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企业为何外迁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0日 00:28 中国经济周刊
媒体报道“企业外迁潮”,企业自称源于“两高一少” 深圳企业为何外迁?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许浩 谈佳隆/深圳、广州报道 11月13日起,广东省内某媒体陆续刊登《深圳企业外迁调查》系列报道后引起社会普遍反响。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因为土地短缺、房价高企、营商成本上升等因素,深圳很多企业开始大举外迁或准备外迁,资料显示,到去年6月,已经外迁或有计划外迁的企业多达119家,涉及工业总产值90亿元。到今年6月,仅罗湖、南山、宝安和龙岗四区,计划外迁的企业达522家,其中已外迁499家。 11月19日,深圳市长许宗衡在众多媒体的“追问”下坦言:深圳一部分企业随着市场的经济规律、随着梯度转移规律,选择到内地一些地区发展。考虑到成本、市场竞争压力的巨大,他们选择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方,或者其他能源消耗水平比较低的地方,这是符合国家政策的。 许宗衡还表示,从工业角度看,深圳市正在进一步抬高招商引资的门槛,深圳也一再强调“三高两低”,即高投资密度、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产业才能进入到深圳。 始料未及的“涟漪扩散” 2006年5月,深圳市贸工局在深圳市副市长张思平的要求下,下发了一份《关于开展深圳市工业企业外迁情况专题调研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各部门在当年6月5日前将相关数据报送至贸工局工业规划处,包括计划外迁、已外迁、拟外迁企业情况。 经过两个多月的调研,深圳市贸工局对深圳六区工业行业领域的企业外迁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梳理统计和细致的分析。 据媒体透露,该调研报告显示,当时全市共有119家工业企业已经或计划外迁,涉及工业总产值90亿元、工业增加值约23亿元。在这119家企业中,工业总产值达上亿元的企业多达32家,涉及工业总产值77亿元。作为一份在问题初期形成的调研结果,当时的报告认为深圳企业外迁总体情况尚不太严重,预计对深圳工业增加值的影响在1%以下。 然而今年7月,另一份跟进的调研报告摆到了张思平的案头。据媒体披露,最新一份外迁调研报告显示,深圳的工业企业外迁已不仅仅是少数行业个别企业的自发行为,而是呈现有组织、较大规模的集体行动。 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局一位官员向《中国经济周刊》(国内邮发代号2-977)表示:“之所以深圳企业外迁呈现出涟漪效应,大背景是深圳正在面临城市产业结构升级,而短时期背景来说,是因为一年来深圳房价高企,而通货膨胀预期又使得人工成本增加,使得企业不得不搬离。” 据2006年深圳市政府官方调查得到的企业反馈显示,企业选择外迁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高一少”——排在第一位的因素为“深圳的房地产价格/厂房租金太贵”,近6成的企业选择了该项;深圳的人工成本,包括工资、福利和社保费用等太高,则成为外迁企业中得票第二的原因;而用地需求无法满足位列第三。 产业升级出现“青黄不接”? 据香港中小企业总会提供的反馈显示,一些在佛山、惠州、中山、珠海等珠三角城市的港资加工业企业也面临着外迁的压力。 珠三角企业外迁时代真的到来了吗? 今年5月底,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在中山市调研时曾表示:“发展成本上升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未来面临的最大挑战。” 当时,黄华华把“挑战”归为八大因素,即: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部分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上涨,固定资产价格上升,地价进一步上涨,企业社会责任增加,政府宏观管理更加规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际因素的影响增加。 仅仅5个月之后,这个挑战就鲜活地摆在了深圳市政府面前。 实际上,对于外迁,政府和企业都有着自己的想法。 早在2002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就开始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这成为广东省内企业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迁移的“政策起点”。深圳市政府也一直对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心领神会”。 近年来,深圳市政府每年都要编列《深圳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导向目录》。而在该目录2007年本中明确列出了438项鼓励类产业项目,包括循环经济、高新技术、制造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农林牧渔业等。对鼓励类产业和项目,深圳政府将实行优先发展、扶持发展的政策。 对此,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秘书长、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张乃剑向《中国经济周刊》(国内邮发代号2-977)表示:“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了深圳企业进入的门槛。提高门槛后,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生存很难发展提高。这是社会分工问题。提高门槛对深圳来说,是有利于深圳提高产业水平,有利于优质企业留在深圳。” 那么正在进行中的“产业转移”,是否能够控制好“节奏”? “一方面我们不鼓励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继续留在深圳有大发展,我们要把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的产业请出深圳,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把高新科技、现代服务业引进来,留住他们,如果这两方面工作没有做好,就可能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局一位官员这样向《中国经济周刊》(国内邮发代号2-977)表示。 外迁潮中的“不迁”与“回迁”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即使楼价猛涨,物价攀高也没有动摇一些企业继续留在深圳的决心。 深圳研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研祥公司”)1993年来到深圳发展。目前,他们虽然在北京、上海、西安等城市设立了分部或研发中心,但还是将总部留在了深圳。 “我们公司没有外迁计划。据我了解,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只是将生产部门已经迁到外地,但总部和研发部门还留在深圳。”研祥公司总经理孙伟向《中国经济周刊》(国内邮发代号2-977)表示。 孙伟认为,深圳的节奏比较快,有利于企业发展。如果企业整体搬迁,可能留不住一些高端技术管理人才。如果搬迁到更好的城市,企业生产成本可能更高,搬迁也就失去了意义。 在长期从事区域研究的张乃剑看来,仅仅看中土地价格或者人工成本来决定企业选址是“短视”的,他向《中国经济周刊》(国内邮发代号2-977)表示:“我认为深圳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那就是市场经济的整体环境较为成熟,此外,深圳与香港接近,与香港市场机制、市场资本比较接近。这是地利、社会制度的优势。深港合一发展,更有利于深圳的发展。这是最大的优势了。” 孙伟向《中国经济周刊》(国内邮发代号2-977)透露:“据我了解,目前,一些迁出企业又迁回了深圳。这些外迁企业在当地也遇到成本升高等问题。深圳(企业成本)在提高,其他地区也在提高。企业对待搬迁,不能单纯只从一方面看,要综合看。” 据孙伟回忆,深圳上一次企业“大迁移”出现在1998-1999年,那时候企业外迁表现得非常明显。搬迁的企业主要是“两头在外”的加工企业,大多数迁到东莞、惠州甚至更远的地区。“现在一些企业迁出,也可能使产业结构进行更合理的调整,留下的企业生命力更强。” 此外,“在深圳,政府的服务意识非常强,这是其他城市不具备的,”孙伟认为,“同其他城市相比,深圳具有强市场、弱政府的特点,也就是说政府对市场没有什么大的干预。” 孙伟举例说,企业到深圳市工商、税务等办事,在其他城市,如果材料不齐全,很可能要补齐材料,很可向一个部门跑多次才能办好。而在深圳发生这样问题,政府部门会一次提出需要补充什么材料,这样,下次企业就可以一次办好,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 深圳发改局的一位官员向记者表示:“现在由于物价和房地产价格上涨,包括珠三角在内的很多地方的成本都在提高,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的执政能力越来越成为被企业看中的要素。” 欢迎订阅《中国经济周刊》,国内邮发代号2-977,国外订阅代号:W5372,订阅电话010-65363436,更多订阅信息请登陆:www.ceweekly.cn。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