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武汉热身综改区两型社会轮廓初现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7日 00:58 21世纪经济报道

  正待高层审批的武汉新区建设“两型社会”的总体思路初露端倪。

  “我们争取在5~10年内,使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区。”11月24日,中国第五届改革论坛现场,武汉市发改委主任龙正才脸上写满自信。

  被视为中国体制改革“头脑风暴”的中国改革论坛,首度被从沿海发达地区请到了武汉。一同作客江城的,还有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成都综改试验区的操盘手。

  有专家称,这次改革论坛,几乎成了国内城市综合改革试验区的专场交流会,亦是武汉在获批综改试验区之前的一次热身。

  论坛发起者、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对记者说,“武汉应借鉴各地的经验,在改革中有所突破。”

  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市委书记苗圩亦希望,论坛能推动对武汉建设“两型社会”的探索。

  “两型社会”轮廓

  申报方案几经更迭之后,这是武汉首次透露其建设“两型社会”的总体思路,距武汉市委书记苗圩向外界证实武汉向国务院正式申报方案仅过10天。

  据龙正才透露,在新方案中,探索建立“两型产业”成为改革的重心。其具体思路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和成果转化机制;统筹区域产业布局,促进产业聚集和链条延伸;扶持现代金融、信息、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努力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的融合和互动。

  事实上,武钢二硅钢、神龙二期、东风本田等114个重点项目投产,富士康、中芯国际、80万吨乙烯项目的引进,武汉信息港的建设,东湖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壮大以及汉口、中南两大金融区的成型,都可看作是上述内容的注脚。

  改革的另一焦点,在区域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上。

  龙正才介绍,武汉城市圈的空间布局更趋科学,区域、城乡分割将被打破,区域社会事业管理体制和公共服务体系将得到改善。

  该计划已开始付诸实践。武汉城市圈电信优惠政策,将在2008年初从武汉-鄂州推广至“1+8”(武汉以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的所有城市。武汉至城市圈内的孝感、鄂州、黄石、仙桃等地的城际铁路专用线亦已进入实质建设阶段。

  同时,资源节约机制和环境友好型机制的专项思路也已成型:前者包含了探索集约用地方式、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深化资源价格改革;后者则囊括了建立主体功能区,制定评价指标、生态补偿和环境约束政策和完善排污权有偿转让交易制度等。

  此外,对武汉城市圈内的壁垒拆除将加快节奏,城市圈将在近期建立起统一的

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城乡一体的户籍制度。

  武汉的标杆之路

  但武汉无疑为达成这样的共识摸索了很久。

  从“民营经济改革试点”到“科技创新改革试点”再到“综合行政管理”,又从“武汉新区”到“武汉城市圈”再到“两型社会”,武汉花了整整四年,申报的“帽子”换了六顶。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透露,申请试点未获批的城市,全国有18个。在杨伟民看来,很多申报城市的问题在于规划没有清晰的切入点。

  杨伟民表示,很多城市递交的申报材料,“读起来像‘十一五’规划”。而全国性综合配套改革的应有之义,在于找准具有全局影响的关键点。

  “武汉前面的几个方案过于综合,饼子摊得太大,”一位发改委官员评价说,“一旦缺乏侧重点,操作起来难度很大。”

  而今年全国“两会”上,郑心穗等全国人大代表,就曾建议武汉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突破口。

  郑心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新方案注入了科学发展观,武汉城市圈一体化建设和建设“两型”社会综改区并不矛盾。“区域一体化的目的,就在于合理配置资源,节约成本。”

  融入上述思路后,武汉最终将申报意见定格为“两型”社会。

  “如果‘两型社会’的申报获批,武汉将被推向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最前端。”中国体改研究会副会长李罗力向记者表示。

  高尚全指出,成都和重庆提出抓城乡统筹和农民工问题,是全局的需要,而资源环境问题,更系一国之大政。

  在中部崛起的方略中,武汉被中央定位为战略支点。但作为支点,武汉的标杆之路似乎还很遥远。

  无论是资源集约利用还是环保工作,武汉面临着与其他地区同样的难题:老工业基地摊子庞杂、产业结构矛盾突出、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诸多问题积重难返。

  对此,中国体改研究会副会长樊纲建议,地方政府和企业要把杜绝污染和避免浪费作为自觉行为。在他看来,面对日益严格的环境资源限制,“两高”企业违法成本会越来越大。“作为改革先锋,武汉需要有所突破。”樊纲说。

  打造“两型社会”,武汉另一个显而易见的阻碍在于“1+8”城市圈的融合。

  

武汉大学区域经济专家伍新木教授认为,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行政区经济”成为最大的阻力。由于地方政府的本位主义思想,生产要素在跨行政区划流动时明显会受到阻隔。

  一个典型的事实是,同一区域的不同地方政府会争夺项目,而基础设施建设则各行其是,造成巨大浪费。

  伍新木认为,国内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存在很多问题,制度和机制建设的缺失使这种合作流于形式,武汉应另辟新路。

  湖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让松曾发出提醒,由于武汉城市圈内城市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武汉在产业的集聚作用大于其扩散作用,容易形成“一城独大”现象。

  李罗力建议,区域一体化需要具体制度,比如说定期举行地方行政首长会议,形成联席会议制度,配备常任秘书处、职能部门,这才是国际通行的区域合作。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