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进出口延续增长态势 制造业出口向高端拓展

2014年11月09日 06:07  经济日报  收藏本文     

  10月我国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8.4%,延续上月增长态势

  —— 企业信心增强 结构优化提速

  本报记者 顾 阳

  10月份,外贸进出口延续了上月的增长态势,出口稳而进口弱,出口结构出现了积极变化,贸易顺差规模将维持高位。在与主要贸易伙伴双边贸易中,我对欧盟、美国、东盟进出口保持增长

  10月出口增速虽有所回调,但在出口结构上出现了积极变化。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我国一般贸易、加工贸易进出口同步增长

  10月份,我国外贸延续了此前的增长态势,出口增速较9月有所回调,贸易顺差同比继续扩大。

  海关总署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2.2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4%。其中,出口1.27万亿元,同比增长11.5%;进口1万亿元,同比增长4.6%;贸易顺差2787亿元,扩大45.2%。

  据海关统计,今年前10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21.7万亿元,同比增长2.5%。其中,出口11.7万亿元,增长4.4%;进口10万亿元,增长0.3%;贸易顺差1.7万亿元,扩大36.6%。

  “10月份外贸进出口延续了上月的增长态势,出口稳而进口弱,出口结构出现了积极变化,贸易顺差规模将维持高位。”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郑跃声说。

  在与主要贸易伙伴双边贸易中,我对欧盟、美国、东盟进出口保持增长。前10个月,中欧双边贸易总值3.12万亿元,增长9.8%,占我外贸总值的14.4%;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2.78万亿元,增长5.5%,占我外贸总值的12.8%;我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为2.4万亿元,增长7.4%,占我外贸总值的11.1%。此外,中日双边贸易总值为1.59万亿元,微降0.1%;内地与香港双边贸易总值为1.82万亿元,下降10.1%。

  10月出口增速虽有所回调,但在出口结构上出现了积极变化。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我国一般贸易、加工贸易进出口出现同步增长。其中,一般贸易进出口11.7万亿元,增长4.9%,占我外贸总值的54.1%,较去年同期提升1.3个百分点;加工贸易进出口7万亿元,增长2.1%,占我外贸总值的32.3%,较去年同期下滑0.1个百分点。

  从具体商品看,今年前10个月,占我国出口商品半壁江山的机电产品出口增长1.4%,服装、鞋类、玩具、箱包等7大类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大幅增长5%。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备受关注的贵金属出口和对港贸易“虚高”,在10月回落至正常值。专家表示,以高铁为代表的机电产品频频在海外中标,表明我国制造业出口正逐步向产业链高端拓展,它们有望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名片。

  需要关注的是,与出口延续增长的态势相比,我国进口依然走弱。从数据看,进口降幅的扩大一定程度上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回落有关,但也凸显出当前内需不足、下行压力较大的现状。

  最新一期的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为41.7,较9月下滑1.6,预示未来2到3个月的出口增速将有所放缓。其中,出口经理人、新增出口订单指数和出口经理人信心指数较9月均有不同程度下滑,而出口企业综合成本指数略有上升。

  刚刚闭幕的第一百一十六届广交会也印证了上述判断。据统计,本届广交会出口成交总额为291.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8%,也是近5年来首次跌破300亿美元。尽管有分析指出,广交会期间埃博拉出血热疫情的扩大,使得非洲洽谈商比今年春季广交会减少13.8%,但一定程度上也表明我国出口仍面临着产业转移、外需不足等挑战。

文章关键词: 进出口制造业高端装备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江西政协副主席女婿造假骗官 巡视组点名
  • 体育英超切尔西2-1利物浦 西甲C罗破门皇马5-1
  • 娱乐钮承泽带大陆摄影师登舰 被判5个月缓2年
  • 财经APEC峰会今开幕 习近平将发主旨演讲
  • 科技陌陌拟赴纳斯达克上市 融资3亿美元
  • 博客秦枫:甲午中日局对峙三年旗鼓相当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工科男大学城开情趣用品店 师妹为其加油
  • 陶冬:日本汇率骤弱 美国就业续强
  • 陈思进:通胀之后是通缩?
  • 水皮:降准降息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
  • 王小广:明年楼市或将迎来最困难时期
  • 冉学东:高铁走出去墨西哥遇挫的启示
  • 天天说钱:人民币在偷偷干什么 升值
  • 洪榕:沪港通开通是冲锋号不是集结号
  • 钮文新:货币政策纠错不足
  • 管清友:央行公开放水不如悄悄宽松
  • 连平:把握住美国QE退出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