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香港地产缘何形成泡沫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6日 01:57 《数字商业时代》
国际经验一 香港地产缘何形成泡沫 香港的地产市场自1985年进入过渡时期以来,便进入一个长周期的上升阶段。特别是自1991年起由住宅楼宇带动,其价格连年大幅跳升,香港舆论曾形容为“像装上一级方程式引擎马达般一发不可收拾。” 据香港著名的测量行——仲量行的住宅指数计算,从1984年1月到1997年7月的13年半期间,香港住宅楼价整整上升了3倍,升幅之大令人咋舌。在住宅楼价的带动下,写字楼、商铺等市场均有可观升幅。地产市道的价格水平已日渐与市场的实际承受能力脱节。 1994年初,著名的美国摩根斯坦利公司已发表研究报告指出:香港地产市场市道的“泡沫”正渐渐形成,虽无即时爆破的危机,但要提防两种可能:一是某些事件或环境令香港经济急转直下,又或引起极大的政治或经济不安,二是利率突然飙升。整体而言,导致地产“泡沫”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一、香港房地产市场供求严重失衡 香港的土地供应中,住宅土地的供应尤其严重不足。1995年以后放宽的土地供应中,绝大部分是住宅用地,以弥补过去多年的严重短缺。然而,一般而言,从土地拍卖到建成楼宇出售通常需时3年,因而1995年增加的住宅用地要到1998年才能在市场发挥调节需求的作用。换言之,这段时期香港住宅市场的供应仍相当紧缺。而期间港府的公屋建设又因长远房屋策略的实施而长期滞后,赶不上需求。 从需求看,上世纪90年代以来香港人口增加速度远远超过港府原来的估计,截至1996年中,香港人口总数已达631万人,按照港府1992年时的估计,这将是2006年以后才达到的数字。由于人口的急增,香港的住户数目从1991年的1582000户增加到1996年的1856000户,其中约78%的增幅是基于13%的人口增长,主要源于中国内地合法移民和海外劳工的涌入,以及较早期移民海外人士的回流。 二、经营高度集中、市场低度竞争加剧楼宇供求失衡 在香港特定的土地管理制度下,经过多年的竞争与发展,香港地产业已逐渐形成经营高度集中的局面,为数约十数个大型地产发展商控制了香港地产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根据香港政府的统计,以楼面总面积计算,从事地产发展的最大规模10家集团在1994年至1996年的市场占有率分别是52%、56%和63%,其中,在住宅楼宇市场的占有率更分别高达60%、63%和76%,数字显示这种经营集中性的趋势有日渐明显之势。 根据香港消费者委员会的调查,香港虽然没有法律障碍阻止任何人加入楼市成为地产发展商,但是,新经营者进入地产发展市场与原有大地产商竞争时,却面对着有限的土地供应、高昂的地价、高财务成本、较弱的议价能力等一系列不利因素。因此,香港的房地产市场不算属于具高度“竞争威胁”的市场,自1981年以来,没有新的大型地产商能够打入市场(这是指有能力每年供应量达5%或以上的新私人住宅楼宇发展商)。 由此可见,经营的高度集中、市场的低度竞争威胁、价格歧视的存在,以及部分地产商囤积楼宇牟利等等因素,都加剧了楼宇供求的不平衡。 三、大量资金涌向香港地产市场而形成“资产通胀” 从1989年6月到1994年3月期间,香港因受制于港元联系率制被迫跟随减息,在负利率环境下,大量资金从银行体系流入地产、股票市场,大幅推高地产、股票价格,形成“资产通货膨胀”。 1997年,投资者将“九七”回归从负面因素转而视为正面因素,预期“九七”后香港经济将进入一个新发展时期,因而纷纷入市投资。期间有大量内地资金亦从不同渠道流入香港,进入地产市场。这一时期,楼宇已从居住用途转变为投资工具,而且被视为一种看涨的投资工具。大量资金的投机加剧了供求失衡。 (注:本文节选冯邦彦撰写的《香港地产业百年》)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