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计算”迷雾
国家级奖项受到质疑,本应在学术界做正常的公议。然而,相关部门应对失据,一场学术风波由此发酵
□本刊记者 王莉萍 贺涛/文
“透明计算”获得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同时,也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送上了舆论的火堆炙烤。
这项成果由张尧学在2004年正式提出。在官方语境中,透明计算先于云计算,又包含云计算,从根本上突破了统治计算机领域60余年的冯·诺依曼结构,使用户得到跨操作系统和终端的无障碍服务,推动终端向轻便、低价、安全方向发展,并找到了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有效路径。
然而,在透明计算获奖的消息传播开时,质疑其价值的声音在各网络平台上渐涨渐高。1月20日,学术打假人士方舟子发文声讨透明计算。一批IT业内人士也参与到了对透明计算的批判中,几乎所有的质疑声都在细究一点——透明计算并不具有独创性和创新性,且距离商业化甚远。
1月21日晚9时左右,中国计算机学会(CCF)将一份名为《关于政府退出国家科技奖励评审的建议》(下称《建议》)挂上官网,指出由于管理体制和评审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致国家级科学技术奖滋生出不端行为和腐败,建议政府部门退出国家科技奖评审工作。据称,《建议》已送达国务院办公厅、中国科协、科技部和教育部。
23日,中国计算机学会取消了原定的发布会,并撤回了官网上的《建议》,称该《建议》与2014年国家科技奖授奖无关,希望不要引起公众误解。
一场学术风波由此发酵。
透明计算三疑
对透明计算和张尧学的质疑有三:张的透明计算是否有足够的原创分量,当此殊荣;业界是否看好透明计算;张本人做官已久,难以胜任研究。
那么,透明计算是什么?
在多处对透明计算的介绍中,皆提及其原创核心是通过网络将存储、计算与管理分离,即不仅把数据和应用软件放在云端服务器上,而且把智能终端的大脑——操作系统也放到云端。这样,用户在使用时,只需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登录个人账号,就能从指定服务器下载数据和软件,把当前终端变成用户熟悉的常用终端。并且,终端只按需下载用户调用的相关软件和数据,最后,数据更改和用户习惯都将保存在云端。
如果用户的电脑、手机、Pad等安装了不同操作系统,在透明计算系统下,可以在各个终端间随意切换操作系统。
不过,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一位副研究员看来,透明计算的内涵和理念并不新,与1988年即已提出的普适计算基本一样,而张尧学也曾将透明计算称作是普适计算的“新范式”。普适计算的理念是,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需要,就可以通过某种设备访问到所需的信息。就像供电系统一样,电器插上即用,不用管电是从哪里来的。Java就是从那时开始研究的一种可以跨平台的程序设计语言,现在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
某国家级计算机研究机构的一位研究员与张尧学的研究领域类似。他在2004年透明计算概念刚提出时,就专门找来资料研究过,“当时不觉得很新鲜”。在得知透明计算获得国家科技大奖后,他吃了一惊,又特意研究了获奖公示材料,感觉跟当年变化不大。他认为,透明计算有创新性,但与其获得的荣誉差距悬殊。透明计算的概念也并不新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
有研究者分析,张尧学的透明计算核心是基于pxe扩展,仅适用于网吧无盘工作站。
通常来说,一项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及其在国际同行眼中的分量,可从其论文发表的刊物和被引情况看出。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要求国家自然科学奖参评者提交8篇代表性论文、专著。
在透明计算的报奖材料中,有8篇论文作为代表性学术成果。方舟子对论文梳理发现,其中6篇与透明计算的内容无关,既有张署名又与透明计算相关的2篇论文也未发表在主流学术期刊上。文章的引用频率并不高,其中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是46次,还几乎全都是张尧学团队自引和国内研究者引用。将范围放宽到20篇主要论文,SCI他引也只有120余次。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获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其8篇代表性论文,SCI他引高达3801次,最高单篇他引823次。方舟子认为,从张尧学论文发表记录和引用情况看,可知他提出的透明计算研究在国际上毫无影响。
纵观张尧学公开简历可见,他自1995年历任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副司长(主持工作)、科学技术司司长、高等教育司司长、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中南大学校长。
因而,他也被质疑,脱离科研一线十多年,如何能做出代表中国科研最高水平的成果?
商业前景模糊
张尧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获得透明计算原创成果实为“运气”。此前,业界并没有质疑透明计算。张尧学也多次作学术报告,介绍透明计算的成果。
在报奖材料中,提到透明计算受到英特尔[微博]等企业认可。英特尔从2007年起成立专门研究队伍持续研究“透明计算”,这是一种跨平台技术,基于浏览器开放,主要为HTML5。
那么,此透明计算是否为彼透明计算?上述计算所副研究员认为,“张的透明计算与英特尔的都属于普适计算的范畴,但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技术路线。”
一位该领域人士持不同意见,“我看到了英特尔出具的盖章证明,证明两者是一回事,且双方有正式的合作协议”。他认为,起初张的透明计算跟英特尔没太大关系,但后来有了交集,张的个人背景能够让英特尔相信他而与他合作。在这位人士看来,英特尔将推动透明计算时代,就像IBM[微博]推动了网络时代,谷歌[微博]推动了云计算时代。但张的获奖争议事件也许会拖延进程,让英特尔的这一商业战略变得踯躅不前。
在IT界,一项研究成果商业化成功与否,与背后是否有大企业相关。正因为此,也就格外看重工程实现,张的研究在工程实现方面还不明晰,其团队在研究推进中,实现方案经过了多次修改。
一位自称张尧学团队前成员的人士表示,具体实现的系统和之前提出的理念并不一样,只是用现有的技术方案验证这个概念是有效的,但计算速度慢。
制约因素在于带宽。由于操作系统的映像很大,透明计算即使只加载启动必须的程序,也同样对网络带宽有很高要求。目前,中国宽带用户接入速率平均为每秒4M。要想达到透明计算的要求,带宽可能要提高几十倍乃至上百倍。因此,透明计算虽然可能具有更好的通用性,但性能表现差,用户就没法接受。
慢,是网络时代的致命伤。上述国家级计算机研究机构的研究员表示,之所以操作系统都装在终端上,就是因为现在的网络不够快。将来透明计算切换操作系统的时间如果减到1分钟以内,用户体验会明显改变。
让一些IT人士不能接受的是,透明计算被称为“从根本上突破了统治计算机领域60余年的冯·诺依曼结构”。冯·诺依曼结构是一种将程序指令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合并在一起的存储器结构。在上述中科院计算所副研究员看来,从技术实现层面来看,透明计算是把冯·诺依曼结构放大到分布式与网络环境,这种拓展可能加剧了结构的固有缺陷——冯·诺依曼瓶颈。
冯·诺依曼瓶颈是指电脑中,流量与CPU的工作效率不匹配造成的问题。计算机的CPU和内存是分开的,以总线作为数据交换的通道。在CPU与内存之间的数据流量受到总线的限制。当CPU以摩尔定律高速发展时,数据流量拖了后腿。相比之下,CPU运算效率远远超过流量,当CPU需要在巨大的数据上执行一些简单指令时,数据流量就成了影响整体效率的短板。在数据输入或输出内存时,CPU处于闲置状态,这就限制了计算机运算速度的提高。
过去几十年,科研人员致力于消除冯·诺依曼瓶颈。很多采用非冯·诺依曼体系结构的计算机,如量子计算机、神经网络计算机,才真正抛开了这种典型结构所固有的瓶颈。
独闯九关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如此引人瞩目,是因为其代表着中国自然科学最高成就,以宁缺毋滥著称,1999年到2013年的15年间有10年空缺。
国家自然科学奖的评定原则为:前人尚未发现或者尚未阐明;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得到国内外自然科学界公认。可见,该奖对自主原创的要求非常高。
计算机领域则拼的是工程实现,对原创要求并不太高。一位加拿大IT界人士称,透明计算之所以“给大奖真不合适,概念刚刚开始,起码再看五年”。
国家自然科学奖每年推荐、评审、授奖一次。奖励制度经1999年改革之后,一等奖出现了多次空缺。除2002年、2003年、2006年、2009年、2013年外,其余年份均为空缺。
获得这个奖项要闯过九道关口。
首先,该奖执行限额推荐制度,且不接受个人自荐。“网络计算的模式及基础理论研究”(即透明计算)由教育部推荐。主要完成人有五位,张尧学、周悦芝、林闯、任丰原的工作单位写的是清华大学,只有一个合作者王国军来自中南大学。
其后两道关是受理、形式审查,国家奖励办负责推荐材料的受理,并对推荐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对不符合规定的推荐材料,通知推荐单位和推荐人在规定的时间内补正。
材料审查这一环节似有缺漏。张尧学等在2004年曾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获奖成果“基于索普卡(SOPCA)网络结构的索普卡电脑”与透明计算的描述相当近似:索普卡电脑本身是台裸机,没有任何软件,计算机运行所需的操作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都能从服务器下载得到。这种下载是根据用户要求,只下载当前在计算机上运行的一小部分指令,不是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全部。
在已经获得了技术发明奖之后,又用近似的理论去申请另外一个奖项,涉嫌与国家不允许重复报奖的规定相冲突。
前述国家级计算机研究机构研究员指出,透明计算有一定创新,但不是原理上的创新,属于结构性的成果,应该更接近科技进步奖,远不能匹配国家自然科学奖。
第四关是初评。评审顶层是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二级为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委员会,下设学科评审组。
学科评审组的委员为聘任,其资格由科技部认定。学科评审组的具体人选由国家奖励办根据当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推荐的具体情况,从认定资格的专家、学者中聘请,报相应评审委员会备案。
这意味着每年的评审专家都有可能不同。初评会议以无记名投票表决产生结果。透明计算所在的信息科学领域,分为二组,有8个项目通过初评。
第五关是接受社会监督。为保证科学性和公正性,2014年初评通过的51个项目,自2014年7月7日公示。在这张公示单上,“透明计算”位列信息科学一组的第一名。公示期20日内,没有向外界传出质疑透明计算的声音。
对经公布没有异议的,或者虽有异议,但异议已在规定的时间内解决的,由各评审委员会分别进行评审,这就是第六关,以记名投票表决产生结果。“透明计算”获得一等奖,需由到会委员的三分之二多数(含三分之二)票选通过。
第七关,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对结果进行审定。第八关是科技部对获奖人选、项目及等级的决议进行审核,并报国务院批准。国务院报请国家主席签署并颁发证书和奖金,授奖,这就是最后一关。
1月9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多位国家领导人出席。有46项成果获得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奖,“透明计算”力拔头筹。
炙烤国家奖
中国计算机学会的《建议》将国家学界大奖送上风口浪尖,直指国家级奖项管理体制和评审过程皆滋生出不端行为和腐败,建议政府部门退出国家科技奖评审工作。
其实,这份《建议》半年前已开始酝酿,于去年10月成稿,只是发布的节点与张尧学争议重合。
由此也可见,对政府奖励制度改革的呼声由来已久。一项调查显示,评奖中的行政干预问题排在科技奖励诸多问题的首位。
作为主管部门,科技部也试图作出改变。比如,自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首次进行小同行专家审读试点后,扩大了小同行网络审读范围,规范了审读程序,细化了分组、评议和计分规则。提高推荐项目与参评专家的专业契合度和匹配性。
在2013年度国家科技奖励评选中,强化了小同行专家评审制度,自然科学奖项目小同行审读评议的覆盖面达80%以上。
为确保评审过程公平公正,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主任邹大挺就曾表示,2014年度评审采取了包括网络评审全盲管理、坚持一天评审、全面实行视频答辩、首次对通过初评的所有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实现海外专家函审全覆盖、建立公众旁听制、开展行业咨询试点等新举措。
试行网络评审全盲管理模式,随机遴选评审专家、随机分派工作人员,在屏蔽专家姓名、电话、单位等基本信息的状态下,工作人员通过短信平台与其交流。
《建议》中提出,政府退出国家科技奖评审工作,评审工作交由专业学术机构和社会学术团体完成。但从规定看,国家科技奖励确是学术共同体在评。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周建中在2014年撰文称,政府在科技奖励的整个过程中扮演着主导角色,从发布指南、专家遴选到评审组织都一手操办,其中行政力量的干预不可避免。
这导致在中国政府科技奖励中,行政干预过多、奖励人员名单不实以及与个人利益挂钩太紧成为主要问题。
因为透明计算获一等奖疑窦重重,上述国家级计算机研究机构研究员和他的不少同行都不能接受这一结果,互相打听谁参与了评审,“我们都觉得没脸面”,但圈内人士更愿意在私下和朋友圈里嘀咕此事,没有人站出来实名举报。
通常来说,国家科技奖对匿名方式提出的异议一般不予受理,所以,网上的质疑帖子都不算数。
公开质疑的最佳机会是在公示时。异议期在试行第一年时,“遭遇异议”的项目比没有公示前翻了一倍,异议项目占评比项目的比例由原来的5%上升到10%。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受理项目在公示时,“中式卷烟特征理论体系构建及应用”项目共收到33件异议,后被迫退出评审。
至1月23日,张尧学本人未公开回应任何质疑。
而从《财经》(微信公众号 mycaijing)记者获得的信息看,事情可能还有另一种解释,张尧学的透明计算项目契合了英特尔的战略目标,双方正在展开深度合作,涉及商业机密,或不可为外人道。
围绕透明计算的迷雾还未散去,有待进一步追问。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