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朱有勇张亚平热议发展现代农业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2日 11:03 云南日报

  【关键词条】 发展现代农业

  【报告摘要】 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

  【代表】

  朱有勇 十七大代表,云南农业大学校长

  张亚平 十七大代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所长

  【代表共鸣】云南山区面积大,气候条件得天独厚,生物资源丰富,必须发挥好生物多样性特色优势,发展现代农业。

  朱有勇: 吃好山区饭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朱有勇代表从一个科学家的角度,在反复思考云南的发展问题。“云南的发展空间在哪里?”

  他分析说,云南是一个农业经济省,烟草、花卉、糖、中草药、橡胶、茶、旅游等产业,都与农村、与山区密切相关。全省的GDP、财政收入六成以上直接或间接来自农业;90%以上的县市在围绕着农业经济开展工作;城市化程度不高,山区面积超过94%。“但是,在传统观念中,农村、山区是我们发展中的‘老大难’问题,是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云南发展的潜力在山区,发展的空间在山区,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山区,打好山区牌,‘吃’好山区饭。”

  “吃山区饭,要打好时间差。”云南气候好,水果等产品上市时间早,紧俏,产品的价值高,要抓住时间差,赚气候钱。同时要利用好一年四季如春的优势,增加科技含量,把一些产品的成熟期推后,就像元谋县发展冬早蔬菜一样,打好时间差。

  “吃山区饭,要发挥群体效应。”云南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包括气候资源和物质资源。作为云南农业大学校长,朱有勇代表关注的重点是物质资源中的生物资源。他说,与平原地区一个省就是一个气候带的特点不同,云南“十里不同天”,生物资源丰富多样。“问题是我们什么都有一点,什么都不成规模,什么都做不大,这与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要求差距太大。”朱有勇代表认为,“解决这个问题,要发挥好‘群体效应’。”

  他举了一个例子:法国“波尔多葡萄酒”,仅仅是一个概念,波尔多地区有几千家酒庄,他们做的都是“波尔多葡萄酒”。提起法国波尔多葡萄,他便情不自禁地想到了家乡的葡萄产业。他说,云南有的地方大力发展葡萄产业,葡萄成熟了,鲜果卖不出去,有的农民干脆砍了葡萄种其它作物,太可惜了。

  “吃山区饭,要小中求大。”朱有勇代表深思熟虑,进一步阐述道:条件限制,难以做大,那就做特、做精、做强。譬如,利用气候条件、生态条件,做大制种业。可以面向东南亚国家,在高寒山区建设马铃薯育种基地;可以面向热区,建设杂交玉米育种基地;发展生物

能源,也将为云南山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吃山区饭,要抓主要环节。”朱有勇代表认为,应该对农业经济链上的产前、产中、产后加以充分研究。产前、产后最赚钱,现在抓得不够,我们没有把目光集中到重要环节上。“其实怎么种,农民都知道,关键是要让他们知道种什么赚钱,帮他们销出去。”

  “吃山区饭,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他认为,帮助山区群众修好路、改善水利条件、架通电线,调整结构、培植产业就会更加容易,山区农村的发展就可以全面提速。“如果政府扶持葡萄基地做好规划、修好路、培训农户,把葡萄产业与旅游观光、酒庄建设等结合起来,加以引导、加强宣传,就可以做通产业链,发挥出群体效应,保护好农民发展生态产业的积极性,也就能做活山区文章。”

  “吃”山区饭,朱有勇代表觉得我省面临一个棘手问题:一条山脉往往分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域,自然生态系统与行政区域脱节,行政条块分割使得政府难以按照自然生态区域组织产业链,影响了产业规模的形成。

  张亚平: 打好生态牌

  与科学家张亚平代表交谈,谈的是山区发展,农民致富。

  从乌蒙山走出来的张亚平,深深理解山区百姓渴望致富的强烈发展愿望,“谁不想像城里人一样过日子。”

  山区有什么,山区农民有什么?靠山还得吃山。资料显示,云南有15000多种植物,约占全国的50%;脊椎动物有1704种,约占全国的55%;昆虫种类有100500种,约占全国的67%。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在多样性保护的科学基础建设意义和环境保护意义之外,对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实现云南农村的全面小康,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保护资源的根本目的是利用。我反对单纯的为保护而保护,也不赞成不加保护的掠夺性开发。现在讲的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借助现代科技,结合第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对接市场需求。”

  张亚平代表认为,在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要转变两个观念。

  劣势到优势的观念转变——山区地形地貌复杂,立体气候明显,影响了传统农业种植品种的大规模推广,这是劣势,但却形成了具有抗病、抗旱、抗寒等特性的动植物特色品种;山区交通闭塞,开发程度低,这是劣势,但这恰恰为可持续发展留存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山区生态保护受关注,环保压力大,但只有将保护与利用进行科学的结合,才能实现生物资源的持续利用。

  片面追求速度和数量的观念转变——山区加快开发利用生物资源,是所处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需求,但开发必须注重质量与可持续性,不能盲目赶超。其次,现代生物资源开发必须以产业为引导,充分利用生物工程等现代科学技术,准确定位,高起点发展,做强做大。山区发展,农民增收的文章得走到山门外去做另一半。

  “现代产业是技术创新的孵化器,而具有自主

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与成果则是核心竞争力。生物资源多样性带来的经济潜力,必须靠这两者的结合转化为高质量的发展效益。”

  张亚平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注,从未脱离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他兴奋地向记者谈到,云南提出“生态立省”,这就从战略发展高度明确了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导向。相信下一步,会有包括项目引进、人才培养等在内的更多的产业发展配套政策和措施出台,形成和完善生态产业发展的制度和机制层面。

  他说,不久前,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挂牌。该基地将围绕种质资源、基因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利用,重点发展生物农业、生物医药,加快发展生物资源产业和生态产业,逐步形成创新体系完善、产业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国家综合性生物产业研发、生产和出口基地。“我也积极参与了这项重要的工作。”

  据了解,基地将在扶持具有重大带动性和示范性的生物技术企业,引导生物产业向聚集化、专业化和特色化发展。同时充分利用驻滇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大企业集团的创新体系和研究平台等智力资源,形成对企业技术和人才的有效支撑。同时,与我省不同优势资源分布地区结合,建设诸如三七、茶叶的良种繁育中心、种植示范基地,天然健康食品产业化示范基地、优良林木快速繁育和林

化工基地等。

  张亚平说,发挥云南特有的生物多样性战略资源的优势和技术优势,实现有序的规模化开发,将有利于种质资源的保护,同时促进产业集聚,做大做强资源特色生物产业。

  刘晓颖 李绍明 沈向兴(云南日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