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开往春天的潍坊号动车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8日 17:00 招商周刊

  □ 首席记者 唐志军

  有一种城市算不上电影中的大片,但很有味道,需要静静欣赏和品味。

  当在流淌了千百年的潍河上思索,潍坊的城市历史显得既远又近。她的厚重让人尊敬;她的年轻和张力,让人幻想和期待……

  ——题 记

  采访手记:

  当潍坊提出接轨青岛,让不少人感到吃惊,甚至包括我自己都怀疑是否具有这样的平台,尤其制造业。但当像串亲戚一样来到这里,由潍坊制造支撑起来的一座崭新城市,已变得让人不敢相认。

  笔者第一次走进潍坊,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准确地说是在开放的前夜。那时的潍坊,工业虽说也有些名气,但叫得响的却多是老祖宗留下的一些文化遗产。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一种说法:“省府大门朝东开,到了淄博就回来。”

  “潍坊变得连我们自己都不认得了。”这是近些年我在这里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事实也的确如此。无论在潍坊人或是外地人眼里,相对于前20多年的改革开放,近5年来的发展可谓天翻地覆。

  或许,在许多人看来,这是城市中国带有共性的发展趋势,但通过此次的集体采访,笔者要说,潍坊的崛起,有着自己独到的个性和鲜明特征。

  尤其在支撑经济发展的制造业领域,潍坊的所作所为,如实施沿海经济开发,与青岛制造业进行配套对接,培植潍坊创造等系列战略,总能让人看到并感悟到与众不同的历史与文化痕迹,即使表面上看起来与一些城市很相像的如老工业改造提升、退城进园等路径,也无不蕴含着潍坊天时、地利与人和的特征,差异明显。

  20年前我曾到过的潍坊柴油机厂,如今已脱胎换骨。某种程度上,它是潍坊乃至中国创造的一个样板和骄傲。站在既熟悉又陌生的老厂区,聆听着亲历者的述说,一种发自内心的激动和崇敬油然而生。

  当然,除了激动还有震撼。曾经被视为不毛之地的潍北沿海大片滩涂,如今已成为一片开发的热土。假以时日,四大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项目区,承载着的将不仅仅是潍坊制造业的希望与梦想,而极有可能是半岛的未来与梦想。

  ……

  几天的采访,虽略显短暂,但亦足矣。毕竟,在潍坊新崛起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一种如同动车的机理和运行方式。

  延续着的海上丝绸之路

  说实话,着手潍坊制造这组稿件,颇费了一番心思。因为与当下许多行进中的中国城市相比,同样是异军突起的潍坊制造,却不那么简单,它的轨迹,与其城市历史和文化一脉相承。而这样的经历,在长江以北的中国城市中实不多见。

  被冠以“中国丝绸之乡”和“中国印染名城”等美誉的昌邑,地处山东半岛西北部,渤海莱州湾南岸。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并不起眼的小城,却演绎和见证了潍坊纺织制造业的发展历史。

  据史料记载,昌邑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古镇,古代丝织业多集中在柳疃一带,故外地人多称昌邑丝绸为“柳绸”。由于柳疃地处莱州湾畔,居潍河下游小龙河航运入潍河口的枢纽点上。这一带自古村稠人密,土地含碱,可耕作者甚少,白天男人们或航运摆渡,或出海打鱼,女人们在家无事,便以捻线织作以打发时光,久而久之,便兴起了纺织作坊,又借航运便利,丝织贸易逐渐兴起。道光末年,柳疃的绸庄已发展到100多家。后来昌邑茧绸开始通过上海、广州等口岸销往英、德、法、意、美等国家,而昌邑的一些当地居民也开始背起包袱创南洋……因而也就有了“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说。

  昌邑丝绸业和纺织业千年的演化变革,无疑是潍坊制造历史的一个缩影。由于它的先期发展和推动,明末清初直至近代,老潍县以及周边地区的纺织、机械加工等发展迅猛,以至于有了“南苏州、北潍县”和 “二百只红炉、三千砸铜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等耳熟能详的描述。郑板桥有诗称赞潍坊是:“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金齑满市楼。云外青歌花外笛,潍州本是小苏州。”

  据长期关注潍坊制造业发展的大众日报记者刘同贵的查阅,上世纪30年代初,当时的中国银行等4大行调查统计,潍县因为工业发达,经济列全国城市第17位。以至民国实业部1934年出的《中国实业志》称:“潍县经济地位之重要,胶济沿线,首屈一指。”即使到改革开放初期,潍坊和苏州、无锡、常州和沙市并称为“全国工业明星城市”。

  有历史纵深感的潍坊市委外宣办的付金戈主任,对此颇有感慨。在他看来,没有历史的传承,就不会有如今的潍坊制造。潍坊制造的背后,更多折射的是这片土地上的人文精神和特有情怀。尤其商业文化的精髓,深深影响和启发着后人的观念与思维,这包括现如今对老工业的调整,对发展现代制造业的理解和战略部署。

  不光付主任,记者在采访潍坊市经贸委时,张军波、田庆利、王延昌、胥正平、孙晓东等人,也持同样的看法。从他们对潍坊工业发展进程上的分析不难看出,无论是潍坊各市县区特色工业,或是整个潍坊培育的支柱行业,几乎逃脱不掉历史和文化的痕迹,比如寿光、诸城的食品加工,高密、青州等地的纺织服装、木器加工、冶金和机械,以及潍北地区的盐化工等,只是其中的历史长短不一而已。

  由此,笔者不禁联想到动车。在中国铁路百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每一次提速的背后,均是驱动力的变革和承前启后的结果。而审视潍坊制造,同样也离不开这样的路径。

  当然,这也仅仅是一种传承。在记者的眼中和思维中,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不仅仅是一个故事和一段佳话,某种程度上,它更像是一次思想和文化的启蒙,对日后潍坊人性格、商业思想和经济意识的形成发展,起了相当重要作用。

  对今天而言,当年的海上丝绸之路,似乎已不重要了。伴随着潍坊制造和创造的品牌日益增多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从这里通达海内外的新丝绸之路,已不计其数。

  2005年,记者曾就《山东地理新观察》一组报道,专程到过当年京杭大运河流经地聊城作实地采访。在鲁西那片孕育了商业文化的水城边上,记者就曾感叹过历史,感叹过水的力量、通衢的力量、文化的力量。同样,站在流经了千百年的潍坊白浪河边,也足以让人久久沉思,而潍坊的根似乎更深。

  在一个愈加注重软硬实力的时代,有底蕴的潍坊制造,一定会给世人带来更多的惊喜。

  城市龙骨上的新标志

  说潍坊有底蕴和人杰地灵,恰如其分。

  这里不仅名人辈出,更是中国人一向崇拜的龙的故乡。

  在诸城市西南有个叫吕标镇的地方,40年前,在一条不起眼的山涧里,当地人经常会发现一些奇怪的骨头,村民以为是中药里的“龙骨”,就把这里命名为“龙骨涧”。虽然村民并不真正认识这些化石,但也误打误撞起对了名字。龙骨涧就位于小镇里涓河的东岸,呈东西走向。由于在雨季泥土长期受到雨水冲刷,最终才得以使埋藏在地底下的恐龙化石被村民发现。正是在龙骨涧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鸭嘴龙化石骨架——巨型山东龙,使得诸城声名远扬。

  如今,在诸城出土的并被命名为“巨型山东龙”的化石,现分别陈列于北京自然博物馆和山东省博物馆。

  或许正因为这样一种情结,改革开放以来,潍坊人一向把支撑城市的制造业视为了“龙骨”,所以不遗余力关注它和培育它。尤其在近些年,这块“龙骨”似乎变得愈加强壮。用他们的话说,伴随着前面的学习与比较,伴随着调整与提升,潍坊制造的主干不仅更加清晰和强壮,而且通过引进、吸收、消化,潍坊创造的特征也越加鲜明。

  前面介绍过了,笔者在上世纪曾先后两次到过潍坊,一次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一次是在80年代后期。说实话,能够叫得响的和有规模的工业产业并不多。而这次笔者再次穿行于这片广袤、富饶、厚重的土地,早先的记忆已是荡然无存了。

  一份出自潍坊经贸委的综合发展报告显示,递进式迸发的潍坊制造业,在近些年表现得尤为突出。突出的表现是:产业优势快速集聚,规模实力明显增强。而这与其战略决策,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持续不断加大投入,拉长主导产业链条,培育扩张壮大骨干企业等密不可分。到目前,动力机械、纺织服装、海洋化工、食品加工、造纸包装五大支柱产业经济总量,已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75.6%。

  一组数据显示,与2002年相比,2006年潍坊工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多数实现了4年翻两番,尤其是在山东全省的位次明显前移,其中工业增加值由第7位上升为第5位,主营业务收入由第6位上升为第3位,实现利税由第7位上升为第5位,实现利润由第6位上升为第5位。

  不仅如此,潍坊制造业的综合发展,还体现在“三个一批”战略以及品牌战略上。截至2006年,潍坊已有33家企业列入全国2387家大型工业企业,分别占全国全省总数的1.4%和10.6%,列全省第2位;9家企业进入“中国企业500强”行列,10家企业进入全省百强企业行列。同样,到2006年,该市工业已拥有得利斯等12件中国驰名商标,“耶莉娅”、“孚日”等18个中国名牌产品,以及 77个山东省名牌和144件山东省著名商标。

  当然,解读新潍坊新龙骨的标志,仅凭借这些枯燥的数据,还不足以说明问题。

  在笔者的实地采访和新记忆中,最值得称道的新龙骨精髓,理应是潍坊日益凸现的先进制造业和技术创新及创造的能力与潜力。

  而这方面的典范代表,无疑是已超越潍坊、代表着中国制造到创造的潍柴动力。

  即使采访已过了很长时间,至今我还清楚记得时隔20年后重新走进这家企业的那一刻。正是那一刻,让我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做脱胎换骨,什么叫天翻地覆。

  这是一家原本在计划经济年代以生产农用柴油机为主的老牌国有企业,开放之初由于引进奥地利斯太尔汽车发动机技术,由此走上了引进、消化、吸收、创造的艰苦历程。尤其从1998年谭旭光担任厂长和董事长以来,这家曾经负债累累的老国企,愈发焕发青春。

  在潍柴干了一辈子的党委副书记张宝鼎告诉记者:“创新和创造,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的道路上,潍柴从未想到退缩,因为我们不想依赖他人过活,更不想长期受制于人。正因如此,在谭总的带领下,潍柴开启来了历时10年的创新和创造之路,而且这条路我们还要坚持走下去。”

  那么,近10年的潍柴,究竟给了人们怎样的惊喜?据张宝鼎介绍,从当初引进柴油机技术以来,潍柴人先后投入研发资金达数亿元,对其技术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和性能提升,完成重大技术创新项目达100余项,专利授权37项。原机型没有排放控制,现在已经达到欧Ⅲ标准;原机型只有300马力,现在可以达520马力;原来只适用于重型汽车,现在可以适用于发电、船舶等诸多领域。

  更关键的是,企业掌握了很多核心技术,像10升大功率欧Ⅲ发动机,是潍柴动力推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也是我国第一台达到欧Ⅲ标准的柴油发动机,其技术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国际同类型的发动机。被誉为内燃机行业有“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

  不仅如此,他还告诉:“如今的潍柴创新,已不是某项产品单一的创新,而是整个体系上的集成式创新。与此同时,智慧的潍柴人也更善于利用资本,以期在更加广泛和更深领域实施创新,包括收购的湘火炬和山东巨力,公司先后有2家上市公司和3只股票。关键的是,资本的力量推动了潍柴生产结构和地域的变革。如今,潍柴已由原先的配套,向着整车、动力总成等方向发展。地域上也由潍坊向上海、陕西等省市拓展。”

  “潍柴是典型,但不是个案,类似潍柴的例子在潍坊随处可见。”潍坊经贸委孙晓东说。

  据该市经贸委相关人员介绍,在开放发展的过程中,潍坊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亦越来越强,在许多企业看来,引进并不等于依赖,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有以我为主,才会最终推进原始创新的能力。

  如亚星集团当初引进的氯化聚乙烯生产线只有6000吨,几年来通过对关键部件制造工艺的不断改进,自行研制新上了4条生产线,生产能力已达到11万吨,居世界首位。晨鸣集团自主研发的高档低定量涂布纸,填补了国内空白,被中国造纸协会誉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张纸”。而海化集团多年致力于循环经济技术研究和开发,不断拉宽、增厚、加宽盐化工产业链,企业产能和技术水平在国内同行业遥遥领先,被国家确定为循环经济试点企业。

  据了解,如今潍坊的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已达500多家,每年开发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1000余项。

  离开潍柴的那一刻,笔者再次深情回头看了看这里的厂景。虽然我无法确定下次来的时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包括潍柴,包括亚星、海化等众多潍坊有志于创新的企业,尽管这样的路还要持续很长时间,但坚持终会有收获,毕竟他们执著地行走,让潍坊的龙骨更加闪亮,更加坚实和有力。

  海上生明月

  或许没有人能够想象得到一条城市大道到底有多长,即使是被誉为“神州第一街”的长安街,据说延伸线东达通州,西抵石景山,总长也只有50公里。但在被潍坊人称作“迎宾路”的北海路,据说总长竟有60公里,北头竟可直通正在迅速膨胀的海港。

  这里的出租车司机告诉说:“别小瞧了潍坊,我们潍坊人不出手则已,出手就是大动作。”

  就是这句看似玩笑的话,却让人若有所思。沿着这位出租车司机手指的方向,记者面朝大海方向思考了很长时间。

  其实,被山东人称作“潍北”的地方,记者也不陌生,倒退20多年前,那里曾是民兵打靶训练和赶海的好去处。但现在,潍坊为什么把路修到海边?那片曾经的荒滩究竟发生了什么?

  带着疑问,记者来到了潍坊市沿海经济开发办公室。

  副主任邱勇钢告诉说,伴随着潍坊制造业的突起,长期困扰潍坊人的一个隐痛,也愈加显现出来,这就是尽管也是沿海城市,但潍坊却是临海不见海。尤其对潍坊决策者来说,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到了思考开发潍北的时候了。

  “时任潍坊市市长,现在的潍坊市委书记张新起,是这一战略的策划者和推动者。2003年恰逢国家实施土地宏观调控,在各地大都面临土地制约的背景下,潍坊却很从容地将目光聚焦到了那片极具发展潜力的滩涂。”

  “这片2600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不占用国家土地指标的国有和集体工矿用地就达70万亩,而且土地成本低,可为项目提供充足的建设用地,使这里成为国际产业资本的最佳承接点,和大型工业项目的最佳布局地,发展前景无可限量。”邱勇钢说。

  于是在2004年,潍坊市委市政府抓住机遇、科学决策,开始实施新一轮的沿海开发战略。而在此之前,这里也曾先后进行过农业和养殖业的开发,但这一次却是在精心布局现代制造业。

  这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通过几年的快速建设,张新起书记尤为关注的四个项目区,即滨海项目区、滨海经济开发区、寿光渤海化工园、昌邑沿海经济发展区,目前已是硕果累累。

  据介绍,总体规划278平方公里的滨海项目区,近期开发建设100平方公里,起步区5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现代制造业;总面积283平方公里的滨海经济开发区,是全国最大的生态海洋化工生产和出口创汇基地、山东省循环经济示范区,正在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区。其中临港化工园,规划面积22.8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盐化工、纯碱、精细化工、农药化工、石油化工等重化工产业;规划总面积108平方公里的寿光渤海化工园,起步区28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海洋精细化工;而昌邑沿海经济发展区。规划总面积122.5平方公里,起步区11.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医药和染料中间体。

  不仅如此,潍坊长期以来的大港梦也在加紧实施。

  1996年通航的潍坊港,已由马来西亚森达美集团投资12亿元,于今年6月正式开工扩建万吨级码头……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北海路长度的意义所在。

  如果把潍坊的大海梦想放大一步看,笔者倒是赞同有关专家的看法:潍北开发不仅对潍坊有着异乎寻常的意义,在承接境外产业转移,建设半岛都市群和制造业基地的大背景下,将潍北开发纳入全省经济发展战略,对正在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的山东,亦有重大意义。

  后 记:

  在我的同事和朋友圈中不乏潍坊人,仔细琢磨,他们大都很聪慧、很能干,并且干什么像什么。而在我的这次采访中,在穿越历史一路走来的潍坊制造背后,这种人文的特征和特质,更是表现得更是十分鲜明。

  除了上述所涉及到的发展之外,潍坊制造业和城市定位,或许最能体现潍坊人的智慧。尤其已经揭幕的东进序曲,在经济全面接轨青岛,承接青岛制造业梯度转移上,潍坊显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

  多年以来,始终站在经济全球化前沿的潍坊决策者们,早就嗅到和看到全球乃至

中国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特别是当山东于2004年正式提出构建半岛城市群,以及建设半岛制造业基地,潍坊更是有意识学习珠三角
东莞
长三角
苏州经验与做法,将自己定位在承接发展的角色当中,并由此潜心构建承接的发展平台……

  潍坊,有理由赢得掌声,也有理由赢得未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