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从长三角看中国区域经济的历史定位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31日 11:51 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10月31日电(记者慎海雄、陈雅妮)2007年,无疑将成为长三角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年。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党的十七大提出关于区域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决策,使长三角等在发展区域经济方面先行一步的地区,被赋予了更加明确、更加宏大的内涵。

  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长三角正在履行新的历史使命。

  2007,风云际会长三角

  2007年的长三角,大事、喜事接踵而至;科学发展的新曙光在这里照耀。

  5月15日,温家宝总理在上海举行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专题座谈会,苏浙沪党政主要领导人、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济济一堂。这是近年来就长三角区域协作和发展的最高规格的座谈会。

  随后,由

国家发改委
商务部
、交通部等10多个部委组成的调研组先后奔赴长三角各城市,就落实座谈会精神、协调区域发展的大政策开展密集调研。

  紧接着,上海党政代表团于7月启程,对苏浙两省进行访问交流,两省一市高层领导在区域发展问题上寻求和达成一系列新的共识。仅仅过了两个月,9月下旬,浙江省党政代表团又赶赴上海、江苏……

  与此同时,两省一市和十六城市各层次、各部门冠以“2007”的协调会、研讨会空前繁忙,长三角区域协作和一体化收获累累硕果--

  《长三角区域大通关建设协作备忘录》签署,长三角区域“大通关”建设协作机制建立;

  “十六枢纽、六廊、五圈”区域交通发展框架拟就,长三角地区各城市交通规划加快对接;

  港口、旅游、信息、科技、市场、现代物流、城市交通等开展了旨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全面合作……

  种种制度创新与合作,不胜枚举,两省一市行政壁垒的坚冰更见消融,长三角正开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新里程,在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的征程上迈步向前。

  国家战略,中央领导寄厚望

  长三角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与人文优势,以其在共和国经济版图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党中央决定开发开放浦东。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正式提出: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的新飞跃。

  得益于浦东开放开发的磁场效应和辐射效应,长三角地区迅速被推向对外开放的前沿,外资、外企以及由此带动的先进技术、管理滚滚而来,苏州、无锡、常州、嘉兴等一批对外开放的明星城市声名鹊起,经济实力以每年百分之二三十的增幅快速成长。

  1997年,党的十五大对“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长三角乘势而上,到十六大前夕,长三角以占全国1%的土地,创造出占全国17.1%的GDP。

  2002年,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求东部地区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现代农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的加工制造业。要加强东、中、西部经济交流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

  此后的五年中,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上升为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对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等地区的优化开发和加快发展寄予厚望。

  时至今日,以上海为龙头,江浙为两翼的长三角地区已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2006年,长三角以占我国国土面积1%的土地,创造了22%的GDP、24.5%的财政收入和28.5%的进出口总额。

  随着即将出台的长三角区域发展规划的实施,推动长三角发展并带动长江流域和中西部地区发展,将上升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

  区域协调,科学发展新里程

  “打造生态长三角,创新长三角”“以土地亩产效益论英雄”“让上海多一个西湖,让杭州多一个外滩”……今年以来,记者在长三角采访,种种提法和口号让人耳目一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长三角发展与合作的思路和理念正在发生转轨。人们更加注重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更加注重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更加注重提升长三角的软实力。

  事实上,正迅速发展的长三角,由于资源和环境的约束,以制造业为支撑的经济结构正在凸显危机:接踵而来的电荒、民工荒、土地荒、水荒、油荒,使长三角高消耗的制造业频亮红灯;以太湖蓝藻大暴发为突出事件的生态公共危机,也使长三角多年来的发展模式受到质疑;而日益加剧的贸易摩擦和国家相应的宏观调控措施,又使长三角加工企业赖以生存的“低成本、低技术、低价格、低端市场”的竞争法宝受到挑战……

  “长三角亟须从低成本为主的竞争导向,转为以创新力为主的竞争导向。”江苏省社科院经济社会咨询中心主任田伯平说,“这个阵痛期至少需要两三年。但就像春蚕吐丝成茧之前要蜕皮一样,长三角必须为成长付出代价。”

  “十一五”开局之年,苏浙沪三地不约而同地把自主创新作为未来发展“新引擎”。 苏浙两省启动了“创新型省份”建设,上海市颁布36条配套政策,动员全社会力量推动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

  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也已开始运作,围绕《长三角“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推进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重大科技项目的联合攻关、推进区域科技政策对接与资质互认、推进长三角技术市场交流网络系统建设、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等多项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

  “以每亩土地创造的利税论英雄。”在长三角诸多县市,每亩土地产出率已经成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和评价企业的一个重要标准。一种新的企业排名方法在绍兴市引起人们关注。当地开始推行“亩产效益”评价机制,并通过媒体每月向社会公示每亩销售额和缴纳税收前50强的工业企业名单。“一味圈土地、造厂房,靠消耗资源、投资驱动的增长方式已经行不通了。”绍兴市市长张金如说。

  这个观念在长三角地区日益成为共识。上海在全国首次编制开发区工业用地指南和能耗指南,通过对产出率、能耗、污染等指标的综合考评,来决定取舍。上海已有1000多家企业因此被淘汰出局。江苏省无锡市提出,要在5年内,将单位土地的产出强度提高30%至40%。一个“腾笼换鸟”、清理闲置土地、让有限的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的工作正在长三角几乎所有的开发区展开。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