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115道禁令:武汉整治建筑行业 商业贿赂居首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8日 10:53 21世纪经济报道

  115道禁令:武汉整治建筑行业商业贿赂列入不良行为之首 

  武汉报道 本报记者 聂春林 实习记者 陈哲

  刚从市长电视电话会议散会,湖北山河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周游不敢有半点耽误,马上拨通了给老总的汇报电话。

  日前,在武汉市副市长尹维真的主持下,武汉市建设、检察、监察、工商四部门正式公布了<武汉市建筑市场不良行为记录与公布办法(试行)>(以下称<办法>)。

  在<办法>中,武汉市开全国先河,确定了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造价咨询、招标代理、评标、质量检测等九方主体115条不良行为的认定标准。

  根据<办法>,今后武汉市所有建筑企业的不良行为将被公布在网上,并受到最高36个月内不得进入建筑市场的处罚。

  “如果<办法>得以实施,将会是一场革命。”

武汉大学法学院一位教授认为。

  违规者出局

  “这将在武汉建筑行业引发一场

地震。”武汉市监察局执法办公室主任叶小讯亦有同感。

  在叶小讯看来,建筑行业是典型的买方市场,建筑施工企业素质良莠不齐,市场竞争十分惨烈。为占据市场份额,一些实力较弱的建筑企业,不惜通过垫资行贿、围标串标、挂靠及资质造假等手段获得项目。

  “财务管理规范、

审计手段健全的大型建筑施工企业,反而拿不到项目。”周游对记者说,“过去政府也出台过政策,但大都不具操作性。”

  武汉市另一家的特级资质建筑企业的内部人士透露,以前也搞过类似黑名单的公布平台,但大多属于临时性的,“处罚也不痛不痒,约束力可想而知”。

  对此,<办法>的起草人之一、武汉市建委办公室主任崔伟坦诚:执法检查和专项治理再多,都无法代替一项科学可行的惩戒机制。

  于是,根据建设部年初颁布的<建筑市场诚信行为信息管理办法>和湖北省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武汉市为建筑市场设立了115条禁令。根据建筑企业不良行为性质、情节和危害程度,锁定其不得进入建筑市场的时间为6至36个月。

  崔伟介绍说,建设领域的不良行为涵盖商业贿赂行为和违反工程建设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条文的行为两个方面。

  根据<办法>,“违规企业在受公布期间不得参加招投标”;“连续三年违规的企业被降级资质”;“不良行为直接责任人资格证书被吊销”;“取消被公布企业项目和人员的评优资格”。

  在周游们看来,<办法>中对违规行为的处理条款,“针针见血”,因为建筑企业拿不到项目,“基本上就等于断了粮草。”

  “掐住了违规企业的七寸”

  “我们是走在全国前列的。”崔伟对记者说。

  事实上,建设部去年确定的建筑行业征信平台建设的两大试点,分别是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武汉并不在列。

  建设部市场管理司招投标处副处长全河介绍:早在1999年,武汉就开展了信誉等级评定公布。“工作刚开展时非常红火”,但由于其他省份并没有类似的机制,监管范围仅限于本地企业,客观上抑制自己的发展,诚信体系建设不得不暂时搁浅。

  这一现象引起了建设部的重视。今年1月,由建设部市场管理司牵头起草的<建筑市场诚信行为信息管理办法>正式颁布施行。

  根据建设部的规划,遏制建筑行业不良行为分为:确定统一认定标准,对企业进行信用评介;推动建设、监察、工商、金融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形成和完善行业法规体系和奖惩机制三大步。而今年的重点,还仅仅在统一标准上。

  作为惟一一个初步形成具体惩戒机制的地区,武汉走在了前面。

  据武汉建委主任王立介绍,<办法>经历1年多时间、先后25次修改才最后定稿。建设部、监察部对其予以了充分肯定,并要求各地学习武汉的做法。

  另外,<办法>将商业贿赂列入不良行为之首,检察院、监察局和工商部门也参与监督。“意味着公示制度不再仅仅是建管部门内部规章,而是变成一种社会监管体系。”王立表示。

  有专家评价,违法成本过低,是建筑企业敢于铤而走险的主要原因。武汉模式的特点在于,“掐住了违规企业的七寸”。

  上述专家表示,由于处于试行阶段,该办法也有其硬伤:对不良行为的监督机制还有待细化和完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