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年的博弈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9日 16:05 中国经营报
作者:殷毅 胡应湘大概没想到,他的一个提议,要历经长达1/4个世纪的艰难博弈才迎来最终的尘埃落定。 1983年,时任合和实业主席、人称“桥王”的香港富商胡应湘,率先提出兴建连接香港与珠海的伶仃洋大桥(港珠澳大桥前身)的大胆方案。因为正值内地百废待兴,大桥可以带来庞大的发展机遇。但当时中英双方正就解决香港主权问题在谈判,提出后未有反应。 后来,珠海方面重提修桥一事,希望以此改变珠江西岸与香港交通联系薄弱的现状,带动珠海经济发展,造桥热情逐渐升温。1989年,珠海市第一次公布拟建伶仃洋大桥的计划。1993年,时任珠海市委书记的梁广大提出具体方案。为了平衡澳门的利益,期间胡应湘与中山大学教授郑天祥都提出了建设 “一桥通三地”的“港珠澳大桥”方案。 到1997年,伶仃洋大桥项目获国务院批准立项。根据后来编制完成的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动态总投资估算为160.37亿元人民币。据称,珠海市还设立了建桥指挥部,并且动工修了一小段。 然而,珠海的热脸却贴上了港澳的冷屁股。当时的港英政府引用英美顾问公司的报告,表示要到2020年才有这个需求,香港商界亦有以李嘉诚、霍英东为代表的航运派明确表示反对;澳门则担心桥位离其太远,有使其“边缘化”之虞,于是方案最终被搁置。 可是,香港的想法很快被内地飞速发展的事实否定。随着广州、深圳、珠海为龙头的城市群的形成和珠江东岸的崛起,香港的领先优势逐年缩小。而2001年4月,广东省副省长欧广源在香港某高层会议上,抛出的广东要建深圳到珠海的“隧道计划”,让香港顿悟:广东可以借此撇开香港。 香港各界开始对造桥重新升温。到2002年,胡应湘再次提出兴建港珠澳大桥的计划,立刻得到了香港特区前特首董建华的明确支持。年底,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 基也代表中央首次明确表示支持。2003年8月,粤港澳三地政府成立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协调小组,正式展开工程等筹划。 不过,香港很快发现,广东方面的态度不是很积极,造桥再次出现“一头热,一头冷”的局面,只是这次利害双方颠倒了过来。 一个激烈的争论便可见彼此地位的微妙变化:桥的名字是叫“港珠澳大桥”,还是“粤港澳大桥”?另外,著名的争论还有“双Y ” (即一桥连接港深珠澳四地) 、“单Y” (即一桥连接港珠澳三地)之争,深中大桥(连接深圳和中山以抗衡港珠澳大桥)是否该建等。而据闻香港亦十分精明,在融资方案上始终不愿多让。 如此讨价还价、一拖再拖,中央不得不进入协调。2006年底,由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港澳办、交通部牵头成立了大桥专责小组,还披露了大桥为三地带来经济效益的比例,以此参照三地政府对大桥主体融资承担的分摊比例。 直到2008年2月28日,三方才敲定融资比例,这场长达1/4个世纪的博弈终于找到了第一个关键性的利益平衡点。 相比而言,同样是桥,同样是区域协作,长三角的“杭州湾大桥”很快就已落成,为何珠港澳大桥却显得如此好事多磨?其实,对比长三角,大珠三角“一国、两制、三地”的政治、经济因素,加之珠三角向来较为保守的诸侯心态,区域协作问题要复杂很多。 其实,在25年的漫长博弈中,桥,本是“连接”的代名词,却由此见证了珠三角经济实力的变化、影响力格局的变迁,也测量出了彼此利益关系的距离。 新闻背景 港珠澳大桥是一座跨境大桥,连接香港特别行政区、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该桥主体长约29.6公里,其中内地方面连接线长13.9公里,香港方面连接线长约12.6公里。起点是香港大屿山,跨越珠江口,经过海底隧道,最后分成Y字形,一端连接珠海拱北,一端连接澳门东方明珠。桥面按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行车速度每小时100公里。 计划的构想最初在1983年由香港合和集团主席胡应湘及珠海市提出,称为伶仃洋大桥。原来只预算连接香港和珠海,后来加入澳门(单Y方案)和深圳(双Y方案);最后选择了单Y方案,并改名“港珠澳大桥”。 目前已敲定融资方案,预计将于2014年落成启用。建成后,由香港开车至珠海及澳门,将从4至5小时缩短到约20分钟。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