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元荣 徐博雅
[应大力推进中印公共外交的发展,使“一带一路”战略能得到更好传播和认知]
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已经正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也受到世界主要国家广泛而深刻的关注。印度作为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同样也是“一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大国,它的战略反应自然十分重要。
中国政府已向印度抛出了邀请加入“一带一路”发展的绣球,但印度方面的态度尚不清晰。那么,印度究竟如何看待中国“一带一路”的倡议?而中国又应如何消除印度的顾虑,把握其诉求并顺利推进两个大国的合作呢?笔者以印度智库、学界和媒体的观点为基础,梳理印度对于中国“一带一路”的认知和反馈,分析印度的诉求和中印对接的潜力。
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归纳来看,印度智库、媒体和学者对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意图的理解主要是从经济发展维度、政治战略维度、全球崛起维度三个方向出发的,具体如下:
第一,从经济维度出发,视经济意图为“一带一路”背后的主要目标。
持这种看法的学者认为,中国推行“一带一路”战略,其首要目标是对接国内经济发展与经济转型的需要。简单来说,中国希望通过港口和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在相关伙伴国家建立经济园区,以此为中国公司和资本进入海外投资提供渠道,带动制造业外迁,保持出口竞争力,同时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实现经济转型、刺激国内经济增长。
在研究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对印度的影响时,新加坡国立大学南亚研究中心的印籍研究员拉吉夫·查特维迪(RajeevChaturvedy)就曾将“一路”类比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强调“一路”背后的经济考量,“海上丝绸之路自唐朝以来就一直是地区主要的交流沟通渠道……‘一路’最主要的成分是政策合作、互通互联、贸易与投资、人与人联系以及融资发展,有助于实现全亚洲更深更广的互通互联、优势互补,将成为地区国家合作与团结的象征。”从这个角度看,“一路”的展开对印度来说也是一次增强自身经济实力的机会。
与此同时,“一路”还将有助于解决“马六甲困境”,保障海上通道顺畅和运输安全。印度和平与冲突研究所的特舒·辛格(TeshuSingh)在年初发布的“中国2015”报告中谈到“一路”,称其是中国在印度洋的软实力战略,中国借此机会在沿线国家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将有助于中国解决马六甲困境,保障海上商品运输与能源进口安全。
第二,从政治维度出发,认为“一带一路”具有深层次的安全和战略内涵。尽管有部分学者主张“一带一路”战略以经济逻辑为主,但从印度国内的主流思维来看,坚持政治战略是内在本质的观点仍占主流。持此论者基本上都从地缘政治视角出发,认为“一带一路”战略可以一举三得:
首先,以经济互利换取盟友,消解周边国家疑虑。印度战略学家布拉马·切拉尼(BrahmaChellaney)称这是通过经济机遇来抵消近些年周边国家对于“中国威胁论”的忧虑,并用经济发展和深度合作来结交政治伙伴。印度国防部资助的国家海事基金会智库主任维杰·萨胡加(VijaySakhuja)也曾表示,“一路”从根本上来说是中国争取在印度洋的发展空间、淡化周边国家关注“珍珠链”的一个策略,并借此为中国在海上设施建设提供支撑。
其次,回应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新战略部署。也有观点认为“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针对美国在亚太和南亚两个地区的战略新部署而采取的反制措施,包括奥巴马政府提出的“重返亚太”战略和“新丝绸之路计划”(NSRP)。
最后,在地区层面改变印度洋现有战略均势,在全球层面提升中国的地缘战略地位。
不少印度专家都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地缘政治大战略,是中国崛起大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方面,在地区层面,中国通过建设公路、铁路、港口和能源通道,加深与周边国家的贸易经济联系,从而进一步加强中国在印度洋的影响力、将沿线国家纳入其影响力范围。布拉马·切拉尼就明确表示,“通过‘一路’,中国正在改变印度洋现有均势。中方的努力包括把握海上干线沿线港口工程,建设经缅甸、巴基斯坦直通中国内陆的能源交通走廊,通过沿海贸易干线建设海上加油站,集聚海上‘珍珠链’”。
第三,从中国全球崛起维度出发,根据印度学者们的分析,“一带一路”还和中国在全球体系中的崛起紧密相关,成为助力中国海洋实力复兴、消解美国军事压力、构建稳定与和平的发展环境,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工具。
持类似观点的学者包括之前提到的拉吉夫·查特维迪、布拉马·切拉尼、维杰·萨胡加等。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分析家正倾向于将“一带一路”与中国的全球崛起相联系,把关于中国问题的讨论放置在全球层面而非仅仅局限于地区层面。
尼赫鲁大学著名中国问题专家狄伯杰(B.R.Deepak)曾发表一篇题为“一带一路:中国站在全球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中心?”的评论文章,评论称近些年中国一系列的大举措,包括建设亚投行、丝绸之路基金、“一带一路”和最近提出可能建设的亚太地区自由贸易区(FTAAP)等,都已将中国放置在了全球地缘政治、地缘经济舞台的中心,制约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霸权。
印度对“一带一路”战略的诉求
至于说印度对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顾虑与诉求,首先是战略安全方面的担忧,具体又可以分为来自陆上和海洋的双重担忧。陆上方面,边界纠纷使得中印之间的政治互信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很容易受到新变量的影响而产生波动。历史上中印两国的政治、军事关系就一直比较敏感。政治上的互信不充分也直接影响到商业与贸易关系。
海洋方面,中国对于印度洋海区的日益关注令印度方面颇有顾虑。印度国家海事基金会主任、前海军中将普瑞迪普(PradeepKaushiva)曾撰写“中国海上西征”等文章来讨论中国近些年对印度洋海区的关注。印度洋的地缘战略重要性已被国内外各种地缘政治学者反复重申,其重要性对于印度来说自不必多言。
尽管印度对于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存在戒心,但不可不承认“一带一路”的实施符合印度许多切实的利益。印度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之一,在很多方面和中国国情相似。不同之处在于中国近些年来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大跨步发展,而印度在这方面基础薄弱,发展程度十分有限。印度总理莫迪领导的新政府一上台便确立了改革官僚体制、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等十大优先事项,致力于建设一个强大、现代的“杰出印度”。毋庸置疑,印度拥有大国梦想,但是要实现大国梦,印度不能单枪匹马,而是需要与国际社会展开广泛的务实合作,特别是与邻国中国。
“一带一路”战略的关键就是“贯通”,即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体推进中国与邻国的互联互通,恰好与印度的发展需求准确对接。因此,印度对于“一带一路”的诉求是简单而明确的,那就是借“一带一路”的机会提升发展能力:弥补基础建设的不足,拉动经济的全面发展。对此,维杰·萨胡加分析说,“印度深受海上设施建设技术落后之困,而‘新海上丝绸之路’则给印度提供了一系列的发展良机。印度可以借力中国来建造高质量的船舶、世界级的港口,发展海洋生物医药的核心技术、海水资源利用、水产养殖、离岸风能和潮汐能等清洁能源技术,及其他海上设备制造技术。以上这一切都将大大弥补印度-东南亚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不足,加强并完善该地区的互通互联”。所以,在目前经济发展急缺扎实的基础设施底子的前提下,印度对“一带一路”最大的希望,是将其作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契机。
中印如何围绕“一带一路”开展战略对接
尽管对于“一带一路”战略有诸多顾虑,但印度政府的对华政策较以往更加务实和灵活。首先,印度是“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也已计划与中国、孟加拉国和缅甸共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对此,有学者和媒体评论实际上印度已经一只脚踏进了“一带一路”的门槛。其次,印度也主张吸收中国投资,并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对中国企业放行,包括讨论高铁建设、港口投资和开发合作的可能等。可见,中印围绕“一带一路”主题展开合作有相当广阔的空间。
关于如何争取印度更好融入“一带一路”、实现中印两国利益对接,不少学者已经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主要包括:切割“中巴经济走廊”、“珍珠链”与“一带一路”,打消印度顾虑;努力在处理边界问题方面增加共识;寻求“一带一路”与印度“季风计划”、“香料之路”的对接;建立较为松散的非正式磋商机制;防止外交“外溢效应”,持续努力构建国家间互信等。此外,在实现中印战略和利益对接的决策过程中,笔者建议规避和关注以下几个风险或问题:
第一,要关注印度“向东行动”与美国“亚洲再平衡”战略的对接。印度一直奉行务实外交,善于利用每个历史机遇为印度谋取利益。今年年初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印并出席印度共和国日庆典,双方在战略上进一步走近。其《联合声明》指出印度的“向东行动”有可能与美国的“亚太再平衡”合作,同中国的“一带一路”直接构成竞争关系。印美联合,对印度来说可以遏“中”,对美国来说可以返“亚”;然而对于中国来说,印美联合对中国崛起不利。
第二,不能忽视印度的基本国情,要充分考量地方政府自主性对于战略实施的风险。印度虽然号称世界第一大民主国家,但印度民主制度存在体系庞杂、运行低效等诸多问题。其中,最影响中央政策落实的一个问题就是地方政府的自主性。联邦制体制下的中央政府对地方缺乏有效控制力,地方政府议价能力和权力很大,利益牵制严重,导致中央政令难以落实,大型项目难以出台。所以即便印度中央政府对“一带一路”持支持态度,但该战略是否能在印度各地区得到支持,仍会面临诸多变数。
第三,应大力推进中印公共外交的发展,使“一带一路”战略能得到更好传播和认知。公共外交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善意的行为和话语赢取别国民心,主要包括对外援助、人员互访、信息交流、文化传播和媒体宣传等。虽然公共外交受到官方重视,但从现实来看中国公共外交依然任重道远。“一带一路”沿线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整体形象仍缺乏理性认知,如在好感度方面,印度民众与许多东南亚社会民众一样,对中国的好感普遍偏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层面的,包括中国媒体在国际舞台话语权的缺失、中国企业某些急功近利的做法等。正因如此,习近平主席才指出,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切实落实好正确义利观,做好对外援助工作,真正做到弘义融利。
所以,特别是在面对边界问题时,中国需要做到及时化解摩擦、解释政策;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中印需要在边界问题、安全战略问题和国家形象方面对双方民众开展适当的再教育,同时注意将“一带一路”等战略与民生福祉紧密融合,突出国家大战略对双方社会民生的具体实惠,以赢得民心、消解隔阂,从而为印度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奠定坚实的社会民意基础。
(作者单位:第一财经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