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SDR,央行有多拼?

  美国时间11月13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IMF[微博])总裁拉加德[微博]宣称,IMF评估认为,人民币符合“自由使用”的货币要求,建议执行董事会认定人民币可自由使用,将其作为除英镑、欧元、日元和美元之外的第五种货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篮子,并将于11月30日召开执董会议,给出最终决定。

  这即是说,只要执董们不在最后关头对IMF的技术评估提出较大质疑,历经数年的人民币“赶考SDR”就将传来捷报。因而,一些外媒次日就报道称,“中国已然在庆祝了”。

  SDR是由IMF构建的一种全球性质的准货币,目前仅包括全球四种储备货币: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权重分别为42%、37%、11%和9%。对其成员货币的资格,IMF每五年审核一次,而人民币就曾于2010年痛失良机。

  加盟金融四十人论坛的国家外管局国际收支司原司长管涛评价,人民币进入SDR,一方面将是国际社会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认可,是推动人民币国际使用的新动力和加快国内金融开放的新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标志性事件——新兴市场国家地位提升,为国际货币体系的未来埋下了伏笔。

  为了获得认可,咱们的央行[微博]这几个月真是蛮拼的,尽管在几个月前,包括新任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李波在内的诸多央行官员,均表态“要对SDR保持平常心,看淡点”。

  那么,在保持平常心的同时,央行到底是咋拼的呢?  

  打铁还需自身硬

  央行首先是拼在了国内雨点般地落地利率、汇率改革政策。

  IMF在8月4日《特别提款权(SDR)估值方法评估(初步考虑)》中给出了四个关键参考指标:人民币在国际外汇储备中的份额、以人民币计价的国际银行借贷、以人民币计价的国际债券以及人民币即期外汇交易量。

  IMF指出,中国央行的一系列政策效果还需进一步跟踪考察,其管理汇率、利率风险的对冲工具也尚存疑问,债券二级市场深度不够、流动性缺乏,同时人民币在岸和离岸两大汇率该如何甄选,仍旧存疑。

  于是,央行对此密集地下起了“政策雨”。

  6月,央行宣布以注册制方式允许境外央行、主权财富基金和国际金融机构进入境内的银行间债券市场和银行间外汇市场,以增加境外机构对人民币风险敞口的对冲工具。

  8月11日,央行改革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并逐步采取干预措施,促使在岸中间价和市场价趋于一致。后续数月中,在岸与离岸中间价也逐步靠拢。

  10月9日,财政部发行3个月贴现国债,深化二级市场改革,完善人民币利率体系;23日,央行宣布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即基本取消利率管制。

  同一个月,央行又在伦敦推出利率3.3%的一年期人民币“点心债券”,开启海外债券之旅。并且当月,央行首次“自晒家底”,向IMF公布官方外汇数据,努力提高信息透明度。

  11月4日,国家外管局宣布,允许境外中央银行类机构参与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交易的同时,可凭投资境内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备案表或者有关部门关于开展相关业务资金往来的复函,在境内银行开立境内外汇专用账户,境内金融开放力度再加一程。

  上述并非央行“政策雨”的全部:除去正面给出改革措施,对于风险的管控,“央妈”也更拼了。

  数月来,资本外流趋向严重,为减少改革带来的不适感,自8月中旬开始,外管局等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强化资本外流监管,压缩人民币离岸和在岸汇率的套利空间,稳定汇率以防范资本大规模外流。

  积极维护“朋友圈”

  央行蛮“拼”的另一方面,还在于境外“拉票”——不仅为了IMF执董会上表决投票的那一刻,也为了“朋友圈”的互联互通建设。

  实际上,人民币能否进入SDR,最终还取决于由180多个国家代表组成的执行董事会,其投票权主要集中于美国(16.7%)、日本(6.2%)和欧盟主要国家(德国、英国和法国各占比4-6%),赞成票超过70%,人民币才能进入SDR。

  很明显,这已非央行一己之力可为。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数月来连续对美、英、法、德等国出访,期间亦多次为此斡旋,不错过任何“推销”人民币的良机。

  其中,美国表态的转折点,正是在9月下旬的“习奥会”上——9月26日发布的“习近平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中方成果清单”显示:美国将在人民币符合IMF现有标准的前提下,支持纳入SDR篮子。而10月27日,日本财务大臣麻生太郎也提出,将有条件地支持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

  积极“拉票” 扫清IMF执董会投票障碍的同时,中国央行还继续拓展“朋友圈”,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迅速扩大了与中国签订货币互换协议的国家范围。

  记者梳理发现,截至2014年底,中国共与28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货币当局)签订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在6月11日央行发布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5》中,这一数据上升至32个,协议总规模约3.1万亿元。

  之后,央行继续马不停蹄,进入11月,中国央行又分别于9日和16日,获得了新加坡的续签和土耳其的首签,至此,与中国签订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的国家和地区总数达35个。

  分析人士认为,国与国的谈判,博弈之深、难度之甚,超乎寻常,但央行几乎以每月两单的速度,以一抵十地超速冲刺SDR,实在蔚为大观。

  一位央行高层笑言,央行部级官员每年的出访次数总体上很受限,周小川行长今年则是早早地用完了大家绝大部分的出国指标,“全用在朋友圈建设上了”。

  但是,千万别认为接下来可以过轻松日子了,一切才刚刚开始——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孙鲁军就指出,加入SDR并不意味着人民币实现了国际化,其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中国仍应按照已经确定的金融改革与开放战略,尽快消除国内尚存的金融压抑,健全和完善金融体系,推进人民币利率和汇率市场化,积极推进人民币跨境业务,稳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使人民币真正能够“自由使用”,实现国际化。

  因而,中国央行是时候准备迎接下一阶段的挑战了。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