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广州蓝海:延长人口红利期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6日 10:15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 黄磊 “2025年并不远。我们实际上是在督促地方稳定外来劳动人口流入的同时,赶快转型经济增长模式。”梁汉学直言。 8月31日,一份<广州市人口红利机遇分析>的研究报告悄然挂上广州市统计局的网页。这是国内第一份由地方统计部门独立发布的“区域人口红利报告”。 9月4日晚,该份报告的执笔人、广州市统计局人口与社会科技处梁汉学博士接受本报采访时称,“人口红利期将影响到区域的劳动力构成、储蓄投资、人力投资等宏观经济形势,出台报告的意义不言而喻。” 人口红利,指的是社会中总抚养比小于50%(14岁及以下少儿人口与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之和除以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时期。 此份报告结论中明确的“2025”的年限,其实民间一直有不同说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曾向本报表示,中国的人口红利期将在2013年结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也曾声称,中国的人口红利期将在2015年出现拐点。 时间点的争议其实暗含了一个经济的关键:“哪一个城市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人口红利期,其经济增长的持续时间就更长。”梁强调。 2015与2025的差额补缺 “2015年,是一个全局数据;2025年,是一个地方数据。”梁回应。 据该份报告分析,广州市的生育高峰在1955年到1965年,这段时期的出生率平均为千分之32.7。目前,这批人42-52岁,“他们全部进入退休年龄时为2025年”。 “根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预测,广州常住人口机会窗口关闭的时间是2025年,户籍人口则是2021年。”曾参与这两次人口调查工作的梁汉学,在报告中透露出数字迥异的另一“玄机”。 9月5日,广州人力资源管理学会秘书长汪宏飞也分析,当前,外来劳动力仍然占据了穗劳动总人口的相当大的比例。 梁坦言,也就是说广州本地人口是不足以支撑这一红利到2025年的,这是由外来流入的劳动力支撑下的一个数据。 “10年之后,流入的劳动力可能就会成为本地的非劳动人口。也可以说,我们实际上享受了其他地区的人口红利。”梁分析,“以我的家乡为例,我们县的常住人口在减少,主要就是年轻劳动人口的外迁。” “2006年是1.32亿。”蔡昉曾给本报出示的数据分析表明,“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总量大、速度快。不仅城市的就业增长没有减慢,而且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总量在增加,在城镇就业中的比重也在提高。” “实际上,这几年进入广东的外来劳动力人口数量是有一些变化的,在持续的招工需求旺盛下,劳动供给并不充足。”汪判断。 该份报告显示,几年来广州的外来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占90%以上。但梁也坦言,“按照广州目前的情况,流入劳动力的规模是比20世纪90年代末少了一些,现在已不可能再出现大量涌入。” 广州要抢先机? “哪一个城市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人口红利期,哪一个地方经济增长的持续时间就更长。”梁强调。 广州已试图开拓新的竞争“蓝海”。而延长地方的“人口红利期”可能成为地方经济结构升级、社会保障体系改善的杠杆所在。 “要想办法留住人,并持续吸引人。”梁坦言要勇于打破劳动力流动的制度藩篱,这样“率先做出户籍改革的地方就能获得人口红利的先机以及今后的区域竞争优势”。 报告分析,清除劳动力流动的障碍,能够让劳动力更充分、有效地流动起来,而且有助于保证持续的劳动力供给。 “我们的社会制度体系还没有把外来的劳动力人口,视为本地人口。现有的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并没有能力把他们留下来,他们就会流走。”梁总结。 而人口红利期关闭的紧迫性,同样是地方产业升级的“倒逼压力”。 梁认为,不升级地方的产业结构,转型区域的经济增长方式,就是坐以待毙。“劳动密集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必须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通过扩充劳动力增加带来经济增长的时期早晚都要结束,而调整必须在这个结束点之前完成。” 梁认为,劳动力的自身素质的升级与产业升级保持步调一致,反而更利于留住他们。 报告中显示,如果广州市继续保持吸引力,每年外来劳动力保持净增加,常住人口机会窗口关闭的时间可能推迟到2030年。 显然,2025年不过是一个弹性数值,可长可短。 梁分析,要改进社会的劳动保障体系。首当其冲的是提高劳动力的报酬,相对优厚的薪资才可能吸引劳动力进入广州的劳动市场。 这得到汪在工作经验上的印证,“薪资是劳动力流动过程中考虑的重要因素,这也是长三角较珠三角来说更吸引外来劳动者的地方”。 “我们想建议政府和资本要让利于劳动者,企业要暂时放弃丰厚利润。但这些转变都不是自觉自发的。”梁意味深长,“报告还只是一个客观分析结果,它的意义和目的可能就在这里吧。”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