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株潭三大猜想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5日 19:43 中国经济时报
-王彧 湖南人用“使命如山”来形容长株潭被批准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确,对于期盼长株潭一体化20多年的三湘人民来说,当“两型社会”试验区的消息真的来临的时候,他们感受更多的是压力。 自从1980年代长株潭一体化思路被提出,湖南人探索的脚步走走停停。进入新世纪,长株潭一体化越来越被湖南省决策层重视,同城的脚步也越来越快,但是仍有许多难题待解。用湖南省发改委主任陈叔红的话说,“容易改的都已完成,剩下的都是硬骨头,在此基础上要有新突破,实属不易。” 在“中部崛起”的热潮下,作为中部省份的湖南,近两年发展迅速,长株潭三市更是引领了湖南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但是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长株潭城市群产业钢铁、有色、化工等资源消耗大、排污量大的企业比重偏高,特别是株洲市的污染较重,并汇集湘江,威胁了长株潭三市的生存环境。另外,三市的科技优势和产业优势没有得到有效整合,产业同质化较重,资源、土地、环境承载力都面临着考验。如何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长株潭具有试验价值和样板意义。 对于长株潭来说,“最硬的骨头”就是如何破解体制机制上的障碍,在投资政策、财税政策、土地政策、资源政策、生态补偿政策等方面有新突破,在政策一体化、立法一体化上有所创新。 那么,我们不妨来做几个猜想,猜想长株潭2008年的新气象。 猜想一:面对选择能否学会放弃? 近几年,我国生产力布局正在由沿海向内地推进,中部的要素成本优势使其已成为重点投资地区。长株潭城市群靠近珠三角地区,吸引大量投资涌入,在产业选择上,是否能够有所为,有所不为?能否学会放弃? 早在2005年3月,湖南省就出台了《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其中产业发展和布局规划中强调了长株潭三市要产业互补、资源共享,产业一体化,解决无序扩张、土地浪费等问题。要把主导产业发展的选择、空间布局的调整和长株潭城市群的长远发展趋势有机结合起来。 三个城市的领导者也都认识到产业整合的重要,“产业发展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但从实际的发展效果看并不明显,产业结构雷同、同质化竞争的问题仍相当突出。 长株潭地区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产业结构优化是建设“两型社会”的难点,也是最大压力所在。要加快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构筑产业发展新格局非常关键。 猜想二:探索环保新模式能否提速? 昔日“秀木茂盛江澄如练”的湘江,近些年水质却令人堪忧,甚至已经危及湘江两岸百姓的生存环境。据悉,仅株洲市的重金属污染区面积就达274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60平方公里。可以说长株潭是湖南污染物排放最为密集的地区。 同时,三市城区两两相距不足40公里,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长沙位于最北面的顶点,湘潭、株洲在南面分列左右,湘江由南而北穿越三市市区,环境相关性极强。长沙是主要的服务业和装备制造业的聚集中心,而重化工业则主要分布在上游的湘潭、株洲两市。上游的污染对下游影响很大。所以探索有效的环保机制对于三市来说极为迫切。 湖南省提出,一方面从规划的层面建立规划环评机制,制定领导干部环境政绩考核制度和环保工作问责制度;另一方面,建立环保优先的生态补偿和约束机制。这些办法极具探索意义,湖南的“环保模式”若能加速推进,形成良性循环,对全国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不可估量。 猜想三:规划、财政等公共政策能否切题? 推进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关键是应搞好规划引导,统筹发展。将长株潭三市作为一个城市来对待,推进三市产业、城市功能、空间形态、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一体化建设。并以长株潭为核心,推进岳、常、益、娄、衡五个外围城市,即“3+5”城市群的联动与融合。 《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条例》去年已出台,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也将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调整。目前,湖南省正在谋划“1+12”实施方案,即1个总体方案,加上12个专项方案,涉及新型工业化、节约用地、治污减排、城乡统筹等多个方面。 规划作为公共政策,在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可以说是最大的资源。规划在整个“两型社会”社会建设中起着统领的作用,规划制定和执行得如何,直接关系到“两型社会”建设的成效。 财政政策作为公共政策的一部分,能否在体制机制上有创新突破,也将关系到“两型社会”建设能否顺利推进。 行政区划壁垒一直是长株潭一体化的最大障碍,其中原有的财政体制是阻碍长株潭三市一体化发展的原因之一 ,如何打破原有利益格局,消除体制障碍,实现规划、财政等公共政策的统筹协调,真正切题,是2008年长株潭区域的一大看点。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