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央部委争上官网晒账本 专家称没说清楚(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01日 01:15  东方早报

  国土部、财政部、住建部及科技部亮出今年收支预算总表 专家称没“说清楚”

  东方早报见习记者 赵栋梁

  

  昨日财政部公布的2010年收支预算总表。

  今年是部门预算公开的第一年。继国土资源部3月30日首开预算公开先河后,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部昨日相继在各自官网亮出“2010年收支预算总表”。至此,公开部门预算的中央部委已达四家.。

  公开的预算表显示,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部等三部2010年收入总预算与支出总预算数额一致,分别约为34.74亿元、8.43亿元和212.45亿元。而财政部2010年收入总预算为24.54亿元,支出预算24.51亿元,有244.54万元列入下年结转。

  蛋糕怎样切分?

  “部门预算是政府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反应了政府各个组成部门履行职能时所发生的资金收支情况。”社科院财贸所副所长高培勇说,财政部在几天前刚刚向社会公布了2010年中央财政预算,此次推进中央部门预算公开,是对中央预算公开的细化和补充。

  可查资料显示,在去年首次第一时间公开中央财政“四张预算表”的基础上,今年两会后,财政部再度推进预算公开,于3月25日公布了中央预算的“十二张预算表”。无独有偶,广东省也在同一天发布了广东省2009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0年预算草案。

  如果将中央财政本级预算比作一个“大蛋糕”,中央部门的部门预算就好比一个个“小蛋糕”。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指出,通过公开部门预算,公众可以更清楚了解中央部门的一个个“小蛋糕”怎样切分。

  信息公开应成常识

  “公共预算观察志愿者”发起人、预算管理专家吴君亮,曾向十几个中央部委提出过预算查看申请。他昨日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去年的广州财务局到今天的中央四部委,政府预算公开渐呈燎原之势。吴君亮说,“我很高兴看到政府正在顺应这种大趋势”。

  吴君亮强调,信息公开应该成为一种常识。不管是哪个级别政府的信息,都应该成为公共信息。任何一个有责任的政府,都应该是透明和公开的政府。只有信息公开成为常识的社会,才是一个健康的社会。

  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杨志勇也表示,中央部委预算公开从无到有,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国土资源部等作为中央一级的部委,它们做好信息公开,对其他地方政府部门也能起很好的表率作用。

  “至少10页才能说清楚”

  专家们同时表示,政府预算公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情况复杂,涉及面广,即使在西方国家也都经过了一段较长的时间。就中央四部委公开的部门预算来看,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改善。

  杨志勇表示,看中央部委的预算表,只能看出钱花在哪些大类上,而具体花在什么地方,花的合理不合理,则无从判断。例如,财政部有7亿元的预算是花在外交上的,但是这些外交项目具体包括什么,并没有说清楚。“公款吃喝、公车费用、公款出国”等信息,公众依然难以知悉。

  吴君亮则直称,中央部委发部的预算表信息太简单,基本看不懂。与其说是专业的财务报表,还不如说是花钱告知,没有体现出对纳税人应有的尊重。对于财政预算的内容,他强调,“至少10页才能说清楚”。

  吴君亮还称,编好预算是每一个政府部门的基本责任,不但要做到公开,也要让公众看懂。现在预算公开在技术层面上不存在问题,主要是政府态度和习惯的问题,不能把看不懂的责任推给民众。

  “体制改革钳制预算公开”

  “政府预算全公开的基本条件是相关预算制度和行政体制的相对稳定,而中国正处在体制改革的关键阶段,因此预算全公开将是渐进的过程。”白景明指出,从中央预算公开到中央部门预算公开,每一步推进都会在国家民主进程中留下脚印。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昨日表示,下一步财政部将在总结已有经验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科目,“继续稳步推进部门预算公开”。

  2009年底,中国政府确定了“三年内公开中央部门预算”的目标。

  3月2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提出,今后要重点“推进预算公开透明”。

  上海:有序扩大

  公众知情权

  东方早报记者 陈辉楠

  “中国上海”网站昨日发布的《2009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称,在去年政府主动公开的近50万条信息中,增加和细化了向上海市人大报送的预算草案等内容,新增文化建设事业费等政府性基金收支预算,报送的部门预算增加到了100个;另外还公开了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以及资金筹集使用情况、新增机动车额度拍卖历年收支以及有关年度审计情况、财政支农资金、帮困助学资金等专项资金使用及审计情况。

  《报告》称,上海将继续增强行政权力的透明行使,聚焦财政性资金和社会公共资金,有序扩大公众的知情权;同时还将聚焦社会热点和百姓关注。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