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山东:好字当先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5日 19:43 中国经济时报

  -单羽青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首《望岳》,与其说是杜甫在书写泰山的雄浑伟岸,不如说寄情于这万千气象的齐鲁山水,“诗圣”表达出了一种志凌泰岳、气如朝阳的进取精神。

  新山东:“大而强、富而美”

  提到山东,没有人会否认其经济的快速发展,总量增长显著。

  近年来,这个北方大省的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02年的生产总值(GDP)突破1万亿人民币,4年翻一番。2006年,经济总量跨过2万亿元台阶,超越江苏,在全国排名第二,仅次于广东。2007年,山东省生产总值达25887.7亿元,仅次于广东(30673.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7723元,分别是2002年的2.5倍和2.4倍。同期,山东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20.8%,超过广东省的18.3%。

  甚至有预测认为,二十年内,山东省的总体经济规模将超越中国台湾和韩国,乃至影响东北亚经济版图的位移和重组。

  然而,山东省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也受到某种质疑。如,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区域发展还不平衡;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拉动,增长方式仍然比较粗放,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资源环境代价较大;体制机制性障碍依然存在,市场化程度不够高;国有经济比重偏大,“群象效应”背后,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发育滞后,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

  跳出山东看山东。在南部,长三角地区苏、浙、沪的一体化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在北部,环渤海地区京、津、冀的一体化发展也呈现出明显态势。这对地处两者之间的山东半岛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此外,山东虽已具备了实现“大而强、富而美”的基础和条件,但如果放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差距依然明显。因此,客观辩证看形势,增强忧患意识和机遇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或许可以这样理解,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结果是经济总量“大”未必“强”,能源消耗过大,“富”不一定“美”。为此,“十五”以来,山东省提出了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社会主义新山东的目标,从“省强”到“民富”,山东人的追求已经悄然发生了改变。

  新跨越:在新起点上富民强省

  细读新一届山东省委省政府的报告,不难发现一些不同以往的表述。譬如,在中共山东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省委书记李建国在报告中提出的“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的新跨越”。

  “新跨越”,是在经济总量持续扩张、城乡居民总体小康的基础上,向全面小康、经济强省、节能降污等方面跨越。富民强省归根结底要靠发展。报告指出,“在工作指导上进一步从加快发展转到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上来”。

  在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省长姜大明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发展协调性,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好字优先、好中求快,增强发展的协调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应该说,“好字当先”多少能概括山东今后五年“强省”工作的方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到2012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4万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迈上5000美元的台阶。“富民”则主要体现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山东提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

  实现山东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需要创造经济发展的新优势。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做优农业、做强工业、做大服务业,加快构建具有山东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山东精神:“继承”与“创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飘泊在外的山东人,每遇老乡,总有一见如故的亲切感。

  有人说,山东人是最正统的中国人。张天麟,一位荣获德国土平根大学博士学位的著名教育学家,说山东人乃中华民族的“长子”。此喻不免使人联想起长子多忠厚老实,幼子多聪明伶俐的品性。

  实际上,山东精神的源泉是齐鲁精神、齐鲁文化。就齐鲁文化而言,胶东不同于鲁西,泰山南北亦可两分之。但胶东与鲁西,泰山之南北,又有一种文化上的共性,珠联璧合为齐鲁文化。孔子、孟子诞生于齐鲁大地,孔孟之道亦深刻而久远地影响了山东人文化性格的形成。

  同时,齐文化与鲁文化的不同特质也复合性地塑造了山东人的性格。齐文化外向,鲁文化内敛;齐文化功利,鲁文化道德;齐文化重工商,鲁文化尚礼仪;齐文化求创新,鲁文化讲继承。最终,齐、鲁文化的融合,势在必然。而齐、鲁文化的融合,是齐文化认同于鲁文化,古人云“易青齐为邹鲁”。

  有人将“齐鲁精神”概括为三个方面、六项内容、二十四个字:诚实厚道、讷言力行,热情好客、勤俭节约,粗犷刚烈、敢于担当。和南方省市相比,山东人忠诚、憨厚,甚至拘谨。曾多次听到一种说法:在南方,法律没规定不可以做的都能做;在山东,只有规定可以做的才能做,遇到事情一定要向上级请示。重视传统,过于保守,易导致新型商业文化的发育滞后,如政府定位,南方沿海地区商业文化较完善,政府定位因此更加准确,市场机制建设相比完善。若商业文化较为滞后,公权力更多地参与市场,就会导致经济运行效率不高,从而降低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引人关注的是,李建国在中共山东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中,以一个章节专门论述“繁荣发展富有山东特色的先进文化”,并进行了新颖的概括:深入挖掘和整合山东丰富的文化资源,继承和发扬齐鲁儿女忠厚正直、豁达淳朴、崇礼尚义、勇敢坚韧、勤劳智慧的优良传统,着力培育改革创新、开放包容、忠诚守信、务实拼搏、敢为人先的新时期山东精神。

  如此鲜明地将山东文化分为“继承”与“创新”两个层面,显然,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进程中,构建富有特色的山东精神,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优势,至为关键。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山东,必须始终把解放思想作为应对新挑战、开创新局面的一大法宝。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