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禹州:中国钧瓷之都的华丽转身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4日 15:12 经济视点报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征服世人的同时,也将国内外的目光吸引到了禹州——这座被称为钧瓷之都、中国陶瓷文化之乡的城市。

  ●禹州,这座充满人文魅力和经济活力的城市,这座奋力崛起、自强不息的城市,这座集能源、中药材、陶瓷、旅游于一体的城市,将再次绽放其绝代风华。

  ●这座曾经的资源性城市,在经历了一系列痛苦而漫长的嬗变之后,如今已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身,走出了一条和谐发展、变革创新的大禹州之路。

  □经济视点报记者 李国良 特约通讯员 李 涛

  2007年11月,世界再次聚焦禹州。

  11月18日,中国禹州第四届钧瓷文化节将盛装开幕,全国九大瓷区的主要负责人、代表企业和艺术家将聚集禹州,国内30多个省市、国内外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陶瓷艺术爱好者都将来到禹州。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征服世人的同时,也将国内外的目光吸引到了禹州——这座被称为钧瓷之都、中国陶瓷文化之乡的城市。

  禹州,这座充满人文魅力和经济活力的城市,这座奋力崛起、自强不息的城市,这座集

能源、中药材、陶瓷、旅游于一体的城市,将再次绽放其绝代风华。

  禹州文化底蕴深厚,夏禹文化、钧瓷文化和中医药文化代代传承、绵延至今。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禹州市委、市政府领导又以建设者的姿态提出了“谋求大发展、实施大开放、建设大禹州”的宏伟目标。

  禹州,曾经有“煤海”、“药都”、“瓷都”之称,曾经是一座资源性的城市,在经历了一系列痛苦而漫长的嬗变之后,如今,已经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身,走出了一条和谐发展、变革创新的大禹州之路。

  钧瓷的前世今生

  钧瓷,是禹州人骄傲,更是所有中国人的骄傲。

  到禹州,不能不去神垕镇。中国是瓷器的故乡,而禹州则是中国瓷器的重要发祥地,是著名的“中国陶瓷文化之乡”。而神垕镇,更是钧瓷的发源地。

  行走在神垕镇古朴斑驳的老街上,每一棵树和石头似乎都刻满了岁月的痕迹,随处可见的钧瓷碎片更让人感觉艺术品的脆弱和珍贵。高耸的烟囱似乎静静地诉说着钧瓷的一世繁荣和千年回忆,恍然有穿越时空之感。

  而钧瓷的前世今生更让人感慨万千,一部钧瓷发展史,也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华民族的兴衰史。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是中国古代的名窑奇珍,为宋、元、明、清四朝宝瓷,现为中国五大名瓷之一。每当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之时,钧瓷艺术就大放光彩;每当战乱频发、连年灾难之时,钧瓷艺术便一再受挫。”禹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运玺一语中的。

  北宋徽宗时期,钧瓷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徽宗下令设立了专门为皇宫烧制珍品的“官窑”,并把钧瓷列入皇室的“御用珍品”,规定民间不得使用。而位于禹州市城北的宋官窑遗址,正是当年为皇室烧制珍品的地方。

  钧瓷以其贵、神、奇、妙四大特点堪称瓷中极品,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湖光山色、云霞雾霭、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更让钧瓷韵味无穷,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之说。

  宋朝“靖康之变”后,宋室南迁,官钧窑停烧,钧瓷一时受挫。到金、元时代,钧瓷有了新的发展,各地争相仿制,风靡一时,钧窑播火全国。元末明初,因战乱和灾荒,钧窑生产渐衰。明、清时期,制瓷中心南移,北方诸名窑衰退,钧窑也基本停烧。清朝晚期,钧瓷复苏。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神垕镇烧制钧瓷者已有十余家。民国年间,因战乱、灾荒频繁,钧瓷生产举步维艰。至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后,因大旱和政局混乱,艺人外流,钧瓷生产趋于停产状态。

  1955年,钧瓷又在它的故乡——禹州市神垕镇得到恢复。目前,钧瓷产品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技术,突破了“钧不过尺”等界限,生产出各种各样的产品,国际奥委会、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央电视台、外交部等先后收藏钧瓷作品,钧瓷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亚、欧、美、澳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几年,还先后在日本,香港举办了展览会,引起极大轰动。1997年香港回归,钧瓷作品——1.997米高的“豫象送宝”作为河南人民的礼品送往香港。1999年3月,11件钧瓷珍品被选为高官出访欧亚六国的礼品。1999年4月8日,国家邮政局在禹州市举办了“中国陶瓷——钧窑瓷器特种邮票首发式”,千年钧瓷被选入国家名片中。

  禹州,一个自强不息、正在崛起的城市,用它自己独特的方式,用最传统也最珍贵的艺术品——钧瓷,让世界了解自己。

  钧瓷文化 魅力绽放

  在禹州,与王运玺一样,很多人一提起钧瓷就如数家珍。禹州市委、市政府甚至要求各级干部要学习研究钧瓷文化,营造弘扬传播钧瓷文化的浓厚氛围。

  一股自上而下的热爱钧瓷的情感转化成了一种强烈的自豪感。

  “有一次我坐火车时,同车上的一个小伙子聊天,我跟他说起禹州时,他并不了解,但我跟他一说钧瓷,他马上说知道知道。临走时,我送了他一件随身带的钧瓷,我想让他和更多的人了解钧瓷,了解禹州。”禹州市陶瓷局局长吴松木的亲身经历,代表了很多禹州人的心情。

  成立于2002年的陶瓷局是一个特殊的行政管理部门,禹州当地笑称陶瓷局为“天下第一局”。在地方政府部门里,禹州是最早设立陶瓷行业行政管理机构的县市,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禹州发展壮大钧陶瓷产业、让世界了解禹州的迫切愿望。

  2007年4月底,禹州市在总结近几年钧瓷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成立了钧瓷发展委员会,其做法得到了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的认可,并专门作出了“钧瓷作为国宝级传统产业,大有发展的必要,只有发展,才能生存,而要发展一定要有新的思路,要与市场和群众的需求相适应”的批示。

  从最初的钧瓷文化周到如今的第四届钧瓷文化节,钧瓷所承载的已不仅仅是钧瓷艺术的光大和复兴。

  禹州和钧瓷之间,总有说不完的话题。王运玺时时不忘宣传钧瓷:“禹州以钧瓷为名片,不断弘扬钧瓷传统文化,打造钧瓷文化品牌。目前,全市共有钧瓷生产企业56家,年产钧瓷200万件,涌现出国家级艺术大师3人,省级以上工艺美术大师和陶瓷艺术大师72人,形成了孔家钧瓷、禹州市钧瓷研究所、荣昌钧瓷、星航钧瓷、苗家钧瓷、王府钧瓷、建军钧瓷七大名窑,全国各大城市的钧瓷销售门店达100多家。”

  为了擦亮名片,禹州市大力实施钧瓷“精品工程”,相继成功申报了钧瓷原产地保护,制定了《河南省钧瓷质量地方标准》,出台了《河南省钧瓷艺术标准》,成立了禹州市陶瓷工业管理局和河南省钧瓷产品评定委员会,并连续举办了中国钧瓷文化宣传周、中国钧窑学术研讨会等大型活动,成功申报了“中国陶瓷文化之乡”,进一步向世人展示了钧瓷文化的魅力。

  2003年,禹州市神垕镇等地被国家批准为钧瓷原产地。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陶瓷窑遗址类禹州独占一半,禹州钧官窑遗址博物馆在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同时,也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另一方面,艺术大师在钧瓷艺术上也不断推陈出新。禹州市的艺术家和企业家们将钧陶瓷艺术不断发扬光大,让钧陶瓷艺术成为所有禹州人和中国人共同的骄傲。

  在禹州市宽阔的街道上,巨幅的钧瓷广告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艺术珍品到钧瓷知名品牌,禹州的钧瓷艺术家们已经走出了作坊和工作室,在市场化的道路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近年来,钧瓷经常作为国礼赠送国际友人和各国元首,世界各地收藏大家也将其作为珍品竞相收藏。荣昌钧瓷坊所创造的祥瑞瓶、乾坤瓶、华夏瓶,在2003年、2004年、2005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分别被指定为唯一国礼赠送给各国政要。2006、2007年,孔家钧瓷创造的钧瓷又作为唯一国礼在中国——东盟博览会上赠送给各国领导人,钧瓷盛名更是蜚声海内外。

  “钧瓷是禹州市的一张名片。禹州市目前有700多家陶瓷企业,年产值在500万以上的有49家,整个年产值达到了40多亿元。钧瓷艺术也带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每年慕名到禹州市旅游的都有50万~60万人次,带动旅游相关产业的产值8000万元左右。”禹州市委副书记李英杰在心中早算好了这笔账。

  能源城的艰难转型

  在蓬勃发展的钧瓷产业背后,一个正在崛起的禹州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

  禹州素有华夏第一都之称,有“钧都”、“药都”、“煤海”之美誉。历史上这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在灿若星河的中华文明史上,涌现出了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画圣吴道子、书法家褚遂良以及政治家吕不韦、张良、晁错等一大批璀璨的历史人物。

  厚重的历史、繁荣的经济曾经是禹州人自豪和骄傲的本钱。然而,历史却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从夏朝至民国一路走来,禹州市从都城、郡守、州府滑落成了县城。从此,人们似乎忘记了禹州曾经拥有的历史和荣耀,对于他的称号也只剩下了“小禹州”。

  禹州市1470平方公里的土地下面蕴藏着近100亿吨煤炭。按照传统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思维定式,煤炭产业顺理成章地成了禹州市经济发展的支柱。没有人去思考煤炭采完了怎么办,被破坏的自然环境会不会损害子孙的生活。

  1997年至1999年,国家调整产业政策,对煤炭产业的打击非常大,这让禹州人体会到了煤炭产业不能“一枝独大”、不能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的道理。然而,思维定势的影响决定了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举步维艰。

  昔日的自豪和缺乏创新,盲目的骄傲和自大,已经成为制约禹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之路的思想绊脚石。

  “禹州人深深地体会到了一条腿走路的痛苦和弊端,一场‘加快经济发展,增强忧患意识’的思想解放的大讨论在禹州形成了。”禹州市宣传部一位工作人员对此记忆犹新。

  影响禹州发展的优势在哪里,劣势有哪些?禹州市要摆脱当前的困境出路何在?在禹州市委书记周庚寅的带领下,从市委常委直到村两委班子成员和企业家代表,开展了“取经问道”之旅。在乡镇企业发展异军突起的苏南,在非公有制经济迅猛发展的江浙,在与禹州产业类似的齐鲁大地,在拥有大量资金的广东、佛山、温州,处处都留下了禹州人拜师求艺、参观学习、招商引资的身影。

  走出去,使禹州人猛然醒悟,一下看到了自己的巨大差距;走出去,使禹州人陡然增加了加快发展的紧迫感;走出去,也更加坚定了禹州人实现快速发展的信心与决心。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成了全市人民热议的共识和奋斗目标。

  艰难转型或许痛苦,但是这种清醒的痛苦让禹州人明白了将来的发展方向。

  大禹州华丽转身

  这是一场战役,在禹州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前辈和先贤们的目光穿越了千年历史的尘埃,默默地注视着这场新的变革。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禹州市委、市政府又以建设者的姿态提出了“谋求大发展、实施大开放、建设大禹州”的宏伟目标。禹州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彻底改变资源型经济“一枝独秀”的被动局面,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行政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谋求大发展,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禹州实际,正确理解煤炭资源丰富的优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拉长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走一条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发展加工产业,大力引进高科技产业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同时兼顾环境、兼顾农业、兼顾民生。

  ——实施大开放,就是要破除怕吃亏和“肥水流入外人田”的传统思维模式的约束,通过引进大财团、大企业等战略投资者,主动把禹州的资源优势、传统优势与国际、国内的雄厚资金相联姻,使之迅速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动力。

  ——建设大禹州,就是要用五年时间把禹州建设成为煤炭超1000万吨、水泥超300万吨、钧瓷产业规模超10亿元、中药材超10亿元的新型能源工业城市。同时,加快城市化进程,使之到2010年达到建成区面积50平方公里、人口50万的中等城市规模,并实现创建全国园林城、优秀旅游城、文明城和卫生城的目标。

  禹州这艘承载着历史荣耀与现实希望的“巨舰”再一次起航了。经过以企业产权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造,通过资产重组、兼并联合、嫁接改造、租赁拍卖等多种与市场化相适应的方式,积极吸纳市外资金、民间资金4.6亿元参与国企业改革,盘活存量资产5.3亿元,使一批企业起死回生。

  赋予企业活力只是禹州市经济结构调整的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是要实现产业优化。加快煤炭为主的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成为禹州市经济结构调整的突破口。

  2001年以来,禹州市对煤炭产业进行了分步改革的措施。第一步治乱,第二步整合,第三步集约化经营。

  同时,把禹州原有的新峰矿务局、中锋集团等国有煤矿,以产权出让的形式,引入平煤、郑煤、神火等国内知名企业进行投资,顺利实现了禹州煤炭产业的集约化发展,进一步夯实和巩固了禹州作为全国十五大商品煤基地的基础和地位。截至目前,禹州市原煤年产量已超过1500万吨,产量是煤炭行业治理整合前的3倍。

  伴随着煤炭产业集约化发展,拉长煤炭产业链条的产业调整也在快步行进。“煤变电”、“煤变气”、“原煤变精煤”、“煤变热能”等产业链条逐步形成。

  外借实力,以项目建设为龙头,全力推进新型产业的发展。禹州市牢牢抓住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有利时机,以丰富的资源、能源优势和独特的区位优势为依托,着力营造“洼地”效应,吸引东部资金向禹州市沉淀。近几年来,先后引进了超10亿元项目2个、超亿元项目10多个、超千万元项目133个,利用外资达到500多亿元。仅今年前8个月,全市利用外资项目就达148个,投资额24.8亿元,统一电器、深圳味全、锦江集团、北京九源堂、温氏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落户禹州。

  禹州,2007年捷报频传。

  8月,禹州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第71位;

  9月,在全国中小城市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名单中,禹州榜上有名,名列第86位;

  11月,统计数字表明,2007年1月至10月份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45亿元,年内有望突破10亿元。

  禹州,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步向前;禹州,以从未有过的胆识和气魄作出的谋划正在变为现实。

  展望未来,周庚寅豪情满怀地说:“跨入全国县域经济‘双百强’,只能代表禹州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个阶段性水平,而不是我们工作的目的。今后我们将牢牢坚持科学发展观,勇于开拓,敢于创新,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拉长产业链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完善城市功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从而推动禹州经济和社会事业和谐、健康、快速发展。”

  禹州,在经过痛苦的嬗变之后,从资源型城市转变为可持续性发展的和谐城市,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身。

  在可持续性发展和构建

和谐社会的新长征路上,禹州再次上路。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走进城市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