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格斯·迪顿荣获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刺激对于拉动消费未必真的有效”
晨报记者 林劲榆
在世界经济学领域,他是一位接地气的经济学家,他的研究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贫困的关系出发,通过实验的方法论证有效需求不足和如何释放的问题,这也正是中国经济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昨天,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揭晓。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迪顿(Angus Deaton)荣获该奖项,以表彰其在消费、贫穷与福利方面的研究贡献。
长期专注消费者研究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在宣布800万瑞典克朗诺贝尔经济学奖时说,“为设计推广福利并降低贫困的政策,我们必须首先理解个人消费选择。安格斯·迪顿超过其他任何人,增进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安格斯·迪顿,1945年出生在苏格兰爱丁堡,是一位微观经济学家。他曾就读于爱丁堡Fettes学院,并在剑桥大学赢得了他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安格斯·迪顿曾是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经济学教授,1983年转到普林斯顿大学。目前,他是伍德罗·威尔逊学院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国际事务教授和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经济学和国际事务教授。
他目前是美国艺术与科学协会成员,计量经济学协会成员,世界银行[微博]首席经济学家咨询委员会成员、盖洛普(Gallup)组织高级研究员,此前,他曾是世界银行研究审核委员会主席(2005-2006)、国际货币经济组织华盛顿访问学者(2006年10月)、哈佛大学经济系顾问团主席(2009年12月)、全美经济学会主席(2007)。
他因为与JohnMuellbauer共同开发的近理想需求体系而为众人所知。他的主要著作包括:《经济学与消费者行为》、《了解消费》、《家庭调查分析:发展政策的微观经济方法》、《伟大的印度贫困辩论》等。他是首届弗里希奖的获得者,BBVA基金会经济、金融与管理知识前沿奖获得者。
他的得奖并不意外
安格斯·迪顿得奖,国内多位经济学家表示:“这样的大拿早该得奖了,并不意外。”
面对全球性的经济下滑,各国都在搞量化宽松,短期的刺激政策,这是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观点和提振经济的策略,真的有效吗?安格斯·迪顿认为:“未必!”
“世界各国都在搞量化宽松,而诺贝尔经济学奖却颁给了新凯恩斯主义的代表人物安格斯·迪顿,他的研究告诉人们市场失败的问题在于收入分配不平等,健康福利政策的问题制约了经济发展,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微博]表示,安格斯·迪顿曾经在世界银行工作,对于发展中国家相当了解,这些国家有相当积累,可是消费需求不足。诺贝尔奖提醒各国在宏观政策拉动经济收效甚微的情况下,要换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如何才能调动人们的有效需求,不是外部刺激,而是更加公平的社会,比如教育、医疗、住房等等,由政府提供均等的机会。
孙立坚表示,诺贝尔奖授予安格斯·迪顿也说明,诺奖越来越关注理论与社会问题的结合,越来越务实。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表示,安格斯·迪顿长期研究消费者行为,著名的“DEATON悖论”认为消费者长期消费行为是稳定的,取决于消费者对未来收入的预期,这与人们长期的理解不同。很久以来,他就是诺奖的热门人选,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更加有现实意义,所以获奖名至实归。“在凯恩斯主义下,大部分国家都通过刺激影响经济,靠短期政策拉动消费。但是,从实验的结果来看,人们的消费被移动了,可能短期内增加了某一部分的开支,但是未来的某一部分开支被压缩了,所以整体和长期来看,消费行为是稳定的,这对于现行的经济政策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背景链接]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故事
诺贝尔经济学奖并非诺贝尔本人所设,而是在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为庆祝成立三百周年所出资创设。当时,该银行总裁曾表示:“为什么诺贝尔奖只为自然科学而设?”他认为人类生活环境的改善,社会科学也占了重要的角色。于是他全力争取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最后终于得到瑞典政府同意,并经国会批准,由瑞典中央银行拨款设立基金,颁赠给“以科学研究发展静态和动态的经济理论,以及对提高经济分析有积极贡献的人士”。因此,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全名应为“瑞典中央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一般多以简称来表示。
诺贝尔经济学奖自设立以来虽然时有争议,但仍被视为经济学领域的风向标。业内观点普遍认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反映了经济分析的某些特点和趋势,从新的度重新观察经济体系的新方法,这些特点和趋势反映了经济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已经远远超越了通常所认为的基于完全理性经济人假设的传统经济学,经济学家们在不断地拓展经济学的边界,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经济行为人的动机,激励市场运行的逻辑,经济发展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