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型社会试验区 武汉长沙双城记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9日 06:53 人民网-人民日报
编者的话 日前,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建设“两型社会”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目前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这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尽快形成有利于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新体制新机制。希望通过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能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为推动全国体制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武汉城市圈 大胆改革值万金 本报记者 顾兆农 12月17日上午10时整,湖北省人民政府郑重地举行了第十九次新闻发布会。 到任不足一个月的代省长李鸿忠宣布:湖北省人民政府已正式接到国家发改委《关于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 湖北省委、省政府对“试验区”一事高度重视。武汉,以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天门、仙桃、潜江这“1+8”武汉城市圈内的市长们悉数到场,湖北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一把手”也来了。 无特殊政策—— 但有大胆试验的权力 实际上,早几天,就听到了这个消息。隐隐之中感到,社会多方似有几分雀跃,也有几分自豪和成就感,有人因此还联想到了“经济特区”,有人似乎还在进一步地期待着什么。 应该说,这样的感觉和联想,都是很正常的。渴望更好更快地发展,是湖北人民的最大心愿,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同志多次指出,湖北最大的实际就是发展不够。 但是,天上不会掉下来馅饼。“试验区”与“经济特区”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两型社会”的综合配套改革,是没有任何特殊政策的,这一点,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十分明确。而有的,更多的是责任和使命。刚刚从深圳市委书记岗位上调任湖北省代省长的李鸿忠,对此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他说,“两型社会”的配套改革,也应该像当年经济特区大胆探索市场经济规律那样,探索出一条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既好又快的发展路子来,探索出一条经济发展与自然、社会系统相协调的路子来。大胆试验,率先突破,是国家赋予“试验区”的最大权力。因此,凡是有利于“两型社会”发展的,都可以大胆地试。改革值万金,改革是“试验区”的灵魂和最本质的内涵,是实现既定目标的根本路径,而解放思想则是推动改革和科学发展的逻辑起点。 发展走新路—— 50%的粗放增长,不如15%的科学发展 “两型社会”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中央对各地的普遍要求,而非对局部地区的特殊要求。这“普遍”与“特殊”,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是经济发展“好”的具体体现。“快”字当头时,湖北发展尚且不够快,纳入“好”字领先的“试验区”后,湖北的发展速度,会不会变得更慢? 面对本报记者的提问,李鸿忠指出,湖北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初中级阶段,未来湖北的发展,必须摒弃走从粗放到集约、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力求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一步到位。如果这条路走成功了,就具有示范的意义,“特殊”中就有了“一般”。 李鸿忠说,科学发展的路子,是再生之路,发展之路,不如此,就是死路一条。既然是必须走的路,必须付出的努力,那就不能叫牺牲,而叫应该如此,必须如此。50%的粗放增长,不如15%的科学发展,因为,前者常常正不抵负,而后者则是实实在在的真发展。 江汉大学校长杨卫东也指出,改革试验的最大难点是人们观念的改变。他说,短期来看,高耗能的项目不能搞了,武汉经济圈的发展门槛要提高,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要改变。这不但不会给经济发展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还可能使发展的速度暂时会慢下来。但是,用新的观念、新的眼光去审视,这样的改革,不仅最终会使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更强,而且,会给市民带来美好的环境、洁净的水和清新的空气。因此,如何科学地评价一个地区的发展,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科学发展,必须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 突破七方面—— 决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必须系统协调推进 湖北将尽快制定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实施方案,努力在七个方面实现率先突破。它们是: ——重点在探索建立统筹区域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探索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体制机制,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探索建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体制机制,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探索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体制机制,优化区域经济结构; ——探索建立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完善区域公共服务功能; ——完善城市圈土地资源管理的体制,探索节约和集约用地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 ——创新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实现率先突破。 武汉市市长李宪生指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安排,统一部署,协调推进,决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不然,用力越大,反作用力和副作用可能也越大。 长株潭城市群 穿上新靴走新路 本报记者 贺广华 一则好消息,给冬日湖南,带来融融春意。 长株潭城市群正式列入国家“两型社会”综改试验区,湖南省政府为此举行了高规格的新闻发布会,周强省长称,这是湖南“难得的重大历史机遇和重大历史使命”。 12月19日,湖南省委召开经济工作会议,这一话题成为议论的焦点。众多与会者表示,中央从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出发,寄望长株潭城市群在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上探索一条新路,责任重大。 “五同”共识—— 长株潭大胆创新,破解区域经济发展瓶颈 长沙、株洲、湘潭,三座城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彼此间城区距离不足50公里。 天然的地理、人文、经济、社会联系,给了人们诸多美好遐想。建国初期,曾有三市合一建设“毛泽东城”的冲动;上世纪80年代初,曾有“长株潭经济区”的设想;但直到1997年,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才真正开始上路。 10年来,长株潭达成了“交通同环、电力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同享、环境同治”的“五同”共识,在一体化的探索中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城市要素的整合与聚集仍步履蹒跚。湖南省发改委甚至直言:“与社会期望相距甚远。” 2006年,由张春贤领衔的新一届省委班子,面对三湘父老乡亲“富民强省”的迫切期望,决心求新求变。他们视野宽广,思想解放,主动向中央提出申报,将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改革试点。 湖南决策者的战略筹谋在于,通过体制机制上的大胆创新和率先突破,破解区域经济发展瓶颈,并寄望长株潭为全省实现科学发展立起一个“标杆”,进而在全省形成竞相发展态势。 20多年来,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学者张萍一直在为长株潭一体化而奔走呼号。他认为,长株潭城市群历经数十年发展模式探索,至今终于“修成正果”,并在中部崛起中先人一步,率先进入了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阶段。 1+12—— 实施方案将包括1个总体方案和12个专项方案 连日来,湖南省及长株潭三市各相关决策咨询部门,为试验方案正忙得不亦乐乎;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也纷纷建言献策。 12月20日,民营企业家、步步高商业连锁公司董事长王填向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建言:“希望省委、省政府能够向社会公布长株潭试验区方案,以改善目前民企与民众相对处于信息分享末端的现状。” 对此,张春贤回应说:“长株潭试验区属于全省人民,其规划建设将集中民智、用好民智。” 目前,湖南省已确定“1+12”实施方案,即1个总体方案,加上12个专项方案,涉及新型工业化、节约用地、治污减排、城乡统筹等多个方面。计划在2008年3月底前拿出初步方案,广泛征求各界意见,并上报国务院审批同意后,再组织实施。 “心急吃不得热豆腐。”日前,长沙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徐世昌对记者说,“现在全社会都很兴奋,大家不是没有想法,而是想法太多;不是没有期望,而是期望值太高。”他认为,实施方案不可能尽善尽美,重要的是可操作性。 据记者了解,长沙市正在酝酿之中的实施方案,拟开辟一个先行试验区。当地不少专家学者表示,既然是试验,就有挑战和风险,要鼓励创新,也要允许失误。 错位发展—— 演好主角,乐当配角,避免同质化竞争 长株潭城市群靠什么引领未来?这是三市决策者眼下正在思考的一件大事。 以产业发展为例,近年来,以长沙为重点的工程机械、汽车及电子信息,以株洲为重点的轨道交通装备、有色冶金及陶瓷,以湘潭为重点的机电、钢铁等产业集群明显壮大。然而,三市产业结构雷同、同质化竞争的问题仍相当突出。 如今,穿上新靴,走上新路,三市决策者不约而同提出了产业整合问题。长沙市代市长张剑飞明确表示“产业发展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他说,长沙作为省会,块头最大,责任也最大,理应大力推进三地优势产业的跨市并购重组与联合,并在自身的优势产业如现代服务业与新型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充当“领头雁”。 株洲市代市长陈君文呼吁,三市应错位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他说,株洲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有色冶金、基础化工、食品加工具有比较优势,“这是我们的产业主攻方向”。 在长株潭三市位次排序中,湘潭面积最小,人口也最少,湘潭市市长余爱国谦虚地说,湘潭最大的优势产业在制造业,特别是电机业堪称全国的“摇篮”,在这方面,我们理所当然可以唱“主角”,而在其他方面则乐于当“配角”。 此间有识之士普遍认为,“两型社会”试验,为三市产业整合等提供了宽广的平台,现在不欠东风,欠的只是携手协调发展的勇气和决心。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