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300亿生态城选址天津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4日 13:34 中国经营报
作者:李乐 笑到最后的胜者依然是天津。 一年之前,在相继击败西安、上海之后,空客A320总装厂最终落户天津滨海新区。一年之后,天津对“生态城”项目的争夺也正有望夙愿得偿。这个中国与新加坡的政府间合作项目,投资很可能高达300亿元。 30万平方公里的热土 在天津的汉沽,一块30平方公里的土地又将变成一片建设的“热土”。与人们习惯于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工厂不同,这一次,在这个中国未来的新制造业中心,一座突出环保与和谐的“生态城”正在憧憬着她的未来。 “生态城选址现在基本上敲定滨海新区。”10月30日,天津滨海新区管委会内部人士表示。生态城是中国与新加坡的第二个政府间合作项目,其前辈便是早已声名在外的苏州“中新工业园”。 这位人士还告诉记者,虽然目前生态城的选址还没有履行最后的确定程序,但天津市政府和新加坡方面已经开始拿出相关的建设发展规划。 按照这份规划,中国和新加坡在生态城项目上的合作将集中于环保主题,分两部分,一是城市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二是环保产业化。在模式上,将以苏州“中新工业园”为基础,由新加坡方面在相关领域直接输出管理和运营经验。 记者了解到,目前就生态城建设问题,中新双方均已敲定的,基本上是围绕城市水利用展开。“首先建设一套海水淡化、污水处理以及城市水循环利用的基础设施。”上述内部人士告诉记者。 至于现在以及未来建设所需的资金规模,他表示,由于两国的政府尚未履行最后的确认手续,因此投资规模还没有最终确定。不过他透露,最终的投资规模基本可以确定将超过“中新工业园”,达到300亿元。 实际上,即便中新“生态城”最终未能落户天津,滨海新区也将启动这个项目的建设。因为按照滨海新区“十一五”发展规划,在汉沽“建设生态宜居新城”是远期目标之一,而300亿元的投资,恰是当时天津市预估的投资额。 天津笑到最后 2007年8月,负责生态城前期选址具体工作的建设部规划司,提交了四个候选城市的名单,分别是北京、天津、廊坊与唐山。一场“争夺”生态城的竞争在外界并不知情的情况下,开始了将近两个多月的“暗战”。 当时,在与新加坡方面进行技术性商讨时,中国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提出了选址的具体标准,一是临海或港口城市;二是城市水资源匮乏,具体工作将围绕新加坡最为擅长的城市水资源利用展开,对于这一标准,新加坡方面欣然接受。 随即,一场“城市选秀”大幕拉开。由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城市重建局等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考察组,与中方官员一起,利用两个月的时间,对上述城市进行调研。在这一轮调研当中,天津与唐山脱颖而出,成为主要候选城市。 对于“生态城”项目,唐山的诉求十分迫切。调研组在唐山调研期间,不仅唐山市领导全程陪同,河北省政府的高级官员亦曾与调研组进行过多次沟通,河北试图向新加坡方面传递这样的信息:随着冀东油田的发现,唐山已经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地级市。 “唐山还拥有京唐港这样的出海口,从城市发展的角度而言,唐山拥有优势。”一位曾经参与调研的人士对记者说。 对此,作为调研组成员,新加坡城市重建局副局长陈绍联曾表示,唐山确有实力竞争“生态城”,随后,唐山还与新加坡签订了公务员交流培训的协议。这让唐山方面一度认为,生态城与自己无比接近。 然而,天津的努力显然更见成效。知情人士透露,在“生态城”选址确定的最后阶段,天津市市长戴相龙曾与新加坡副总理兼内政部部长黄根成、国家发展局政务部部长傅海燕进行了会谈,其间,滨海新区未来制造业中心地位对于“生态城”试点的重要试验价值以及试验意义得到了新加坡方面的认可。 与此同时,天津滨海新区管委会主任苟利军也多次与新加坡吉宝集团、凯德置地、叶水福物流等企业进行了沟通,双方也就未来生态城的项目形成了诸多共识。这些更具实质意义的沟通,最终加重了天津的筹码。 环保投资先行 由于“生态城”项目的投资,可能将超出苏州的“中新工业园”,因此,在生态城项目上,中新之间的合作模式也将有所调整,以适应日后的需要。 首先,按照规划,双方拟定成立一家投资公司,中国和新加坡方面各占50%股份,并依据股份进行原始投资。而在苏州“中新工业园”项目中,中国方面占有52%的股份,新加坡方面持股28%,剩余部分股权,由另外两家投资者持有。 记者了解到,针对生态城的第一笔风险投资,目前也已经基本敲定,其金额大致在5亿元人民币上下,来源为一家在苏州“中新工业园”注册的新加坡背景的企业。而这5亿元人民币的风险投资,将主要用于环保产业的投资。 这种方式,恰是合作模式微调的另一路径所在,即针对环保产业,在初期便引入新加坡企业进行投资。 天津滨海新区管委会内部人士称,十七大期间,天津市市长戴相龙与新加坡副总理兼内政部部长黄根成、国家发展部政务部副部长傅海燕会晤商讨此事。 显然,在经过激烈的竞逐最终胜出之后,天津若想将生态城付诸实施,还面临很多现实的问题需要解决。 “在滨海新区‘制造业轴心’与‘发展带’的交汇处,建立生态宜居的滨海新城与城市标志区,是完善滨海新区城市功能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一种作为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的一种探索,即工业区和制造业中心,如何以生态环保的模式发展,这对于整个环渤海其他地区的发展都有借鉴意义。”滨海新区研究院院长邢春生向记者总结。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