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稳增长 货币宽松料延续

  本报记者 任晓

  虽然市场预期的降准尚未落地,但由于经济增长面临压力,稳增长政策将持续发力,货币政策有望通过运用多种工具保持宽松力度。

  公开市场操作加量

  7月金融机构外汇占款为28.9万亿元人民币,较上月下降2491亿元,创单月最大降幅记录。数据公布后,市场对央行[微博]短期内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预期增强。

  在短期市场资金面偏紧的情况下,上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力度明显加大,净投放资金达1500亿元,创春节后最高水平。分析人士认为,央行近期多管齐下向银行体系注入流动性,旨在平抑短期资金面波动,有助于安抚市场情绪。央行这一举措也令市场推测短期内降准的可能性下降。

  中国人民银行[微博]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近日表示,最近的一些情况表明,我国经济已开始企稳回升,下半年GDP环比增速有望超过上半年,全年增速有较大概率达7%左右,明年也可能继续受益于这一回升势头。从需求面来看,支持经济企稳回升的因素包括:一是稳增长政策在下半年将体现出积极效果。相关模型估算结果显示,财政和货币政策调整在6-9个月时滞后,其拉动增长的效果会达到峰值。我国从去年底开始降息降准,今年上半年又加大了积极财政政策力度,这些政策调整都应该在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上半年发挥正面作用。二是商品房价格和销售从今年4、5月份开始企稳回升。一般来说,房地产销售回升2-3个季度后,就会拉动房地产投资。三是地方债置换和发行基本解决了地方在建基础设施项目的再融资问题,在铁路、保障房、水利、环保等领域开工的一系列新项目也有望加快下半年和明年的基建投资。

  宽松力度将保持

  上周发布的8月财新PMI数据继续下行,显示当前经济仍在底部运行。业内人士预计,无论央行近期是否降准,货币政策仍将保持一定的宽松力度。

  瑞穗证券亚洲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认为,下半年中国经济仍面临不小挑战。海外方面,美元升值与美联储9月可能加息使全球资本市场面临挑战;欧元区希腊问题反复发酵,一体化道路存在不确定性;新兴市场受到美联储加息的外溢影响,风光不再。国内方面,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回落至7%低位,同期高频数据如发电量、铁路货运量、房地产开工、社会融资等均不容乐观。

  沈建光认为,货币政策方面,7月CPI反弹,有观点认为“猪周期”将导致未来货币政策转向。但当前经济仍然疲软,PPI连续41个月处于通缩区间,因猪肉价格这种单一因素而做出政策转向的判断并不成立。同时,考虑到今年资金流出的压力,预计降准势在必行,必要时还将配合定向操作,如再贷款、抵押补充贷款(PSL)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微博]认为,政策应着力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土地成本、合并成本,鼓励私人资本进入创新型、知识服务型行业。这些措施能提高生产率、稳定劳动成本、重塑国际竞争力,最终形成对人民币均衡汇率的支撑。降准、降息以对冲通缩可能是政策常态。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