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兰州企业亿元亏盈大逆转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3日 11:59 兰州晚报

  记者 路建青 严志武

  一年前亏损1.3691亿元,但一年后营业收入就达7亿元,实现利税1.6亿元;一年前,已处于停产边缘,但一年后产品就供不应求;曾经职工月平均工资仅有800余元,且不时拖欠,但一年后就人均月工资突破1800元,一天也不拖欠……这就是“海龙科技”浴火重生的奇迹,就是“方大炭素”破浪起航的传奇。一个近乎衰竭的企业,是什么原因让它起死回生呢?又是什么让它由“生”变“强”?它的“重生”模式对我们现存的一些近况不佳的企业又有什么样的借鉴意义呢?请看本报记者为您带来的深度调查———“破茧”。———编者按

  “草绿了,花红了,灯亮了,工资涨了,福利好了,员工笑了……”这是为祝贺企业成功转制1周年,方大炭素公司职工张菊萍的一则原创短信。尽管描述简单,但表达的并不是简单的心情。对于近4000名像张菊萍一样的方大炭素职工来说,只有经历了冰火两重天的变迁,才知道如今喜悦的泪水里面包含了多少辛酸。

  炭素 航母从这里诞生

  “方大炭素”全称方大炭素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就是位于兰州市红古区海石湾镇的原兰州海龙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持有“海龙科技”

股票的股民,心口肯定清晰地刻着这个企业从辉煌到衰落的曲线。

  这个始建于1964年的企业,初期叫205厂,隶属原冶金工业部,1972年更名为兰州炭素厂,1996年改制为国有独资的兰州炭素有限公司。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兰炭”作为全国第二大炭素企业,利税指标连续多年居全省工业企业前列。“职工家家都有进口冰箱、彩电,人人都穿毛涤料子”。1999年,兰州炭素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建,属国家大型一类企业和国家经贸委确定的1000家重点国有企业。同年,以兰州炭素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投资主体的兰州海龙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也就是在这个时期,面对市场的残酷与无情,国有企业体制与管理上的弊病凸显,各方面的问题接二连三暴露出来,企业迅速开始走下坡路。

  为了企业的生存,兰炭人多方运作融资渠道,加大市场竞争力。2002年8月,企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股票名称“海龙科技”。然而,由于体制上主体不明,管理上各自为政,经营上矛盾发酵,生产上捉襟见肘,技术上人才断代,“海龙”并未像兰炭人企盼的那样飞起来,迎来的只是一个接一个的噩梦:市场份额急剧萎缩,由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全国的39%减少到2006年的10%左右;原料库存逐渐为零,产品库存增大,各工序一步步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员工工资逐渐减少直至拖欠;原海龙科技负债率实际超过100%,被中国证监会加以ST和号特别风险警示标志,面临停牌的危险;公司自上市以来连续3年亏损,负债累累,

股权分置改革无法进行,2005年年报亏损达1.3961亿元……面对这种状况,兰炭人绝望了,有人背井离乡去求生存,有人以泪洗面等待救济,有人四处堵门告状,也有人先下手为强,把工厂的东西往自家搬,公司的3名副总也挂冠而去。

  就在“兰炭”土崩瓦解之时,2006年9月,民营企业———辽宁方大集团实业有限公司通过公开竞拍,成功获得“海龙科技”51.62%的股份,“海龙科技”顺利改制为民营控股企业,2007年1月,海龙更名为方大炭素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此,原海龙科技步入了崭新的时期,公司先后合并了集团公司所属的抚顺炭素有限责任公司、成都蓉光炭素股份有限公司、合肥炭素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份。在“经营企业要有利于政府,有利于企业,有利于员工”的宗旨下,中国的炭素航母———“方大炭素”正式起航。

  扭亏 只用不到一年

  翻开方大炭素的材料,谁都最关心这个新公司的业绩。统计数据显示,方大炭素自转制以来,一年时间内实现了产值、利税、工资三个翻番。今年前10个月,累计销售炭素制品43294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60.22%。其中石墨电极销售30580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58.07%;炭块销售10030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02%;累计实现主营业务销售收入7亿元,累计实现利税总额1.6亿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公司两大拳头产品之一的高炉炭砖,在2007年全年订货量和生产量超过预计1.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超过2亿元,总产量已占国内炭砖市场的70%以上,达到方大炭素建厂40多年来最高水平,并走向国际市场。同时另一拳头产品石墨电极总产量的50%已经出口到欧美等40多个国家及地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迅速上升。

  “转制前海龙科技一年亏了一个多亿;转制后方大炭素一年就扭亏为盈!”采访中,广大职工都认为这种截然相反的结果是一个奇迹。职工们之所以这么感叹、惊喜,是因为他们真真切切地看到了“方大”让一个即将倒闭的企业起死回生的事实,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企业的变化与自己的命运息息相关。

  从今年9月份的工资表上可以看出,方大炭素人均工资1756.49元,与去年9月份人均827.15元相比,增长112.4%;其中4个生产厂人均工资达到1953.93元。人均突破1800元,与去年同期人均858.81元相比,增长127.5%。更让职工信心满怀的是,公司领导郑重承诺,3年内要让方大炭素职工工资达到全省企业中最高!

  让职工切身体会到改制给自己带来的实惠,这就是说服力!

  自豪 就为这样的企业

  研究所的陈筠也创作过一则短信:“昨日因为彷徨无助所以生活失去光彩,今日因为努力耕耘所以内心拥有激情,明日因为奋发崛起所以事业蒸蒸日上。”他浓缩了方大炭素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也概括了大多数方大炭素人的心情和感慨。

  薛海滨是压型车间生产四班班长,在这个厂干了14年了。转制前一年,他的工资一路下滑到700元,就这还有四个半月拖欠着。他们一家有8人都在炭素厂上班,薛海滨算是家中的“高收入者”了,这一家人的日子可想而知。为了生活,他们四处借钱。“现在账还完了!每月2000元左右,28日前都能准时发放。”看得出来,他的微笑发自内心。

  记者在炭砖车间看到,加工厂的党宝明厂长正在和工人一起预组装高炉炭砖,大家干得热火朝天,没有一个闲人。“现在不敢接订单,怕生产不出来!”当了6年的厂长,党宝明从来没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以前接不到订单,现在接到的都是整台钢炉订单。“关键还是体制。”他深有感触地说。比如,加工厂以前光管理人员就有80多人,现在只有6个人。以前干多干少都发几百块生活费,还不兑现;现在分配制度改了,多劳多得,有活大家抢着干,没活大家找着干。炭砖车间有56个人,从4月份到现在工资都在2700元到2800元,有一位车间主任连续几个月工资拿到了5000元。“我嘛,年薪8万,根据效益年底还有‘红包’。”党宝明显然对这样的待遇非常满意。

  “记得去年,企业困难,生活窘迫,走在街上都很怕穿那蓝色的工作服。”研究所的王春焕谈起以前很自卑,一年后,“蓝色工作服带给我更多自信。”如今,每逢上下班时间,厂区以及大通路上,穿着工作服的方大职工便汇成一片蓝色的海洋,那种久违的自信与自豪,重新回到了广大职工的心中。“就是让我当一名普通工人,我也不会离开方大炭素了。”身居公司副总经理的陈立勤见证了这个厂子二十多年的变迁,有的人走了,他曾彷徨;有的人又回来了,他很欣慰,对“方大”的信任,就是他对事业的执著。

  重装上阵

  从承诺到践诺

  方大炭素转制之初,遇到的并不全是暖流。民营企业入主国有企业,有人观望,有人担忧,也有人充满了疑虑。一载春秋,一言九鼎,方大炭素以诚信为立足基石,信守改制承诺,注入大量资金将企业引向正规发展的道路,按期完成了重大收购承诺事项,彰显出一个企业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疑虑 用行动来打消

  将一家有40多年历史的国有企业一夜之间“卖”给民营企业,许多兰炭人尤其是老职工感情上是难以接受的。“花了八千万就买走了这么大的国有企业,太便宜了”、“老板就知道赚钱,哪管工人的死活”……当流言乱飞起来,方大炭素的领导层需要的只是用时间来回答,用行动来说服。

  八千万元的股权转让,只是方大炭素转制中的一小步。要让一个濒临退市的上市公司重新焕发生机,接下来的资金投入和工作难度是难以想象的。

  2006年6月,辽宁方大集团进入原海龙科技受托经营,投入近7000万元购买原料,保证每月按时给员工发放工资,使企业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经营。正式入主以后,公司按照省国资委、兰炭集团和辽宁方大集团三方协议文件,全面履行收购承诺,按期完成了职工就业安置、偿还职工集资款、股权分置改革、债权债务重组四项改制承诺。截至今年10月底,共安置就业职工近4000名;2006年11月份,按时归还了原兰炭集团拖欠职工两年多的集资款4800余万元,维护了职工的权益;方大集团公司用4.5亿元现款归还了大股东资金占用;去年年底之前按期完成了方大炭素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承接了原国企的历史债务8.8亿元,其中银行债务5.77亿元,应付款2.63亿元,利息3000万元,税金950万元。同时方大集团投入6亿多元用于企业技术改造革新和生产经营流动资金。以上这些重大事项的完成,标志着公司实现了重大的历史性转变。

  旗舰 不惜重金打造

  在新压型厂,记者特许参观了一台从日本引进的40MN电极成型挤压机。这台看似毫不起眼的设备,据说全球仅有三台。就是这样一件宝贝,改制前企业买回来后却因后续资金不足而束之高阁,无异于废铁一堆。

  新压型项目部设计总工易欣向记者介绍,三压型项目总投资概算3.1亿元,其中公司改制后投资1.5亿元,目前设备主体安装完毕,经过联动试车、试生产阶段,11月底将正式投产。这条生产线的建成投产,使公司装备技术水平达到了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石墨电极年生产能力将突破10万吨。

  记者了解到,为了提高产能和质量,方大炭素不惜重金,以年薪三百万元人民币的待遇聘请了一位国外炭素专家,专门指导生产技术问题。公司还决定将新压型厂作为改革的试点,管理体系、技术水平、分配制度等都与发达国家看齐,打造方大炭素的旗舰。从这一系列不凡的举措,不难看出方大炭素要打破发达国家炭素强企对中国高端炭素市场垄断的决心和魄力。

  打开《方大炭素》报,记者还找到这么一条信息:为了进一步增强方大炭素的发展后劲,方大集团董事局主席方威先生又将个人持股97.99的莱河矿业并入方大炭素,进行增股融资,拟融资11.1亿元用于方大炭素高炉炭砖生产线和特种石墨生产线。30多岁的方主席年轻有为,这种大手笔足见他的雄心。

  改造 设备、环境都要好

  改制后,方大炭素针对多年来设备大中修欠账多、在建项目停工和设备产能不足等突出问题,多方筹集资金,改造关键设备,提升设备整体效能。投资1600万元,对石墨化六组炉进行了改造,解决了产品工艺电耗高、产量低、质量差、电阻率高的问题,产能增加了60%,炉体使用寿命延长了60%,每年可节约成本近1千万元。公司还将投资5000万元对其余三台石墨化炉进行改造;将投资3000万元的青岛龙德数控电极加工线从青岛市搬迁到兰州本部生产基地,集中了设备优势,优化各工序产能配套;投资380万元新建了一条数控接头加工线,现已投入正式生产,扩大了公司电极接头规格与产能,提高了接头加工精度,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投资500万元用于焙烧厂匣钵改造,预热炉改造,改造完成后美浓窑产能将提高1.5倍。

  一排排的厂房和高耸的烟囱,蓝白相间,清新干净;马路平整宽畅,路灯整齐,头顶没有一根电线;厂区树木成荫,绿地随处可见……这样的环境,很难让人将它与以前破烂不堪、黑乎乎的炭素厂联系起来。

  转制一年多来,方大炭素先后投入了1500万元用于企业环境建设及治理,“绿化、美化、亮化、硬化”工程已基本完成,彻底改变了原来“脏、乱、差”的环境面貌,正在向建设清洁工厂的目标迈进。“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花园式工厂。”陪记者走在这样的厂区,工会副主席郭新爱骄傲地说。

  赢在执行

  从衰落到兴盛

  人还是那些人,企业还是那个企业,为何在短短一年时间里,一死一生,一衰一盛,一辱一荣?钱的作用固然大,但要转变人的观念、作风、思想、素质,谈何容易。在方大炭素公司采访,当“三个有利于”、“执行力”、“和谐”这样的模糊概念逐渐变得清晰,记者心中的一个个问号才开始拉直。

  福利 体现以人为本思想

  步入方大炭素办公楼前的马路,有一行大字格外醒目:“经营企业要有利于政府,有利于企业,有利于员工。”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方大炭素在交给政府和职工的第一份答卷中,已经诠释了它的含义。

  11月上旬,省委常委、副省长杨志明再次来到方大炭素视察,看到方大炭素日新月异的变化,他十分高兴,“经过一年的努力,重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结构矛盾正在逐步消化。总体上是第一个重组发展取得积极成效的”。

  就在前不久,省长助理、兰州市市长张津梁同样在这里对方大炭素转制一年来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并希望公司增强活力和后劲,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让政府放心,还要让广大职工安心。方大炭素按照国家法律与全体员工签订了劳动合同,设立了职工个人养老保险账户和失业保险账户,参加了社会医疗保险、大病统筹保险和工伤保险,健全了职工社会保障体系,消除了职工的后顾之忧;为解决职工工作时间吃饭难的问题,在厂区内修建了三座职工食堂,职工就餐四菜一汤仅收两元钱。逢年过节为职工免费发放米、面、鱼、油等各种副食品福利,将公司的关怀与问候带到了千家万户;筹建了图书馆,各二级单位累计投资近100万元创建了职工文化活动室;投入150万元用于新增社区健身器材、改建四座职工洗浴中心;两次向兰炭中小学捐款40万元。并且从今年开始公司承担方大炭素公司在岗员工子女高中阶段学费;向60岁以上的1200多名在职职工父母及老职工每人每月发放生活补贴费50元;公司承担了应由社会承担的原兰炭各住宅小区及办公区的“三供”(供水、供电、供暖)及各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工作,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保证“三供”工作正常开展。

  这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保障和福利,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职工打心眼里感到高兴。兰炭离退休老职工每次参观方大炭素,都会感慨万千:“太不可思议了,过去没法比。现在看来还是方大领导管理得好啊!”

  管理 删繁就简令行禁止

  “国贸公司包装车间临时工王××在包装炭块时没戴安全帽。扣罚王××当月工资,只发生活费;扣罚国贸公司部长助理张××500元。”这是记者走进方大炭素办公楼时,在很显眼的地方看到的三张处罚决定之一。还有两张处罚,内容同样具体明了,一人被开除,因为脱岗;两人因为在工作中发生摩擦也被扣罚了当月工资,只发生活费,而他们的上级领导也被“株连”,罚款1000元。翻开方大炭素的企业内部报纸,每一期的第三版都有固定的“曝光台”,这里还有更多的奖罚通报,记者没有看到一条“警告”、“记过”这样不疼不痒的处罚条款。

  方大炭素的管理制度其实很简单,《员工36条行为规范》被职工称为“36条军规”。在这36条铁律面前,领导和员工一视同仁,每个人都能感到责任和压力。“以前‘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啥事也没有。现在不行了,每天都按时上下班,总是感觉到工作没有做好。”一位员工这么对记者说。陈立勤副总经理说:“我以前在兰州炭素也是搞企业管理的。要说方大炭素的管理秘诀,我看就是八个字:“删繁就简,令行禁止。”原来的管理制度摞起来比人还高,但不是挂在墙上,就是装在袋里,没落实过。“36条军规”看似简单,但十分严格。也就半年多的时间,“36条军规”就转变了许多人40多年的陋习。中层领导的理念变了,管理思路也变了;员工也理解了“企业好、自身好”的道理,大家劲往一块使,总是感到自己的能力赶不上,个人的办法少、思路少,就此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的良好气氛。

  结束语 让政府满意让员工富足

  “转制为何能带来这么大的转变?”记者问。“一是‘三个有利于’办企理念的真正落实,二是执行力!”方大炭素党委书记李金安不假思索地回答。执行力就是言必行,行必果,就是把计划转化为行动,其核心就是态度。绝对的执行力,形成了方大炭素办事果断、雷厉风行、务求实效的作风,每个职工都开始把企业的事当自家的事来办,每个部门都认真自觉地开展起了科技创新、强化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工作。

  “方大炭素改制一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得益于‘三个有利于’的贯彻落实,得益于方大员工的奋力拼搏。方大炭素所走的是一条符合党中央政策鼓励的强企之路!是一条整合中国炭素产业、振兴民族炭素工业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一条让政府满意、员工生活安康的富足之路!”李金安书记的这几句话,让我们对方大炭素充满了信心和期盼。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