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8日 20:32 新浪财经 微博

  新浪财经讯 11月18日消息,在财经年会上,吴敬琏、黄益平[微博]、白重恩、姚余栋、贾康、王一鸣、杨伟民等经济学家都着重谈到“供给侧改革”对于经济的影响。“供给侧改革”被中央决策层首次提到,是在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

  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供给侧改革”被中央决策层首次提到。11月1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提出以消费升级促进产业升级,“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扩大内需”。而在早前公布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也有“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的措辞。

  “分析长期趋势框架,应该是从供给侧出发。之所以经济下行,原因是供给侧发生了问题,包括劳动力无限供应的状况也就是人口红利的消失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速的下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吴敬琏表示,其认为,从需求侧也就是所谓的“三驾马车”去解释和预测将要发生的情况,认为增长或产出是由需求总量决定的,这种需求总量的变动往往是短期的,或者说是周期性的。而从供给侧、从增长的动力包括新增劳动力、新增资本和效率去分析,则可以看出一个长期的趋势。

  关于现在供给结构存在的问题,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弗里曼经济学讲席教授、副院长,中国人民银行[微博]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白重恩认为,“尽管我们现在在有些行业有严重的产能过剩的问题,但是,我们现在并不是总需求不足,而是供给的结构不能满足需求结构变化所带来的这种挑战。”

  而中国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则表示,“中国的供给体系和结构至少存在六个方面的问题,如供给体系总体呈外向型、主要面向低收入群体、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过快等,其中高成本是供给侧最致命的硬伤。”而这带来了目前经济下滑、投资减速、价格下跌和效益下滑等不良影响,亟待解决。

  “现在要特别注意处理好理性供给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表示,现在从决策层到学界都特别注重怎么消除供给抑制,我们特别强调,必须要有适当宽松的总量政策的同时,掌握好区别对待的有效供给,通过在优化结构方面把文章做足来增强我们在国际竞争环境中的综合竞争力和发展的后劲,真正引到新常态上。同时其建议,“供给方面大概有五项:劳动力、土地代表的自然资源、资本、创新力量、制度体制安排,要把其中有效供给提升上来。真正转变政府职能,降低运行成本,减少信息不对称,通过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激发我们的潜力和活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则表示,“明年一定需要推进供给侧的调整和供给侧的改革,特别是要推进工业结构的调整。钢铁、水泥、煤炭、油气、有色金属、玻璃等上游产业的利润下降幅度最大,利润下降也最明显。如果扣除这六项,其他行业的利润变化并不是很大。所以,结构调整很重要的是上游板块要进行比较大力度的结构性调整。这种调整要跟国有企业的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还要建立有效的过剩产能退出机制。”

  “2017年全球M2或出现断崖式下跌,那么现在在全球流动性上升还保持在零以上的时间段,新兴市场要着手解决配错问题,避免过度依赖外债。此外,还要抓紧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端的改革。”中国人民银行[微博]金融研究所所长姚余栋表示。

  北京大学[微博]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副院长,中国人民银行[微博]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黄益平则认为,“大家都讨论所谓供给侧政策,其实两年前都已经提出来了。现在问题是,怎么样把这些政策措施真正落到实处。我认为,能不能把经济改革方案真正落地,是中国经济增长能不能保持可持续中高速增长,能不能真正触底回升一个非常关键的地方。”(新浪财经 李婷 发自北京)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