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总规划差临门一脚 细节还存最后博弈

2015年03月07日 01:49  中国经营报  收藏本文     

  李正豪

  编者按/今年全国两会召开,恰逢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周年。此前的2月10日上午,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时则指出,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

  那么,如何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又将形成哪些新的增长极?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还面临哪些难题?我们将从点到面,从微观到宏观,从正反两面全面剖析。

  京津冀总规划差“临门一脚”

  河北四地争夺“新增长极”

  号称中国“一号工程”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迈出实质步伐,但作为顶层设计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还是没能“靴子落地”。

  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发改委原副主任朱之鑫公开表示,《规划纲要》将会很快出台,但是否在两会后就出台还不确定。朱之鑫还透露,《规划纲要》对于京津冀三地的功能各有定位,具体内容包括交通互联互通、环保协作和产业转移三个方面。

  此前的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听取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确定的新型城镇化规划、粮食安全、水安全、能源安全等重大事项贯彻落实情况的汇报,审议研究《规划纲要》。

  国家发改委一位专家近日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14年12月26日召开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推进会议是“研究讨论”了《规划纲要》,2015年2月10日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是“审议研究”了《规划纲要》,这表明《规划纲要》的最终出台还差“临门一脚”,一些细节问题还存在着最后阶段的博弈。

  由“众星伴日”到“众星捧月”

  事实上,京津冀的提法起源于20世纪80时代京津唐工业区的概念。当时,长三角这一概念也还没有兴起,在中学的教科书里,京津唐与辽中南、沪宁杭、长三角并称为中国大陆四大工业基地,并由此闻名于世。

  如今,30多年过去了,沪宁杭的提法早已被长三角所替代,长三角、珠三角也已经成长为世界级的都市连绵区,京津冀地区却在京津唐、京津冀都市圈、首都经济圈等各种“走马灯”一样的概念中,围绕这些概念的规划、范围等不断争论、博弈,无法达成共识。

  其中,国家发改委自2011年正式启动“首都经济圈总体规划”,此后3年多时间里,围绕着首都经济圈的范围出现过多种讨论方案,但各种方案始终无法在京津冀三地达成最终共识,因此,这一最终未能面市的规划被业界冠以“最难编制的区域规划”。

  直到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座谈会,明确要求北京、天津、河北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的国家战略。由此,京津唐、京津冀都市圈、首都经济圈等各种提法也被统一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也成了我国“一号工程”。

  一年以来,京津冀三地之间已经各自签署协同发展的多个文件,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产业转移的动作也在不断推进,但《规划纲要》截至目前还是未能达成最终共识。此前,业界普遍预测该规划将在2014年6月底之前出台,后来又预测在2014年10月份、2014年年底前出台。日前,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朱之鑫在2015年全国“两会”上公开表态,该规划将“很快出台”。

  与珠三角、长三角相比,京津冀协同发展究竟难在哪里?一位业内知名的区域经济专家认为,首先难在京津冀地区“发育不良”的现实——2013年京津冀城市群人均GDP只有长三角的77%、珠三角的63%,但北京、天津的人均GDP已经直逼10万元大关,乃是全国的状元和榜样,背后的秘密便是——河北严重拖了后腿,人均GDP只有3万多元,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一截;其次难在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属于“众星捧月、交相辉映”,而京津冀城市群属于“众星伴日、黯然失色”,北京如何围绕非首都能够做“减法”的问题难以确定下来。

  如何破解京津冀协同发展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上已明确提出,“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新模式,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形成新增长极”。

  四地争夺“新增长极”

  由于治霾的压力,河北已经陷入削减落后产能的泥沼。

  河北省长张庆伟在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透露,在北京APEC会议期间,河北停产企业达到7921家、限产企业509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河北的GDP增速,但这是必要的,为“APEC蓝”做出了应有贡献;另外,2014年河北共计关停9360家环保违法企业,相关测算显示,这影响了河北GDP增速1.75个百分点。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河北GDP增速仅为6.5%,排在全国倒数第四,未达预期目标。

  在此背景下,河北如何才能缩小与京津的经济差距、实现协同发展?答案就是,在河北寻找京津冀地区的“新增长极”。对于京津冀“新增长极”的提法,本报记者梳理公开报道发现,目前已有河北廊坊、唐山、石家庄、保定四地明确提出打造京津冀地区“新增长极”的目标。

  2015年1月16日,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在廊坊三河市考察,提出河北“要打好四大攻坚战,其中一大攻坚战就是大力培育环京津地区新的发展增长极,希望廊坊率先打造环首都地区新的发展增长极”。

  在廊坊市,关于打造“新增长极”的提法更加具体。廊坊市委副书记赵常福提出,“北三县决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只有全面创新发展,才能真正成为河北打造环京津新增长极的‘引爆点’。”廊坊市北三县是指三河、香河、大厂,从京津冀区域版图上看,河北将北京、天津环抱其中,形成“双黄蛋”的形状,北三县又被北京、天津从河北隔离开来,就像廊坊位于京津中间的一块“飞地”,因此被廊坊视为打造“新增长极”的“引爆点”。

  唐山市的提法是“2015年将聚焦沿海,全力打造沿海经济新的增长极,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进一步夯实基础”。而唐山市曹妃甸区的提法则更加明确,曹妃甸区委书记郭竞坤表示:“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努力把曹妃甸建成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京津冀新的增长极”。

  石家庄则更进一步,提出了打造京津之外“第三极”的目标。石家庄市副市长孟祥红表示:“石家庄将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机遇,加快转型升级、跨越赶超的步伐,打造京津冀第三极。”

  事实上,石家庄已经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最大受益者,国务院去年已经批复《关于石家庄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请示》,石家庄已由原来的6区17县市变成现在的8区14县市,市区人口由原来的303.92万增加至现在的455万,市区面积也由原来的469平方公里增加到了现在的2206平方公里,“扩容”了将近4倍。

  此前被传将成为北京“政治副中心”的保定,也明确提出“京津保三角”城市合作关系历史悠久,应该在“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环京津地区新的增长极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一体化“四步走”

  “所有地区同步发展是不现实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地区传导。”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表示,打造“新的增长极”,是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突破口。

  那么,在这一轮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究竟谁将成为京津冀地区、京津之外的“新增长极”?肖金成认为,这将与未来京津冀地区的空间结构安排相关。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认为,京津冀城市群是一种典型的双核结构,在这种双核结构下,首先要做的是明确京津的功能定位,处理好京津之间的关系;其次要在京津双核之外,建立若干个副中心,分担京津的功能。

  记者获悉,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空间布局已经基本确定,即为“两核三轴一带三重点”,所谓“两核”是指北京、天津;“三轴”是指北京-天津-塘沽主轴、北京-保定-石家庄拓展轴、北京-唐山-秦皇岛拓展轴;“一带”是指秦皇岛-曹妃甸-滨海新区这条沿海经济带;“三重点”是指天津滨海新区、北京中关村、唐山曹妃甸这三大重点开发地区。

  由此可见,河北提出打造“新增长极”的4个城市都在“三轴一带”上。魏后凯进一步提出,在2020年之前,京津冀地区应该重点打造上述4条重点发展轴线,使4条轴线成为人口、产业和城镇的密集带,逐步在京津冀地区形成一个均衡、高效的空间格局。

  廊坊、唐山、石家庄、保定如何成为京津冀地区的“新的增长极”呢?华北电力大学副教授孟祥林撰文指出,京津冀一体化应该分“四步走”,第一步是京-津-廊一体化,因为“在以京津为双核的华北城市群中,廊坊首先成为疏解京津功能的首选区域”,其中“京津之间的廊坊(亦即‘北三县’)较天津以西的廊坊具有更好的发展态势”,这与廊坊提出的“北三县”是河北打造环京津新增长极的“引爆点”不谋而合。

  孟祥林提出的“四步走”后三步分别是:京-津-保一体化、京-津-唐一体化、京-津-石一体化。

  从目前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态势来看,廊坊、唐山、石家庄、保定等地也确实是热点地区。比如,在备受关注的北京“动批”“大红门”商圈的疏解搬迁中,商家去向主要集中在石家庄国际贸易城、廊坊永清、保定白沟、天津武清等地。再如,北京重要工业项目的外迁中,位于沿海经济带的唐山曹妃甸、沧州黄骅港、天津滨海新区等地方,成为项目落地的热点地区。

  据记者了解,廊坊作为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先行区,正在想方设法吸引北京的资源、要素到廊坊去,与北京市大兴区隔永定河相望的廊坊固安,正在不断复制所谓产城融合的“固安模式”,以产业园区为平台不断吸引北京的电子信息、航天航空、医疗等项目到固安落地。而廊坊龙河高新技术产业区,则瞄准首都央企、国企、京企的外迁,按照“高端、融合、借势、聚能”的要求,正打造“京津冀一体化高端智造产业新城”,着力构建“一支撑双引擎”的高端“智造”产业体系。

  与此同时,唐山曹妃甸已经划出9平方公里,优先用于北京(曹妃甸)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先行启动区建设;保定正以解放军总医院涿州保障基地项目为契机,进一步吸引北京的项目;石家庄国际贸易城则希望高起点地打造京津冀商贸业大平台。

  天下,了然于胸;尺度,可更深入。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财经官方微信(微信号sinacaijing)。

新浪财经

文章关键词: 京津冀投资长三角改革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中纪委:苏荣家从老到小都有涉腐
  • 体育中超前瞻:豪强难题 教育预算助校园足球
  • 娱乐[独家]赵本山两会自我批评:有点飘忽离地
  • 财经中石化董事长:再不改革我们就成恐龙了
  • 科技中关村的新愿景:下一个创业圣地
  • 博客马未都:中国文物在法国被盗是谁干的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中戏艺考17岁萌妹被赞女神 颜值爆表(图)
  • 谢百三:战略上看牛市 战术看震荡市
  • 占豪:全球危机反倒是人民币的春天
  • 钮文新:人民币接受欧美双簧戏考验
  • 叶檀:银行多有什么用?
  • 杨国英:从措辞变迁读政府工作报告
  • 朱大鸣:不能靠涨房价来稳房地产消费
  • 郎咸平:四个全面是改革与反腐的逻辑
  • 易宪容:如何理解“提质减速”7%GDP
  • 徐斌:中国牛市在犹豫不定中上扬
  • 徐彪:政府工作报告释放七大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