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着力创新传统产业升级模式
本报记者 丁江
通讯员 袁华东报道
面对周边县市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嵊州经济在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中,卧薪尝胆,积蓄力量。“破解难题、优化环境”百日攻坚活动、“三十强三十优”评选活动、打造全球真丝产业集聚地……动作迭出的背后,嵊州经济正在努力寻求突围。
变革刚刚开始。在宏观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在嵊州市掀起新一轮技改热潮的背后,支撑起全市产业体系的块状经济,开始了一种崭新的尝试——“引资”和“出海”。
越来越多的外商,活跃在嵊州经济开发区及工业功能区。在融入全球产业链的脚步声中,块状经济与外资实行嫁接,由此来弥补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此举成为该市产业突围的新路径。
块状经济的探索
以块状经济起家、发家、当家的嵊州市,其块状经济形态正处于一个历史的转折点上。这样一种认识,基于一些当地企业在本土生存所面临的困境和已现端倪的产业转移动向。
近几年来,在土地、技改、商务成本等多种要素制约的背景下,嵊州的资本正在悄然外流。是挡住企业外扩的脚步,还是任其转移?以此引发的争论让嵊州人在重温历史中,探求未来产业的出路。
领带,这是嵊州市的标志性产业,也是对外最亮丽的一张名片。22年前,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领带企业——浙江佳友领带有限公司在这里诞生,随后的几年,全球最优秀的领带企业纷纷往这里迁徙,由意大利到日本,日本到韩国,世界领带产业中心最终出现在中国的嵊州。现在,嵊州市领带年产量达到3.5亿条,占国内市场的80%、国际市场的33%以上,销售额超过100亿元,已成为嵊州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外贸依存度达80%以上的领带,出口增幅呈下降趋势。2001年,该市领带出口额为3784万美元,增幅为77.3%;至去年出口额达到1.89亿美元,但增幅下降到22.8%。原材料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调整和欧美贸易壁垒,嵊州领带四面楚歌,产生的直接后果是企业利润大幅缩水。
重温历史产生的忧思是,发展了20多年的嵊州领带,正走到新的关口,如果不及时引导产业升级和转型,在利润缩减的压力下,领带经济也有可能像风一样掠过嵊州而去,流到商务成本更低的中西部地区或发展中国家。
由此,关于结构性调整和传统产业升级的讨论在嵊州展开。“零土地技改”、“零土地招商”等做法成为缓解土地制约的一个有效途径;“以亩产论英雄”、“以效益评成败”等成为政府鼓励企业以设备投入求产出、以拉长产业链求高产的一种激励方式。
与此相呼应,上市企业培育、空间集聚、农民培训、招商引资等一系列工程相继启动。所有的指向都围绕两个层面展开:内增核心竞争力,外强国际竞争力。这些工程的启动意味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以大企业大集团为龙头,以产业链条间各企业协作编织而成的块状经济“雁阵”,终于开始向国际化方向飞翔,这无疑是内源性增长的块状经济寻求外源性动力的一个标志性信号。
产业国际化的尝试
近年来,嵊州市开始发力挺进外贸领域。今年一至三季度,全市自营出口额达5.9亿美元,同比增长38.9%,增幅居全绍兴市第一。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同比增幅高达284.5%,高出绍兴市平均增幅,占全市出口的比重也由上年的5.8%上升到今年的15.9%。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龙头企业浙江天乐数码电器有限公司今年1-9月自营出口达8986万美元,在全绍兴市三资企业出口排名中位列第二,而整个集团今年1-9月自营出口达到1.03亿美元,这是嵊州有史以来单体企业年自营出口首次突破1亿美元!
嵊州市外经贸局副局长黄景认为,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政府对大企业大集团的培育,在自身内在扩张需求和政府创造的外部良好环境下,一批具备国际化视野的企业大步走向海外市场。
这种对于国际化的渴求,不仅表现在外贸领域,同样体现在对招商引资迸发的热情上。在民间资本丰富的嵊州,近年来政府高调提出招商引资,传递的弦外之音是,通过块状经济嫁接外资,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装备、工艺、管理经验甚至企业文化,从而提升块状经济发展层次和档次。
今年,世界500强企业日本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与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资创建的嵊州雅戈尔色织科技有限公司成功落户嵊州经济开发区。“嵊州已是世界领带生产集聚度最高的地方。”在日本企业主发出由衷惊叹的背后,不难见到这块土地对满足他们逐利欲望的诱惑,而这些外资的到来,也进一步衍生出了上下游关联企业的产业集群。
不仅是嵊州经济开发区,嵊州的五大集镇和三江街道等市重点招商单位,经过半年多的蓄势,终于开始爆发,今年1-9月,七个重点招商单位共合同利用外资14800.8万美元,同比增长60.9%;实际利用外资4296.3万美元,同比增长110.6%。厚积薄发带来的结果是,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利用外资一举扭转上半年来的负增长并实现快速增长,合同利用外资16246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443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0.6%、25.9%,这一成绩,曾让一度在绍兴市各县(市、区)下游徘徊的嵊州一下跃居到中上水平。
外贸拉动,外资推动,所有这些工程的同时推进和良性循环,改变着众多块状经济的生长形态,使它们在走向国际化中得到滋养,弥补着自己产业链上的薄弱环节,引导产业向更高级的形态迈进。
经过20多年的疾行,嵊州领带开始称雄全球。然而细究发展根本,要素投入和投资拉动,仍是增长的主动力源。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量取胜”的老路,越来越难以开拓更广阔的国际竞争空间,提升产业竞争力成为当务之急。
延伸领带产业链
随着领带同质化竞争的日益加剧,嵊州市委、市政府及时对领带产业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前瞻性的规划论证,其核心就是加快产业的整合与升级,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在领带企业对市场投资的各类行为中,主要集中在家纺领域。据不完全统计,嵊州市已有三分之一具备面料织造能力的领带生产企业开始向家纺产业拓展。领带协会负责人认为,这是领带业的产业链延伸,是一种垂直化突围。现在,嵊州的一些高档家纺产品已走进宾馆、商场及超市等,甚至连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的采购部主任也跃跃欲试,准备把采购单递到嵊州人手中,这是不是证明嵊州创新传统产业升级模式之路初现曙光?
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进入一个陌生而竞争激烈的领域,需要解决技术、人才等多个问题,家纺业的未来,对嵊州市领带企业来说,现在还未可知。嵊州市领带协会有关人士坦言,去年他们曾雄心勃勃地提出:通过发展家纺业,五年再造一个领带产业。但现在看来,并不现实。
一条这样的轨迹渐趋明朗:走出块状经济的发展困境,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集群经济,必须发挥政府公共规划与公共服务职能,强化政府在产业集群规划中的主导作用。
2007年10月28日,一个由嵊州市政府牵头的意义深远的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其主题便是探究“江南丝路之源”的文化背景,以及嵊州发展壮大真丝产业的前景。
如今,嵊州市已邀请北京创意村的相关人士进行“江南丝都”的策划,并举行了江南丝品溯源、全国丝品设计大赛等活动。巴贝集团董事长金耀说,挖掘历史渊源,提出源头概念,不是单一的产业举措,更重要的是要把它作为一个文化概念提出来。
根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战略要求,结合嵊州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发展需要,该市的目标是力争到2011年全市形成一个年销售收入超200亿元、两个超100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真丝拓展计划”酝酿出世。计划的目标是经过五年努力,投入50亿元,真丝用量占全国的20%左右,以真丝为原料的产品产值翻一番,达到200亿元,把嵊州打造成为全球集生产加工、研发设计、产品发布、品牌营销、信息物流于一体的真丝产业集聚地。
真丝拓展计划的出台,致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试图破解对新兴产业、行业发展潮流承接不足、基础薄弱的问题。显然,如何打通文化、技术、设计、人才之间的相关环节,串联这些要素并使其相互融合、渗透,使嵊州领带乃至家纺等相关产业整体“变身”,从而使一个区域整体上升到一个高度,成为嵊州产业突围的主攻方向。
“领带样本”促产业转型
“领带样本”说明,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的产业集群,是嵊州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生命力所在,但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集群经济,重塑均衡发展的区域经济体系新优势同样重要。在“眼前利益”与“持续发展”的联结点上,嵊州市开始从更广阔区域的产业联动入手,力促产业转型的纵身一跃。
以中国领带城为代表的专业市场提升改造,为嵊州下一轮产业竞争力的爆发积蓄着力量。在今年的领带越剧节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针对领带产业的现状,就中国领带城的改造提升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论证,普遍认为“要改造,更要创新”,提出了“世界领带总汇、中国丝品之都、嵊州服务经济平台”的定位。归纳起来就是要依托现有的品牌优势,进一步整合市场资源,催生现代服务业,以提升嵊州制造业,助推嵊州工业经济快速向前发展。
以传统产业高新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引领产业结构调整的未来,嵊州市新型产业集群以从未有过的高速成长:汽摩配件、数码液晶电视、机械制造、电机制造等新型产业领域,传出令人兴奋的“拔节声”。
正是在一系列力量的作用下,嵊州正在为自己的发展之路作出崭新的诠释:通过自身内部的整合,有效迎接国际化的辐射,做强做大产业链的生产部分,然后通过出色的营销和国际贸易,与处于全球产业链顶端的跨国企业实现对接,从而完成传统产业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