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向外地转移还是就地升级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9日 16:11 中国经营报

  作者:徐春梅、谷慧

  记者手记

  走,还是留,确实是一个问题。

  2007年以来,在广东省各地方政府流行一种叫做“腾笼换鸟”的产业升级思路。政府的愿望是将工厂低附加值的制造环节转移出去,仅在本地保留工厂的总部,并将研发、营销、品牌等高附加环节吸引过来,同时为电子、金融、服务等产业腾出空间。

  但是,政府与企业的诉求出现了错位。以台商为例,2007年以来由于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下调、环保以及土地成本上升等,东莞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估计台资工厂的总成本增加了14%左右,再加上新《劳动合同法》增加了用工成本,不同行业的成本上升了20%~40%。与此对应,目前不少中小台资企业陆续在关门走人,大的企业去印尼、印度、越南等国家考察已成为潮流;还有大部分台资企业缩小规模在观望,看能不能坚持下去,比如在东莞一家3000多人的灯饰厂,现在就剩下100多人在维持运转。

  “现在迁厂还看不到,因为企业的订单在做不能停产,但是半年、一年之后就能看到部分企业转移了。而且一家大企业迁出后,上下游产业链的几十家小企业也会跟着走。”东莞台协秘书长赵维南告诉记者,这些台资企业的工厂转移后,要它把研发、营销总部放在珠三角有些不现实,而且工厂一旦迁出就很难再回头了。

  业内人士担忧:在没有电子信息、汽车、金融等产业基础的地区,将制造业迁出后能否顺利招商将成为问题。

  实际上,在上世纪80年代,香港的制造业就是没有在当地实现升级就直接全部转移到广东的,结果香港出现了“产业空心化”的问题。而当时的韩国、中国台湾以及新加坡,在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优势丧失的情况下,被迫在本地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从而提升了整体的产业水平。

  政府现在显然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2月29日, 在东莞台协举办的产业升级论坛上,东莞市委常委、副市长江凌表示,目前台商在东莞投资遇到一些困难,不少企业出现走与留的彷徨,但是与其如候鸟一样转移,不如在当地转型升级。江凌还透露:东莞市政府将在台湾事务局设立专门的台资企业升级转型辅导中心,并考虑从3个方向帮助台资企业转型。这包括扩展产品内销、提升技术水平,以及首次向台资企业开放每年10亿元的科技发展资金。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制造业转移是将成本外部化,这对企业来说并非长久之计。只有从产业链中利润最低的加工环节向研发、营销部分转变,才是企业良性的提升之路,而这种产业升级也是珠三角制造业比较好的出口。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