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拿最终公共产品论财政绩效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3日 22:05 中国财经报
吴红萱 孙昂 最近,江苏省财政厅厅长包国新在谈到“绿色江苏”建设时指出:“今后财政对它的支持不能光看种了多少树,关键要看对环境质量的改善发挥了多大的作用,也就是实施‘生态补偿’。”简单的几句话凸显的是一种全新的理财观念,即财政投入的对象和数额应当建立在科学的财政绩效评价的基础上,而财政绩效评价的对象不仅要看“中间公共产品”,更要看“最终公共产品”。 所谓“最终公共产品”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由政府提供并由其服务对象使用,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产品和劳务;“中间公共产品”是指生产最终公共产品的环节或阶段。拿“绿色江苏”工程来说,显然,环境质量才是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承担者,才是政府行使职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所栽种的树木只不过是实现这一最终目的的中间环节。毫无疑问,将财政绩效评价的对象和决定财政投入方向、数额的根据更多地定位在环境质量的改善上,显然要比仅考虑栽种树木的多少要科学得多、合理得多、完善得多。 说到底,对最终公共产品的重视是把财政投入和社会的福利、百姓的福祉更直接地联系在一起,减少因中间产品的存在对它们之间关系的干扰和弱化,使财政投入的绩效得以更直接和明白的体现,并进一步使得由此决定的财政投入的方向和数额更符合社会利益最大化和居民利益最大化的要求。 当然,这一理念的提出会对传统的理财方式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首先,对最终公共产品要有定性的分析,就是说必须搞清楚在一项政府职能中,什么是最终公共产品。在有些领域中,它是非常明显的。比如环境质量的改善就是最终产品,而树木是中间产品。但在有些领域,它又不是十分明显的,比如医疗产品,究竟是把参与看病、保健的人数增加看作是最终产品,还是把参与看病、保健的人数减少作为最终产品呢?其次,对最终公共产品必须要有定量分析,否则很难把它和财政支出的数额联系在一起。中间产品和财政支出之间的关系往往是比较明晰的,多少树多少钱,随行就市,一目了然;然而最终产品和财政支出之间的关系则不是这样了,什么样的空气质量需要花多少钱来购买呢?这就需要经过严密的科学测算和长期的经验积累。 新的理财观念的落实和发展必然面临困难和挑战,但只要它对社会福利的改进和百姓福祉的提升有所裨益,多应对一些困难和挑战也就是财政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