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宁南:源于干渴的背井离乡(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8日 00:31 财富时报

  这是被世界粮食组织定为不适宜居住的地区,“远离毒品”、“贩毒者重罚”字样的标语,在农家的土山墙上随处可见,和幽静的山村极不和谐。而在附近的韦州、下干沟等几个乡镇,农民贩毒现象更加严重。明知道这是一条不归路,但很多人还是头也不回。

  移民

  计老汉和马凤花都是宁南农民,都是52万贫困人口中的一员,也都是想搬出大山的人。宁南是指宁夏南部山区,包括泾源、西吉、同心、海原等几个县。

  1983年开始,宁夏就采取“吊庄式”移民(将原居住在恶劣条件地区的人口整体搬离原来的居住地,在另外的地方定居重建家园的人口迁移),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移民开发,将移民安置在宁夏境内的平原农村和三个国有农场。在这个地区52万贫困人口中,宁夏计划到2020年年底搬迁30万人,目前已经实现了6万多人的移民,现在仍在进行之中。马凤花所在的田家老庄乡计划从今年起,两到三年之内完成全乡的整体移民。

  乡纪委书记王游祖具体负责田家老庄乡的移民工作。王游祖说,他们乡将搬迁到下马关乡,现在移民方案已经初步审定。按照移民方案计划,全乡12个村的4106户将在两到三年之内分批搬迁到下马关。在新的家园每人将分到两亩半地,用来种大棚蔬菜。

  王游祖说,根据房子作价情况每户要自筹一万元,剩余的乡政府补助。具体哪个村先搬还没有定,主要原则是先搬山里的后搬靠近公路的村庄。

  不过王游祖透露,移民出现了问题。对于每户自筹一万元很多农户拿不出来,初步统计占到全乡40%多。因为一万元对于一个人年均收入不到1500元的乡镇来说,每个家庭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而计老汉所在的乡还没有任何移民的计划。

  并不美好的未来

  由于靠农业没有任何指望,宁南地区很多农村的青壮年开始出去打工,每个村庄只剩下妇女、老人和孩子,如果一个家庭没有人出去打工,那意味着几乎没有收入。根据统计,在宁南各县,平均每个家庭出去一名人员打工。由于宁南各县多为回族居民,这也给他们出去打工带来不便。

  很多人想搬出大山,但搬出去的也没那么美好。吴忠市的红寺堡现在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生态移民地区。1998年,移民开始大批进入,目前,这里已经有16万人,人口密度已达到了每平方公里105人。原来设定的“移民一年搬迁,两年定居,三年解决温饱,五年稳定脱贫,十年致富”的目标,现在实现得并不理想。目前为止,红寺堡新灌区稳定脱贫目标并没有实现。因为灌区几乎是复制了“吊庄移民”的建设模式,人均两亩地只种粮食,且每亩地水费高于自流灌溉区,使移民难以承受,种植业基本上是负债生产,如今移民冬天取暖费用还得靠政府补助。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村民说,宁南地区不移民也可以,最重要的是杜绝“三扒皮”现象。“三扒皮”是指国家的有关救济资金被县、乡、村层层克扣,到他们手里所剩无几。

  “中央的政策是好的,到底下就变了。”计汉银老汉认为国家的政策经过“三扒皮”之后,完全成了“中药渣子毫无味道”。现在计老汉他们村在实行农民低保制度,规定60岁以上农民可以享受低保。可村里30多岁的与村领导有关系的人已吃上低保了,而他这位65岁的老农仍没有享受到此待遇。

  “今年下点雨吧!下点雨吧!”计老汉站在茫茫的黄原上,望着远处的天空,为他的2008祈祷。

[上一页] [1] [2]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