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福建:发力“海西”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5日 19:44 中国经济时报

  -车海刚

  “福建是块福地。”十七大选举产生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之后,其中几位领导人的“福建背景”在坊间引起关注。不少福建人认为,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中央对福建工作的肯定,同时,也期望它能成为福建今后发展的一大“利好”。

  去年10月笔者到厦门采访,当地人听说是来自北京的客人,往往会很热切地询问:“你们怎么看待海西经济区?”

  海西经济区,即“海峡西岸经济区”。早在1995年,福建就提出了“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的构想。进入新世纪,“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作为福建的自我定位,被正式确立并付诸实施。2004年8月,福建省委七届七次全会批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2005年1月,福建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作出《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决定》。

  在自身加紧推进的同时,福建还一直在争取将海西经济区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2005年5月,福建省委向中央急送了一份专题报告,期盼把建设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列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式把“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一五”规划纲要。2007年召开的十七大上,胡锦涛同志的报告再次提到了这句话。

  海峡西岸经济区终于纳入国家战略,令福建全省上下颇为振奋。他们希望,海西能够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之后,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又一极。作为对中央决策的回应,2006年11月的福建省第八次党代会就加快推进海西经济区建设作了全面部署,进一步明确了海西经济区建设的内涵、意义和总体安排;2007年2月,福建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了《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

  福建对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热忱和重视是可以理解的。从地图上看,福建北连长三角,南接珠三角,东与台湾隔海相望,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与广东一样,福建是中国沿海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拥有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厦门和最早的对外开放区之一闽南三角地带。改革开放初期,福建凭借这种优越的地理、政策条件,以及“侨乡”的地位和与台湾的特殊渊源,吸引了大批台港澳企业来闽投资,成为吸收外资的大省。然而,由于两岸“三通”迟迟不通等原因,福建的这种优势地位并未保持下去。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台商纷纷向长三角等地区转移。夹在广东和浙江两个经济活跃省份之间的福建,反而显得不温不火,陷入发展的尴尬。

  近几年来,福建的经济总量基本排在全国第11位,在沿海省市当中仅高于广西、天津和海南。在此情势下,福建急需寻求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突围。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正是福建人在多年探索基础上给出的答案。

  根据《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和《福建省“十一五”规划纲要》,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西连内陆,涵盖周边,具有自身特点、独特优势、辐射集聚、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覆盖人口约6000-8000万,预计经济区建成后的年经济规模在17000亿元以上。

  建设海西经济区的基本思路是:“四个三”(构建对外开放、对内联接、山海协作的三条战略通道),“八项举措”(项目带动、发展县域经济、加快产业集聚、壮大中心城市、提升民营经济、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建设文化强省),“九大支撑体系”(产业发展、城乡统筹、基础设施、闽台合作、扩大开放、改革创新、社会事业、生态环境、和谐社会);基本态势是:延伸两翼、对接两洲,拓展一线、两岸三地,纵深推进、连片发展,和谐平安、服务全局;基本格局是:准确定位、主动融入,整合优势、合理布局,外延拓展、内涵深化,互动联动、统筹协调。

  分析这些引述的文字可以发现,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的提出,除了进一步巩固福建的对台优势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试图超越省份经济的模式,加快融入到全国区域竞争与合作当中。只有通过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的联系,加强与中西部地区的合作交流,进一步协调和缩小同海峡东岸的差距,推动海峡东西两岸经济一体化发展,才能真正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也才能在更高站位上形成对东岸更强的吸引力。

  而将海西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在行政力量的影响仍然举足轻重的国情下,对于福建的意义自不待言。它为海西经济区的启动提供了强力支撑。2007年11月,两条分别连接福建与内陆、福建与广东的“大动脉”——向莆铁路、厦深铁路同时开工,这是近年来国家投资最大的铁路干线。据悉,这两条铁路建成通车后,将与京九线、沪昆、东南沿海铁路等多条铁路干线相连,促进海西经济区与长三角、珠三角和中西部地区良性互动。

  2007年,“十一五”规划实施近半,上一届福建省政府也结束了最后一年任期。由于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的推进,福建经济呈现出加速提质的发展势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9160.14亿元,增长15.1%,创12年来最高水平;财政总收入1284.27亿元,增长26.8%,提前三年实现“十一五”目标。

  在今年1月的福建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连任福建省省长的黄小晶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发挥福建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构建扩大对外开放的平台、推动全国区域合作的平台、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平台,努力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朝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的目标迈进。

  显然,“科学发展的先行区”把握了时代发展的新脉动,表明科学发展观将成为引领海西经济区建设的主旋律。观察人士注意到,报告中出现了一系列新提法,比如: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替代过去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出“推动城乡统筹综合试验区建设,创造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的物质基础和体制条件”;强调深入实施品牌带动,“用项目带动的机制推进品牌带动,用品牌带动的理念提升项目带动”,等等。

  把海西经济区建设成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同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今年是台湾当局的“大选年”,两岸关系面临新变化、新契机。福建地处对台前沿,闽台“五缘”(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不可替代,在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中优势独具、责无旁贷。报告提出,要先行先试,拓展“六求”(求紧密经贸联系、求两岸直接“三通”、求旅游双向对接、求农业全面合作、求文化深入交流、求载体平台建设),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作出更大贡献。具体措施包括:建设两岸经贸合作的紧密区域,建设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建设落实惠台政策的示范地区,建设两岸直接往来的综合枢纽。其中,“建设两岸直接往来综合枢纽”,被认为是一项“意义大、内涵多、可操作性强”的新设想,有助于推动实现真正意义的“三通”。

  今后五年将是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本届福建省政府的目标是:到2012年全省生产总值超过15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40000元,为到2017年实现全省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比全国提前三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