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科学发展谱新篇 云南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述评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7日 11:41 云南日报

  又是一个金灿灿的收获季节,云岭大地硕果累累,欣欣向荣。

  今年以来,我省国民经济发展形势喜人,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在去年突破4000亿元大关的基础上又实现同比增长14.6%,创1989年以来同期最高水平。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18.8%,农业增加值增长 4.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5%,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42.5%,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6%……全省经济发展继续呈现速度加快、总量做大、结构优化、产业升级、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投资、消费、出口合力拉动经济增长的可喜格局。

  党的十六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与全国同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努力开创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建设新局面。全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三大目标,实施可持续发展、科教兴滇、城镇化和全方位开放四大战略,培育和壮大烟草、生物资源开发创新、旅游、电力和矿产五大支柱产业,扎扎实实打基础,突出重点抓生态,调整结构创特色,依靠科技增效益,改革开放促发展,统筹兼顾谋协调,齐心协力建和谐,推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5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最大的政治、最硬的道理、最根本的任务,坚定发展信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战胜困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扭转经济增速连续多年下滑的不利局面,成功实现全省经济止跌、回升、快速发展,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完成和超额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任务,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国民经济向着又好又快方向迈出坚实步伐。

  2006年,全省生产总值达4001.87亿元,比2002年增长73.02%;全省财政总收入887亿元,比2002年增长90.33%;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2220.5亿元,比2002年增长167.97%;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62.30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179.87%。透过这些数字,我们清楚地看到,5年里我省国民经济在加快发展速度、经济总量实现历史突破的同时,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经济增长方式开始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由盲目简单追求GDP量的扩展开始向更加注重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质量转变。发展理念开始转变到以人为本、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切实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新的发展理念上来。

  5年团结奋斗,5年开拓进取, 彩云之南人心思进,真抓实干;红土高原春华秋实,山川换颜。

  云岭农民笑颜开

  2006年,云南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250.5元,比上年增加208.7元,增量首次突破200元,比上年增长10.2%,扣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实际增长7.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比上年实际增幅提高1个百分点,实际增幅快于城市居民0.8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全省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35.2亿元,同比增长6.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406.5元,增加276.2元,扣除物价影响因素实际增长18.1%,高于全国13.3%的平均增幅,创历史新高。到去年底,全省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173211公里,1313个乡镇中有1217个通了公路,占92.69%。2003至2006年,全省近200万贫困人口告别茅草房、杈杈房住进新居……数字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全省农民灿烂的笑脸。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云南农村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和崭新的变化。农业生产方式迈向产业化、现代化,农民生活不断改善,农村经济社会欣欣向荣。省委、省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正在转化为全省上下和千百万农民的自觉行动。

  省委、省政府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放在首位,统筹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考虑并重点倾斜,不断加大支农惠农力度,认真实施“农业税减免”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购买大中型农机补贴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措施,严格执行国家粮食最低保护收购价格政策,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全省免征农业税共减轻农民和涉农企业负担27亿元,累计安排转移支付资金56亿元。全省以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按照“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基本思路,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以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着力点,大力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切实加大农业投入,不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结构调优,全省农业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006年,全省粮食产量继2005年登上1500万吨台阶后又获丰收,总产达1542.21万吨,比上年增长1.8%,并实现了从1990年以来连续16年增产的可喜成就。全省农牧渔业总产值完成121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5%,农业增加值完成751.15亿元,增长6.8%,增长速度是近16年来最快的一年。

  我省77%的人口在农村,“三农”问题直接关系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农业兴则天下稳,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省全社会的小康。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战略举措的推进,全省农业基础地位在宏观调控中得到巩固和加强,广袤的云岭乡村正在发生更加喜人的变化。

  工业强省面貌新

  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长期以来我省工业经济一直处于“短腿”状态,全省经济发展快也在工业,慢也在工业。

  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明确提出工业强省战略并全力推进,抓住了加快全省经济增长的“牛鼻子”。5年来,各级干部树立“大工业带动大发展,工业化推动现代化”的理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抓住新一轮经济发展加速期的机遇,加快推进“工业强省”战略,云南工业经济发展面貌一新。

  实施行业和资源整合为主的大企业战略,一批在国内国际市场具有竞争力的国企航母正在启航。2004年以来,昆钢、云铜、云天化、云南冶金一批省属大企业大集团相继成为主营收入上百亿元企业。2006年,云铜登上销售总收入300亿元高台,10家省属大企业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大关,提前一年实现全省大企业倍增行动目标。目前,全省加烟草企业已有8户百亿元企业,名列西部省区前茅。

  工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支柱产业建设成效显著。2006年,全省扣除烟草后的规模以上非烟工业完成增加值757.16亿元,比上年增长24.7%,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1.0%,比重比上年提高了4 个百分点。重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47.5%上升为51.7%,重工业比重近30年来首次超过轻工业,云南工业结构调整取得历史性突破。烟草产业继续发挥支柱作用,利税突破400亿元,提前实现再创辉煌的目标。以有色金属和磷化工为主的矿业快速发展,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0%以上,实现利税增加了4倍多,提前两年实现矿业“十五”计划,拉动工业经济增长5 .37个百分点,成为继烟草之后的第二大支柱产业。电力产业由基础产业上升为支柱产业。

能源、原材料、有色金属深加工、化工、林纸一体化、现代光电子等非烟产业持续增长,成为推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天然药物、生物化工、绿色保健食品等新兴生物资源产业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30个重点工业园区已逐步成为我省特色产业聚集发展的主要平台和促进全省工业发展的新增长极。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近年来,我省工业经济速度与效益同步增长。2006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246.0,比去年同期提高26.2个百分点,其中,重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76.43,比上年同期提高29.73个百分点;轻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427.83,比上年同期提高27.85个百分点。全省工业实现利税总额728.68亿元,增长25.1%,其中利润总额为282.77亿元,增长41.4%。同时,2006年全省万元GDP能耗比上年下降1.52%,实现2003年以来首次下降。

  工业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明显加强。2006年全省工业增加值1406.95亿元,5年平均增长11.2%,保持了较快的增速。全省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2006年为18.8:42.7:38.5,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渐增加。

  拉长云南工业短腿,实施云南工业振兴,加快云南经济向工业化、现代化、

信息化迈进步伐,云南工业全面强势崛起,云南“工业强省”战略目标全面推进。

  基础建设迈大步

  国内最大的城市引水供水工程昆明掌鸠河引水供水工程通水,省内首条技术标准最高双线电气化铁路沾昆增建二线建成通车,昆明高海高速、昆安高速、广福景观大道相继通车,泛亚铁路西线在中国境内最后一段大瑞铁路在保山市奠基,云南第一个风力发电清洁能源项目在大理开工建设……进入2007年,我省基础设施建设继续保持强劲态势。根据规划,“十一五”期间全省以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为主的固定资产投资将突破一万亿元。

  针对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底子薄、基础差、发展后劲不足的现实,省委、省政府作出″扎扎实实打基础″的战略部署,在实践中又创新思路,提出并全力实施“大项目带动大建设,大建设促进大发展”的重大举措,有效拉动了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强化了重点基础建设,夯实了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2003年至2006年是全省经济建设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和增速最快的时期。

  大兴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红土高原得享润泽。继掌鸠河引水供水工程建成通水之后,另一项引水济昆工程--寻甸清水海引水工程又将于今年10月开工建设。5年来全省″润滇工程″全面展开,相继建成昭通渔洞、昆明柴石滩、曲靖水城等大中小型水库145件,新开工建设21件大中型水库,新增蓄水库容16亿立方米,水利工程蓄水总库容突破100亿立方米,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800多万亩;加快发展山区“五小”水利工程,更多的农民受惠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500多万人与饮水困难挥手作别,看天吃饭的历史渐行渐远。

  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形成,曾经的天堑已经变成通途。“三出境、四出省”大通道格局基本形成,中越、中老、中缅三大出境通道及滇桂、滇黔、滇川、滇藏4个方向的出省通道正在逐步完善。全省公路通车里程由2001年的16.4万公里增加到2006年的19.8万公里,其中:高等级公路由2001年的2787公里增加到2006年的5274公里,年平均增长13.6%;铁路建设突破徘徊局面,大丽铁路、沾昆二线、昆铁枢纽等建设顺利,玉蒙铁路2005年破土动工,昆明铁路客运站提前竣工,全省铁路运营里程达到2327公里;到目前为止,全省民用机场增加到12个,是全国州(市)级机场最多的省份,开通国内外航线160多条;抓好以整治澜沧江和金沙江出境、出省航道及主要码头为重点的水运建设项目,完成国际大通道重大项目--上湄公河航道改善工程,5年间,全省内河航运通航里程增加1184公里,航道等级、港口吞吐能力、船舶运输能力、客货运输增长幅度都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实现了水运建设历史性突破。2006年,全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首次突破300亿元。

  电力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正在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全省先后开工建设了曲靖电厂二期、宣威电厂六期、昆明二电厂一期、滇东电厂等一大批大型火电项目和小湾电站、溪洛渡电站、向家坝电站等大型水电项目。“十五”期间,全省电力工业共完成投资723.76亿元,年均增长40.5%,电源建设投产装机531.6万千瓦,是″九五″的2 .8倍。目前云南在建电源装机超过1600万千瓦,加上开展前期工作的电源建设项目,总规模已经超过4000万千瓦,电源建设规模和速度都取得前所未有的可喜成绩。电网建设上,至2006年底,全省已形成围绕滇中和滇东的“日”字型500千伏单环网,在昆明、曲靖、红河、玉溪、楚雄等负荷中心形成了220千伏骨干网络,云电送粤形成两条500千伏线路和两条220千伏线路作为主通道与南方电网相连,送电能力达到280万千瓦。目前全省乡镇通电率达100%,村通电率达99.12%,农户通电率达95.58。

  全省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深化,有力促进和拉动了我省以重点基础建设大项目为主体的固定资产投资。2006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220.5亿元,2003年以来连续跨越1000亿元、1300亿元、1700亿元、2200亿元4个新台阶,并呈现出投资规模、速度、结构和效益同步发展的良好势头。

  万丈高楼始于垒土。5年扎扎实实打基础,使全省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条件大改善,全省经济发展后劲十足。

  彩云南更芬芳

  2006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云南时曾经情真意切、语重心长地教导我们,云南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禀赋,这是云南宝贵的发展条件,一定要倍加珍惜,要以对国家、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自觉承担起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责任。现在,胡总书记的谆谆教导正在成为云南各族儿女的实际行动和共同追求。 

  今年2月1日,我省在昆明世博园隆重举行“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启动仪式,云南环保正式“唱响一支歌、叫响一个口号、树起一面旗帜”,一场旨在树立生态立省意识,加快生态大省建设的全民行动全面展开。接着,省委、省政府在全省上下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这对我省全面推进环境保护战略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为了留住青山,5年来,我省以增加绿色覆盖为主,控制水土流失为重点,开展了大规模的造林绿化、水土流失治理、农田基本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积极推进生态农业、生态示范区和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5年累计造林4000多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2万多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由44.3%提高到49.0%,实现了有林地面积和蓄积量的持续双增长。新增自然保护区77个,总面积354.9万公顷,比“九五”末新增保护区面积100万公顷以上。

  为了碧水长流,“十五”以来,我省共投入资金40 .8亿元,除滇池治理投资基本与″九五″持平外,其余八湖投资增幅高达200%以上,以九大高原湖泊为重点的水环境污染防治工作不断加强。一颗颗高原明珠在流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污染负荷逐步加重的情况下,综合治理收到明显成效:污染较重湖泊水质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多数湖泊水质稳定,部分水质有所改善。

  我省是全国少数几个有固定环保专项投入的省区之一。“十五”前4年期间全省环保基础设施和工业污染治理累计投资近120亿元,占GDP的1.21%,高于″九五″水平。全省工业污染源得到基本控制,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和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逐年提高,工业用水循环使用率达79%,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40.1%,全省65 .8%的企业实现了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

  青山绿水是云南的标志,更是云南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优势资源和环境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建设好生态环境,让江河依然那么清澈,森林依然那么茂密,天空依然那么明净,大地依然那么翠绿,是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前提。这一点,仅从我省旅游业的兴旺发展便可窥见一斑: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被彩云南的美丽自然风光吸引而争相前来旅游,2006年全省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12.5%,相当于全省第三产业GDP的32.4%;旅游外汇收入相当于全省出口创汇收入的19.4%。2007年全省有望接待海外游客220万人次,国内旅客83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有望突破550亿元。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重视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云南经济可持续发展正在推进。

  回首往昔,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的5年,云岭大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硕果满枝。抒写成就,我们欢欣鼓舞。面向未来,我们豪情满怀。尽管前进的道路上还有新的困难需要我们去解决克服,但我们坚信,云南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朱毅 (云南日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