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新控股最不希望的,就是成为另一个中投
屈丽丽
拥有巨额外汇储备并逐渐热衷于向海外投资的中国,正在尝试以更加“企业化”的方式完成对外的投资和收购。于是,一家名为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国新控股”)的企业浮出水面。这家成立于2010年的公司,在成立两年之后,得到了来自中国央行100亿美元的合作支持。而这家公司,在业界有“小国资委”之称。
这100亿美元来自中国的外汇储备。5月18日,《中国经营报》记者从国新控股内部证实了这一消息。这家归属中国国资委管理的公司,有着与其他主权投资基金和政府背景投资公司迥异的定位。国资委主任王勇曾专门强调,国新控股“首先是一个企业”。
在此之前,中国对外并购屡次因并购方涉及“政府背景”而陷入被动。中国的最高决策层显然意识到了这一问题。而国新控股的尝试能否在日后破解过往被动局面的难局,还有待实际业务的检验。
企业属性
如今浮出水面的国新控股并不是一家新企业。早在2010年,这家公司就得以注册成立,当时设立这家公司主要的职能考虑,是在中央企业范围内从事企业重组和资产整合。此次央行100亿美元的所谓“资金支持”,或将通过双方合资在境外设立公司完成“合作”,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提供帮助。而央行也希望从这种合作中,获得适当的回报。
国新控股内部人士告诉记者,4~5月间,国新控股主要负责人和央行相关负责人确实在就这一事项进行沟通,但具体的合作细节截至本报记者发稿时止,还并未最终敲定。
对于国新控股的定位,国资委主任王勇曾有明确的表示,“首先国新控股是一家企业;其次,国新控股的任务主要是在中央企业范围内从事企业重组和资产整合;第三,国新控股是资产经营与管理公司,不是生产经营企业,更不是投资公司。”
在国新公司所扮演的“角色”方面,王勇强调“(国新公司)持有进入国新公司的央企的国有产权并履行出资人职责,以及配合央企整合存续企业资产和非主业资产。”
一位接近国资委的人士告诉记者,“对于国新公司的企业负责人,国资委也将会进行考核,其主要评价标准就是国有资产是否得到保值增值以及央企重组工作的进展和质量。这从一个方面也体现了国新控股的企业性质。”
国资委之所以如此在意国新控股的“企业”和“市场化”身份,其中原因之一便是在此之前中国公司在海外并购、投资屡次遭遇的被动局面。
来自某央企海外投资部门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是否是企业行为,是中国国企在海外收购时外国政府经济安全审查最为关注的内容。”
在此之前,长达两年的澳大利业矿业税问题尘埃落定——澳大利亚政府决定对煤炭和铁矿石公司征收30%的巨额利润税, “澳大利亚政府之所以敢做出这样的决策,就是因为他们赌定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是国家行为,资源布局是第一位,而利润是第二位的。”业内人士表示。
国新 “归位”
值得注意的是,国新控股成立于2010年12月22日,但其渊源却可以追溯到2005年。
知情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当时成立两年左右的国务院国资委开始发现,成立之初被赋予的管理和监督的两项职能和两层架构常常出现问题,所以国资委开始筹建这样一家公司,希望通过这家公司的成立来完成国资委的转型。”
国资委前主任李荣融也曾公开表示,“未来的架构一定是三层,即国有资产的运营会逐步委托企业作为经营实体经营国有资产,未来国资委的工作重点将放在监管上。”
由此,国新控股在成立时就被赋予了超越一般央企的定位,即国资委通过成立国新控股推进国资管理模式走向“国资委——资产管理公司——央企”的三层架构。
尽管意义重大,然而,刚刚成立的国新控股注册资本金只有45亿元人民币。显然,作为一家央企资产运营管理企业,其资本金的数额也将直接影响其所能发挥的能量。
对此,担任国新控股董事长的“铁娘子”谢企华曾经表示:“在国新控股的起步阶段还是主要发挥资本纽带、联系和平台作用,以参股央企为主,同时帮助央企改制吸收各方面资金。但从长期来看,成为‘大块头’央企的重组纽带,国新45亿元的资本金是远远不够的,未来国新的资本金很可能将有所提升。”
在国新控股以战略投资者的角色入股五矿时,谢企华再次表示“在整体上市阶段参股只是国新投资的方式之一,未来在国有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可能出现国新的身影,比如通过参股的形式扶持新兴产业。国新的投资重点则放在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两大领域。”
如今天,央行的百亿美元“注资”或可实现谢企华对国新控股的未来发展的期待,同时也将更大限度地放大国新控股的作用。
一位国资委内部人士用“归位”来形容央行对国新控股的百亿美元“注资”,称“帮助央企实现资源和资产上的优化布局,应该是国新控股的更大使命。”
国资出海
获得了央行合作承诺的国新控股,最不希望的,就是成为“另一个中投”。
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中投成立之初也曾被赋予过曾似国新控股这样的职能,但后来由于被‘架上去’,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主权基金的投资出口,这反而影响了中投在海外的投资行为,而国新控股所极力避免的,就是再次成为‘中投’。”
所以,国新控股在成立伊始就保持了低调,其所从事的业务也大部分与央企资产的整合有关,借助资产的整合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市场化运作,成为国新控股希望给外界树立的形象。
不过,既然是市场化行为,国新控股就必须要探明情况,看清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并进而做出投资决策。
不容置疑的是,在美债危机、欧债危机的全球背景下,在中国企业出口遇阻,国内消费有待提升的情况下,投资正在成为拉动国民经济的重头,而海外投资将明显成为一项“有利可图”的业务。
由此,在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之下,“小国资委”开始谋求“出海捕鱼”。
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对于具体的运作方式,国新控股方面也仍在探讨。而事实上,这一问题仍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解决。”
他向记者解释说,“国新控股拿到央行的这笔钱,央企肯定会盯在眼里,在进行海外收购时钱不够,他们就可以向国新控股申请进行战略投资。而国新控股可能也有自己的资源和目标,在实践中可以与央企联合互动。”
中国经营报微博:http://weibo.com/chinabusinessjournal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