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把脉”中国经济:“十三五”增速前低后高,在7%-8%之间平稳变化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孟良实习记者 程诚中国A股连续多日暴跌,致使外界对中国济前景有所担忧。《经济学人》杂志在最新一期(8月29日刊)的封面文章中指出:对中国经济的忧虑可能过度,但投资者确应感到紧张。

  与此对应的是,近日中国政府高层也在不断向外界传递出中国经济稳健向好的“强音”。国务院总理李克强8月25日指出,中国经济整体平稳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运行仍保持在合理区间,而且支撑实体经济向好的积极因素正在不断积聚。我们有进一步创新和运用宏观调控的空间,国内需求也有较大余地。

  李克强表示,中国有能力、有条件完成全年经济发展主要目标任务。

  与此同时,发改委从8月24日至26日,连续三天在官网刊文分析经济,强调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的基本面是好的,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的基本态势没有变,结构优化改革深化的基本趋向没有变,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的大局没有变。

  26日,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祝宝良在发改委官网撰文解读当前经济。祝宝良称,中国仍具备保持7%左右中高速的条件,虽然工业生产者价格持续低迷,但消费价格涨幅预计不会超过2%。

  在日前举行的“中国CEO年会经济论坛暨首届商会领袖(天津)论坛”上,诸多专家对中国经济形势与走势予以了各自的解读。其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整体比较看好中国经济,也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基本面没有变化,“十三五”起步点是略高于7%以上的,整个“十三五”是前低后高,在7%-8%之间平稳变化。

  而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在上述论坛上表示,中国经济四季度可能会有一些小幅反弹,但是明年的问题更不确定。

  张立群:“十三五”起步点略高于7%以上

  中国经济发展基本面没有变化,包括人力资源的供给条件、储蓄和资金的供给条件,技术的供给条件也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劳动力15-64岁的人口总量还是在10亿人以上,2014年出现略微减少,但中国的就业总量只有7.7亿人,非农不到5亿人,农民工数量这几年持续增加,中国经济发展并没有受到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的影响。

  资金供给条件也没有发生明显改变,2002到2014年,中国国民总储蓄率持续保持在40%以上的较高水平,目前人民币存款余额达到132万亿元,其中个人存款余额53万亿元,支持经济发展的储蓄和资金供给仍然比较充足。

  在影响当前经济发展方面,现在主要是城镇化抑制了人向城市的进入,大城市装不下,中小城市人们不愿意进。此外,汽车和房地产业面临困难也是原因。他说,今年汽车工业的困难逐步增大,汽车销售的困难对整个工业的影响越来越明显。2002年到2010年汽车销量年均增长24%,但是2011年到2014年年均增长7%,今年1--7月份同比增长不到3%。而汽车市场这一情况和现在城镇化的矛盾有关。大城市现在产业的聚集能力、基础设施能力、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高,使得人口过度向大城市聚集,人满为患,堵车越来越严重,摇号和限号不可避免。

  当摇号和限号政策出台,人向大城市集中,市场向大城市集中的时候,受到的控制越来越严格,汽车市场增速下降,在目前城镇化格局下提前到来。

  新型城镇化推进当中,房地产是不断趋向改善的,有人说中国的房地产现在已经到了一个拐点,根据城镇居民每户有一套多的住房,我不同意这个观点,中国的城镇化还没有完成,如果中国城镇化率达到70%,未来城镇人口还要增加2.5亿人左右,如果每个人按照35平米的建筑面积保障住房,这就需要大概77亿平米的住房,如果每套按一百平米算,就是7700万平米,现在我们就是1.2亿左右。

  新常态中高增长是一个阶段性的特征,短期内是不会改变的。

  在这个基础上,中国对“十三五”发展还要有信心,中国发展基本面没有改变,中国各种要素供给条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所以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对于“十三五”的发展不要悲观失望,有人说“十三五”发展的速度目标要调整6.5%,那就觉得政府撑不住,市场也不旁边,没有办法就要退,我认为没有必要悲观。

  我认为今后中国发展潜力是非常大的,包括房地产汽车,城市建设带来的投资,我觉得没有必要对“十三五”悲观,我认为“十三五”起步点是略高于7%以上的,整个“十三五”是前低后高,在7%-8%之间平稳变化,最重要是发展方式转变,增长含金量提高。

  刘元春:四季度可能有小幅反弹明年不确定

  新常态步入新阶段,我们的政策要有新的定位。对经济展望来讲,我们预测今年三季度有一个触底的过程,有人讲已经触底了,我觉得这个太乐观了,我觉得股灾会在三四季度显化,新兴市场世界经济最后一只鞋现在还没落下来,实际上我们认为这是这一轮世界经济危机“击鼓传花”的最后一站,但是这个事情还没有明朗,因此我们发现在强劲稳增长作用下,以及在这些项目实施的强劲督导下,我们四季度可能会有一些小幅反弹,但是明年的问题更不确定。

  我们预测,从周期角度来讲,2015年不是本轮周期调整的第二个点,世界经济的周期、房地产周期、中国债务周期、库存周期,产业培育的周期,以及政治经济周期决定了2016年中期才会出现坚实的触底。

  为什么这么谈?第一个就是世界经济所引发的新兴市场动荡比预期要严重,以及以制造业为主体的这一轮危机可能会酝酿、爆发,现在大家都在讨论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状况有点相似,但是我们大可不必像原来那么恐慌,因为中国已经很强大了。我们对于新兴经济体的现象已经不是五年前可以比的,所占的比重接近40%的中国出口比重太大了,所以新兴经济波动对于中国影响很大,新兴经济体的大波动出现之后,中国的出口可能才有一个触底。

  第二个就是房地产周期,现在房地产周期调整比较乐观,但是目前担忧的一件事情是房地产市场会不会出现虹吸现象,就是一线城市、二线城市跑的太猛,三四线城市还在下滑,最后资金大转移,导致二三线城市崩溃。把小概率事件排除之后,我们认为房地产投资出现反转是在明年,而不是在今年。7月份房地产下滑又下降了1.2个增速,核心是在三四线城市。

  我们看到债务周期,原来预计中国债务率高点是今年,但是大家会发现,我们的债务周期的高点推迟半年以上,也就是到明年初期可能是债务高点。最痛苦的还债的时候,原来认为是今年二季度左右,我们预计到2016年底,到2017年我们会稍微放缓经济。

  还有就是政治周期,政治周期最重要就是改革,当然还有大家都知道的一些板块的重构,特别是政治社会的重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也认为这个周期也很重要,所以一个状况,这样一种状态,对于政策会有什么影响?对于政策就会有几大影响,第一个宏观政策的着眼点不能够简单的着眼于今年的三季度、四季度,必须为明年的二季度经济快速的回落做好政策预案、项目储备。

  (注:文中有关张立群、刘元春的内容根据论坛上其各自发言内容整理,未经本人审核)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