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研究局局长陆磊谈“十三五”宏观调控:央行不再采取 “让市场猜的方式”操作宏观调控

  “即将到来的‘十三五’,宏观调控改革的基本方向之一是使财政和货币政策回归到主流的、可灵活调整的、自主的宏观调控的范畴。”陆磊说。

  本报记者 夏旭田 北京报道

  随着央行[微博]10月24日的“双降”,中国一年期存款利率已降至1.5%,而9月份的CPI是1.6%,一年期存款利率已经低于CPI的增速,中国的PPI增速始终还在低位徘徊,在即将到来的“十三五”时期,中国的宏观调控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国内外环境。

  10月26日,央行研究局局长陆磊在中国国际中心举办的“三季度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分析会”上表示,“十三五”宏观调控应在政策的自主性和结构性等方面有所创新。

  关注“输入性通缩”

  尽管美联储加息的靴子在三季度没有落地,但加息预期下,中国CPI的回落和PPI的“跌跌不休”,以及债券之外的其他资产的下跌无疑加剧了市场对“通缩”的担忧。

  10月26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部长徐洪才[微博]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要警惕通缩的风险,但通缩并不可怕,我们正在进行宏观调控,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正在推出一系列改革都在应对这一风险。”

  徐洪才认为,这些措施中,财政政策至为关键,政府推出的11大工程包和6大消费工程在拉动投资的同时,也蕴含更多的补短板、调整经济结构的意味。

  中国人民银行[微博]研究局局长陆磊则认为,“十三五”时期的宏观调控要更多地关注“输入性通缩”。

  “新时期必须考虑国际和国内两个形势,国际上当加息预期出现时,你要关注是否出现了输入性通货紧缩。”陆磊认为,大宗商品是输入性通货紧缩的一个最好的晴雨表。

  陆磊还表示,流动性冲击将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宏观调控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他表示,在美元加息预期下,上至国家主权财富基金,下至一般百姓纷纷调整资产结构,一致性预期形成一致性行为,央行不得不推出短期融资便利等货币政策工具来抵消流动性冲击。此外,新常态下必然出现高回报的收敛,宏观调控应关注货币乘数的变化,在这个意义上,近日的双降是必要的。

  需要宏观调控理论创新

  关于“十三五”时期的宏观调控理论,陆磊认为应在政策的自主性和结构性等方面有所创新。

  根据宏观经济学中的菲利普斯曲线,物价和失业率之间存在替代关系,此前中国的宏观调控一直是逆周期的:经济上行时考虑通货膨胀,经济下行时考虑要素就业不充分。

  据中国人民银行[微博]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介绍,当前,关于经济下行的争论主要有两派:一派认为,当前下行主要是结构性的,其中影响最大的结构性因素是人口红利消失,政策不应该刺激,因为刺激了也没有用,只会造成更大的产能过剩;另一派观点认为,最近的经济下行是周期性的,目前的增长低于潜力,政府有必要进行刺激。

  陆磊认为新时期应该思考中国的经济所面临的问题到底是周期性的还是结构性的。其次,还要分清中国的宏观调控到底是总量性的还是结构性的。

  陆磊认为,中国是银行为主导的宏观调控,在传导机制上会带有结构性,而非完全的总量性。“这是为什么我们要区间调控加定向调控,为什么要对小微、三农专门进行存款准备金率的定向下调,为什么对于国家开发银行的棚户区改造给予的政策倾斜的原因。”

  陆磊表示,中国希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更多地发展直接融资。“我们相信,在‘十三五’末期,也就是到2020年,我们期望直接融资占全球融资的比重能够从现在的17%上升到25%,我们期望有更多总量性,而非结构性。”

  在陆磊看来,中国的宏观调控还面临着自主性问题,而这既包括外部输入的影响,也包括中国自身经济增长模式的影响。

  陆磊解释,中国各地都以增长为主要目标,就会出现产业政策和投融资政策的配合,使得财政政策变得刚性,而在财政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又会仰求于金融市场,于是信贷和金融市场也变得刚性化,必须去配合这样一种增长目标。所以,到最后无论是财政支出还是货币信贷政策,都失去了自主性。

  “即将到来的‘十三五’,宏观调控改革的基本方向之一是使财政和货币政策回归到主流的、可灵活调整的、自主的宏观调控的范畴。”陆磊说。

  宏观调控透明度会越来越高

  根据罗伯特·卢卡斯的理性预期理论,宏观调控目标必须是单一的,如果是多元的就会形成目标间的冲突。受该理论影响,英格兰银行、美联储等中央银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往往只盯单一的通货膨胀指标。

  不过陆磊认为,新时期目标管理已经让位给了预期管理。“实现这种情况,所需要做的是跟市场充分沟通,告诉市场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而不再采取含糊其词,让市场猜的方式来操作宏观调控。”

  陆磊认为未来包括中国在内,可预见的趋势是,宏观调控的透明度将越来越高,预期管理,即和企业、公众的沟通将成为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平台。“所以在汇率市场发生波动时,我们中央银行会主动跟大家沟通,主动告诉大家,我们认为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是什么样子,我们认为按照市场供求关系最后汇率可能会达到什么样子,其实就是大家交互来形成一个预期的过程。”

  陆磊表示,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的宏观调控还将高度重视从微观审慎向宏观审慎的过渡。

  宏观审慎监管是指为了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防止金融系统对经济体系的负外部溢出而采取的一种监管,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从微观审慎向宏观审慎过渡的制度安排。

  陆磊认为新时期应该考虑如何实行宏观审慎管理,而不仅仅是微观审慎监管。“因为我们这些金融机构是很难从市场上退出的,仅仅保障自身单个机构安全的个体理性必须要被一种总体理性所取代。总体理性是指只有大家同心协力,才能使经济变得更好,而经济变得更好,所有的金融机构才能在这个市场上生存。”

  “我相信,在‘十三五’时期,我们会建立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而不简简单单是大家曾经耳熟能详的资本充足率管理、呆账的拨备覆盖率管理这些技术性指标。”陆磊说。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