兰瓜,果树以枣、梨、苹果为主。山前地区以夏杂粮为主,主要种植青稞、黑麦、蚕豆、豌豆、马铃薯和油菜。河西畜牧业发达,如山丹马营滩自古即为著名军马场。

  民族

  民族有汉、 蒙古、藏、 裕固、哈萨克、回、满等。以汉族为主,主要在绿洲区从事农业。藏族、裕固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则从事牧业。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