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浙江老板阳光面对劳动法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2日 03:25 中华工商时报

  《劳动合同法》实施在即,应对不同。有突击裁员,有观望等待。而对这一确定新型劳动关系的大法,民营企业应该怎样理性解读、正确对待,本报记者在长三角、珠三角等民营经济发达地区进行了跟踪调查,并将结果陆续展示给读者

  本报记者 应华根 见习记者 袁晓琴 方平原

  又是年终岁末时。往年的这个时候,正值浙江大规模员工流动和企业裁员潮:不少员工忙着打辞职报告,企业人事部门忙着派发终止劳动关系的通知书。但在新的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为新法)即将生效的节骨眼上,一切都与往年不同了。

  有人说新法是阳光,有人说新法是风暴,也有人对新法的“

执行力”还处于“等一等,瞧一瞧”的观望中。但不管怎样,经历了近30年市场化改革的洗礼,经历了近几年“民工荒”,浙江民企面对新劳动法,表现了更多的理智、更多的阳光心态。

  从无为到有为

  浙江经济被人称为草根经济,因为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少,对民营企业实施“无为”之治,所以才有浙江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面对新法,面对由快到好的转换,浙江地方政府提倡“有为”,并且在支援和服务民营经济方面行动迅速、主动。

  新法颁布后,一些地方的企业为规避成本上扬,开始大规律辞退员工。这种明显针对新法的误判和逃避行为,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反应。目前就记者掌握的资料来看,浙江还没有发生这种大规模辞退员工的不良风潮,但并非没有蠢蠢欲动的企业。浙江一家有500多名员工的上规模企业,从10月份就开始实施新用工政策:除少量关键岗位外,其他岗位一次合同期满后,决定将不再签订二次合同。这家企业的负责人宣称:“相对于招工成本,未来的用工风险可能会更大。所以对于技术含量较低、可替代性较强的岗位来说,宁可重新再招人。”

  浙江大多数企业则对此不以为然,他们觉得运用这些规避用工风险的措施,无疑会增加人力资源在全社会的流动性。有位企业家表示,在经济已经呈现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下,如果再加上人员的流动性过剩,对企业、对员工、对社会都是一件不太妙的事情。

  一边宣传教育,一边显示强力查处整治的决心。这是大部分政府的常用招数,如果决心够大,政策执行效果还是有保障的。而我们高兴地看到,浙江宁波最近出台的系列劳工政策,反映了地方政府“有为”的决心和魄力。

  《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暂行办法》在11月上旬出台。这项即将实施的外来工社保新政,立即成为企业界最热门的话题。当地劳工专家称,用一句话概括这个新政给外地员工的好处,就是“个人不出一分钱享受工伤、大病医疗、养老、失业和生育等五项保险”。这个专门针对用人企业和外来务工人员参保积极性都不高的新政,实际也给企业减轻了压力。如果完全按政策规范走,企业在社保方面的支出比以往降低60%。尽管事实上很多企业要支出比过去更多的社保费用(因为过去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完全按社保政策去执行),但宁波的企业仍然表示欢迎。

  浙江广博集团董事长王利平说,“尽管仅外来工参保这一项,企业每年要支出上千万元,但对稳定员工队伍、企业发展却大有好处,我们将为4000多名外来员工全部做好社保。”同样位于鄞州区的宁波晶晶制衣有限公司,因为以前社保政策门槛较高等原因,只给进入中层的数名外来工参保,但他们的外来员工有600名。社保新政出台后,公司总经理张耀芳表示,打算每年再花上200万元,为600名外来员工全做好社保。慈溪宏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国强更兴奋,按新办法参保他们每年可少支付社保费400万元。

  浙江的新局面表明,不规范条件下的赢利并非民营企业的追求。相比之下,安全、稳定的员工队伍更能代表这个新生社会阶层的诉求。有不少企业对新法表示欢迎,比如台州清源铜业公司。他们去年就与所有员工签订了劳动合同,今年老员工返回率便达到96%。和很多企业年后形成用工荒相比,该企业获得了极大的优势。新法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1个月但不满1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如果此条得到完整的执行,那么对台州清源铜业的许多竞争对手来说,他们的低价恶性竞争优势也不复存在,并将迅速转化成劣势。

  “这是好事。”浙江陆龙兄弟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苗龙说。新法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严格执行,一视同仁。“假如执法不到位,或者执法不公平,反而会凸现竞争力的不公平,对依法经营的企业会是一种打击!”

  企业家们期待政府对新法更有为的执行。

  企业用工更理智

  往年春节后的招聘才是各大小企业的重头戏。而眼下一年一度的大招工,已经演变成春节前、春节后和夏季高温后的三场招工,浙江企业需要的人才结构也在迅速调整。

  前不久,浙江200多家重点企业走进上海揽人才。这已经是浙企今年来第五次在沪的大规模招贤。此次推出岗位6800多个,其中部分岗位还提供安家及补贴150万元、研究经费1000万元等优厚条件,就连普通岗位的年薪也都在10万元左右。温州的人民电器集团更是为博士后研究项目“万能式断路器开发(第四代)”提供研究经费1000万元。他们给研发项目人才的月薪约为3万元,并提供三室两厅的住房。和一些加工企业辞退风波相反的是,浙江大批转型成功或正在转型的传统企业,眼下正忙着四处找人。

  “抢”字可以用来形容浙江企业的用人观。新法引起的最新变化是让疯抢人才的浙企多了份谨慎,尽管年底的缺工现象依然更趋严重。据宁波劳务市场一名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是焊工、服务工、缝纫工、安装工等工种最缺人的时候。宁波江北某门窗生产企业缺10多名车工,多次前往劳务市场都没收获。企业负责人表示,如果是往年只要有人肯干,他们就会招,但现在不行。因为要签订劳动合同、办理各种保险等,所以审查求职者的资格证书之外,还希望对方出示户口所在地公安机关开具的政审证明,还要派人到求职者以前的单位了解其工作表现。该负责人称,新法实施后,中途辞退工人的话,企业要承担很大一部分损失,所以就只好在进人时把好关。

  相比规范的劳动合同,更多的劳动者迫切希望的是加工资,最好是不断地加工资,甚至于更期盼把各种保险金折换成工资。在这种潮流下,一位女士说出她的忧虑,“作为一个女老板,我相信自己比很多男老板对员工更加细心,也更富同情心。我们并非不愿意开高工资给员工,但如果企业本身不赚钱,那拿什么来开高工资呢?可是不开也有问题,留人难。现在说这些似乎都没用了。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我们希望员工成为发展的动力而不是包袱和压力。”

  推动企业升级和转型

  “近几年民工荒听得多,目前谈的都是新《劳动合同法》,工人难招是问题,怎么留住人更是大问题。现在的企业,为员工交齐‘五金’的少之又少,员工没有基本保障,当然留不住。”浙江杭州的绿盛集团这样分析很多中国企业的用人现状。

  尽管“绿盛”牛肉干比林东的名字响亮,但林东递过来的名片已经不是“绿盛集团董事长”,而是“畅翔科技集团董事长”。他去年和几个股东创办的共合网二期投资已经敲定,公司投入100万元人民币,转眼估值翻了100倍。他们感慨地说,新行业不再是做牛肉干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招聘也相对容易得多,特别是招聘高层次人才。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推进,通过产业转移或升级成功转型的浙商不在少数。他们的经验表明,在技术、制度、思维等方面的创新,是解决民工荒问题的好办法。然而转型并非每个企业都能顺利实现,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有专家说,“有机会有能力,转型幅度可以大一些,否则就先考虑眼前,比如产品的升级、新产品的研发,同样也能获得比较高的利润。”新法的推行,让浙江企业加速发展用工少、收效明显的新型行业。

  新法实施后,势必使浙江已经式微的低劳动力成本优势进一步消蚀。“到西部去!”“到中部去!”,很多浙企开始将生产基地搬迁到中西部省份,离农民工家乡更近的地方去。比如奥克斯、培罗成在江西有生产基地,罗蒙在湖北有生产基地,而奥康则早早在重庆扎下根。如果感觉浙江本地劳动力成本压力过大,将企业生产基地迁至中西部,或者更远的东南亚乃至非洲,可能是个不错的选择。这也是浙江和中西部省份的官员们乐意看到的选择。因为新的劳动合同法,除了致力于构建和谐劳资关系外,还期待平衡国内地区差异,期待转变企业发展方式。

  在离新法实施越来越近之时,浙江的大部分企业没有选择逃避,也没有牢骚满腹地去应对,而是转身尝试发展企业的各种途径,尝试建立和谐企业氛围的各种办法。这种态度可能会让浙江企业再次率先品尝胜果,品尝劳动力价格与国际接轨路上的胜果。

  浙江民营企业家期盼新法带给浙江民企的是“福音”,是大发展的契机。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