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河北六奖二补:丢掉小算盘 做起大文章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1日 12:03 中国财经报
河北省通过“六奖二补”对125个县(市、区)增加财力补助28.6亿元,有效缓解县乡财政困难,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本报记者 刘国旺 李毅 宋凯 点上一支烟,甄瑞杰使劲吸了一口,然后惬意地靠在沙发上,看着眼前的淡淡烟云悠然飘动,脸上露出如释重负的欣慰。 甄瑞杰是河北省冀州市副市长兼财政局局长。2005、2006两年,该市通过“六奖二补”共获得了约3300万元的上级补助。这笔钱,对于一个财政困难县(冀州属县级市)算得上是“猛财”,许多让作为政府“管家”的财政部门头痛不已的老大难问题因此得以破解——甄瑞杰告诉记者,财政部门利用奖补资金,首先解决了多年来陈欠的教师工资,进行了多年无法实行的市政自来水和供暖管网改造,修建和改造乡间桥梁,还化解了部分历史债务。 同样,在徐水县,财政局局长李文启一口气给记者数出了“六奖二补”资金支撑的好几件大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住房公积金等。这其中,哪一件都涉及到群众的重要切身利益。 甄副市长和李局长所说的“六奖二补”是河北省在中央财政“三奖一补”的基础上,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重要举措。河北省财政厅预算处副处长刘文洲介绍说,在实施奖补政策的2005、2006两年间,他们对全省125个县(市、区)增加一般财力补助28.6亿元。 然而,奖补政策并没有止步于缓解县乡财政困难。正如河北省财政厅厅长齐守印所言,通过奖补政策,不仅缓解了县乡困难,稳定了基层政权,还调动了市县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基层政权运转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财政保障能力明显提高。 借好中央东风,“三奖一补”细化为“六奖二补” 冀州市魏屯镇教学办公室副主任刘洪建告诉记者,在2005年以前,该镇一直存在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最严重的是1999年,魏屯镇拖欠达81万元,时间长达10个月之久,老师生活受到影响。“你想,工作了再厚着脸皮找父母要钱,心里很是过意不去。”镇中学的雷秋峰老师说,“工资发不出,很多老师连评职称都没啥积极性,对教学当然也有些影响……” 老师们难受,财政人的心里也同样不好过。甄瑞杰告诉记者,过去由于拖欠老师工资,教师节也一直是他们每年最难受的时候。他说,由于窘迫的财力,每年做预算也是最头痛的一件事,因为你即使打破算盘,账算得再细,也只能勉强维持低水平的“人吃马喂”,哪里还顾得上抓发展?城乡的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虽迫在眉睫,却难以列入财政支出盘子。同时,由于税收收入有限,一些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等现象此起彼伏,既破坏了投资环境,影响经济发展,还造成干群关系紧张。 魏屯镇、冀州市的情况在河北有较强的典型性。作为拥有6800多万人口的省份,河北下辖136个县及县级市,是全国下辖县最多的省份之一。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各级财政“分灶吃饭”,县乡财政困难逐渐凸现。据刘文洲介绍,到2000年底,河北全省累计拖欠公教人员工资12.9亿元。每年省“两会”上,都有大量关于补发工资的提案议案,不少地方出现经常性上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稳定。 也正是从2000年开始,河北省就开始探索通过省对下转移支付来解决县乡财政困难中最为突出的公教人员工资拖欠问题。从2001年到2003年,河北省财政每年拿出6亿多元,对财政困难的78个县、3个县级行政区开展“保工资转移支付”工作,力争通过三年时间解决工资发放问题。 2005年,中央财政决定实施“三奖一补”解决县乡财政困难,河北的“保工资转移支付”政策如虎添翼。尽管中央财政并未要求地方财政配套,河北财政却主动借好“东风”,除了对产粮大县的奖励项目外,其他项目按照1:1的比例与中央奖补资金配套,加大对下奖励力度。同时,在2005年、2006年先后将中央的“三奖一补”细化为“五奖二补”和“六奖二补”。 所谓“六奖二补”包括,对财政困难县增加税收收入给予奖励;对财政困难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给予奖励;对县乡精简机构、控制人员给予奖励;对产粮大县给予奖励;对财政困难县从设区市获得财力性转移支付给予奖励;“对化解政府债务成效较好的县给予奖励”。“二补”包括,对设区市平衡所属困难县财政的努力程度给予补助;对2004年以前机构精简进度较快、财政供养人员控制有力的县市给予一次性补助。据统计,两年来,河北省财政共配套下拨了8亿元奖补资金。 随着“六奖二补”政策的落实和奖补资金的到位,县乡财政及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呈现新的变化。 奖补资金:好钢用在刀刃上 甄瑞杰拿出了一张表格,上面清清楚楚地列出了2005、2006年冀州获得的奖补资金项目和数额。对于资金的使用,他更是如数家珍。他说,冀州首先是突出重点保大头,先解决工资缺口,走出“吃饭财政吃不饱”的困境。市财政拿出资金1200多万元,一次性全部解决了公教人员工资陈欠,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出台的工资政策,“吃饭财政吃不饱”的问题迎刃而解,公教人员吃下了“定心丸”,全市上下干事创业的氛围渐浓。同时,2005、2006两年利用奖补资金安排补充农村低保金100万元;发放企业退休人员生活补贴150万元、对供热企业安排冬季市民供热价格补贴100万元、农村“五保户”供养补贴205万元。其次,市财政以奖补资金为引导,积极筹集利用各类资金,对部分学校“普九”达标、广播局“有线电视村村通”等历史欠账逐一进行清偿。通过2005、2006两年来的不懈努力,冀州共化解乡镇债务2100万元。他们还顺应民意,破解难点,让公共财政阳光普照农村。市里2005、2006两年共安排奖补资金535万元,新建农村桥梁6座、维修加固桥梁35座;安排农村道路修建资金300万元,新建乡村公路260公里。同时还确定了需要改造和改建的旧桥危桥79座,力争用三年时间逐个进行,惠及农村千家万户。 老师们不仅不再担心拖欠工资,工资水平还不断上升。雷秋峰老师高兴地说,他现在每个月工资平均能拿到1270元,很安心教学,也更加热爱教师这个职业了。学校的升学率也年年提升。 就整个河北省来看,两年间,河北省财政通过奖补政策对125个县(市、区)增加一般财力补助28.6亿元,在省财政厅指导下,各地坚持统筹兼顾,区分缓急,按照“突出重点、化解热点、破解难点”的思路,整合捆绑可用财力,科学安排资金用途,着力解决过去因财力拮据累积而成的“该保的保不了,该还的还不了,该办的办不起”问题,把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批实事、好事落到了实处。 以前算收收支支小账,现在算发展经济大账 “吃饭”的问题解决以后,财政部门开始有精力琢磨经济发展的“大事”。 谈到此次奖补政策与以往的不同,搞了几十年财政的甄瑞杰告诉记者,最大的区别就是这次奖补政策不仅“输血”,更重视“造血”功能的培育。“以前算的都是小账,总往工商、税务部门跑,让他们多收点钱。然后再绞尽脑汁地分钱,但实际上分来分去也没多少钱。现在改算小账为算大账了,也就是考虑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经济长远发展的大事,以从根本上解决县乡财政困难问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为了吸引投资,冀州市每年拿出100万元用于招商引资,还拿出300万元来奖励纳税大户。一系列措施之下效果渐现,冀州市今年预计引进外资61亿元,比往年有了大幅度提高。 这一点,身为冀州市银海化肥有限公司财务科科长崔林海深有体会。 银海化肥有员工980人左右,在冀州算得上是块头较大的企业了,但是以前由于负担沉重,每年上缴的税收也不过300多万元。“实话说,以前到年底,税务部门有的时候还让我们提前把第二年的税收任务上缴一部分,企业用来发展的资金总是很紧。”崔林海说。但2005年,财政部门免除了600多万元的企业贷款利息,并积极支持企业改制。去年,公司上马了新的生产设备,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上缴税收达2000多万元。对于与政府关系的变化,崔林海觉得,以前是他们为政府服务,现在是政府服务他们,因此发展的积极性和条件都大不一样了。 激励后面有约束,奖补政策管理有方 对于财政困难县来说,“六奖二补”好像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不过,这馅饼不是那么容易吃的。 “要是有地方试图通过不实数据获得奖补资金怎么办?”记者问省厅预算处副处长刘文洲。刘处长说,如果某地数据“虚胖”的话,其所获得的一般转移支付资金数量就会随之减少。同时,还将行政性收费按照60-70%、罚没收入100%的比例计入可用财力,以防止一些地方“两头占便宜”。为了防止设区市从县集中过多财力,影响奖补政策的效果,省财政厅把市里对县级增值税、营业税的分享比例统一限制在较低的水平。 县里也十分珍惜奖补资金。甄瑞杰告诉记者,他们坚持做到监督跟着奖补资金走,对各类项目和资金分别实行政府采购招投标制、集中报账制和完工决算审计制,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控,跟踪问效,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规范、高效运行。 在冀州市魏屯镇南方村村口,一座新改建的桥梁横跨在河两岸。一位姓方的大爷正要过桥。大爷今年已有70多岁,他告诉记者,这桥是去年刚修的。以前的旧桥是砖砌的,已经用了几十年了,车开上去都感觉颤颤巍巍的,好让人担心。钢筋混凝土铸成的新桥则有10米宽,车开上去倍儿安心。 方大爷虽然不知道修桥的钱是哪里来的,但他知道都是政府出的,而且这两年冀州新建翻修了不少桥,老百姓出门方便多了。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