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山: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2日 09:16 金羊网-民营经济报
本报记者 徐素琴 如何把发展中山的特色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统一起来?如何为中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作贡献?在“十七大”召开前夕,中山市委书记陈根楷描述了“十六大”以来,中山所取得的骄人业绩,以及今后的发展规划。 打造“两个适宜”城市 十六大以来,中山市的特色经济蓬勃发展,投资环境和社会环境不断优化,打造“两个适宜”城市的思路,与党中央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不谋而合。 中山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是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6年,中山市生产总值历史性地突破1000亿元大关,年均增长20.2%;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年均增长23.2%;国地两税收入157亿元,年均增长25.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6亿元,年均增长22%;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33亿元,年均增长15.3%。全市经济总量排在省地级以上市第5位。 二是经济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从原来的“四高一低”转变成“二高三低”,即从高投入、高增长、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向高增长、高效益、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的集约型转变。去年上半年,中山市每万元工业增加值、节能水平位居全省第二位;每万元生产总值电耗降幅排全省第三位。 三是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基本建立起覆盖农村富余劳动力、新成长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的城乡统筹就业体系,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下。全面启动了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住院基本医疗保险,到去年底参保人数分别达34.9万人和20.1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7.1%.对全市户籍学生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高中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75.3%和43.8%。 四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9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006元,户籍人均储蓄存款余额超过5万元,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2.9平方米,每百户拥有小汽车21辆。 产业集群领跑中山经济 近年来,中山市科学规划产业发展,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体,服务业为支撑,推动经济快速增长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切实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严格控制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和附加值低的项目,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配件等优势产业,培育壮大第三产业。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轻重工业产值比例由2003年的67:33调整为60:4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86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8%;第三产业增加值370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35.8%,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培育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平台,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全面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着力培育专业镇和产业集群,优化专业镇发展的政策和产业环境,延伸产业链条,建设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目前已有小榄、古镇等广东省技术创新专业镇11个,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等国家级产业基地22个,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21个、企业技术中心221个,电子信息等9类产业竞争力排在全国前10位。专业镇、产业集群、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拥有344个省级以上名牌名标和免检产品,获得“中国品牌经济城市”和“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称号。 内外源经济并重 中山凭借其优良的投资环境和社会环境,吸引了众多海内外客商来此投资创业。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已有13家中山落户,他们在此设立了26家企业。由于内外源型经济并重,经济抗风险能力增强。 中山全面实施外向带动战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近3年来,实际利用外资达18.66亿美元。积极应对国际贸易“绿色壁垒”和贸易摩擦,对外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加工贸易加快转型升级。2006年出口总额154亿美元。 民营经济蓬勃发展 截至2006年底,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近13万户,民营企业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5.5%。中山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技改贴息等财政放大资金向民营经济的倾斜;推动民资与外资相结合,实现“以外强内、以内促外”的良性互动;推动民营企业为外资企业进行生产配套,合资、合作创办新企业,努力跻身于跨国公司的生产和技术体系;推动民营企业利用外商的海外销售渠道和市场网络,拓展国际市场。引导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建立策略性技术联盟,联合开展研发和技术创新,加速技术扩散,缓解民营企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制约。 “东部组团”异军突起 中山人意识到,要实现新一轮经济增长,东部是未来的希望所在,同时也是投资者创业发展的希望所在。未来几年,东部将以临海工业园率先启动,以八大工业园区为载体着力发展临港工业、能源、重化、物流等高端及重型产业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等。按照规划,这个“八园”加上原三镇的现有企业,到2010年将要实现年度工业产值1850亿元,占据中山的“半壁江山”。而这仅仅是东部开发起步阶段的工业产值效应。从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在不久的将来,番禺、南沙和中山东部将形成一条沿珠江西岸的产业、经济走廊。可以预见,再过5—10年,珠江西岸将在中山出现一个以现代化工业为基础的滨海新城,东部这一块就完全可以再造一个现在的中山! 实施组团发展战略,目前东部沿海地区开发顺利启动。加紧制定东部一区三镇的组团发展规划,采取超常规措施加快东部沿海地区开发,港口、路网、能源等基础设施全面启动,重点园区前期工作顺利推进。 2006年东部组团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23.5%,比全市高6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27.8%,比全市高8.7个百分点。东部组团产业、区位及资源优势日益凸显,发展前景更加明朗。四大组团的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安排和资源整合工作进一步加强。 链接 第三产业的贡献呈上升趋势 中山已连续三年发布了经济蓝皮书,对中山的宏观经济形势、产业经济、镇区经济,以及其在国内同类城市所处的位置进行了科学地分析与判断。《2006中山经济蓝皮书》指出,中山市宏观经济已经接近或达到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顶峰。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持续下降,预计接近或达到投资周期的谷底;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呈上升趋势;全市经济增长仍主要由消费和投资拉动,但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缩小。 从产业发展情况分析,近年来,中山整体产业布局变化不大,以小榄镇为产业中心的北部工业带和以火炬区为中心的东部产业簇群,竞争优势依然明显。产业竞争优势仍以传统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但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呈现加快增长的趋势,重工业的竞争优势逐渐增强。从镇区经济社会发展分析,全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发展是比较协调,大部分镇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与其综合排名比较一致。从与国内同类城市比较分析,中山在社会方面指标排名比较靠前,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和谐程度较高。但整体经济规模指标比较一般,工业仍以轻工业为主,教育投入、公路密度等指标排名靠后。 因此,中山需继续完善投资软环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增加科技、教育投入,吸引和留住人才;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产业结构重型化;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做大、做强北部工业带;发挥区位优势,主动对接广州南沙开发区,加快南头、黄圃、三角、民众等镇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