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要以创新思维办好亚投行和丝路基金

2014年11月06日 14:57  一财网 微博 收藏本文     

  记者近日从权威人士处获悉,“一带一路”规划获批在即,相关部门和企业已经组织团队在研究有关工作,具体规划批复后就可以启动有关项目。

  具有国际战略意义的“一带一路”策略再次升温。

  11月6日,新华社“新华视点”微博称,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时指出,发起并同一些国家合作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要为“一带一路”有关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促进经济合作。设立丝路基金是要利用我国资金实力直接支持“一带一路”建设。

  《第一财经日报》近日从权威人士处获悉,“一带一路”规划获批在即,相关部门和企业已经组织团队在研究有关工作,具体规划批复后就可以启动有关项目。

  “这项规划是我国最重要的中长期战略,这是由国内和国际两方面原因决定的。这个规划的推行将对中国经济产生历史性的影响。”一名接近官方人士表示,规划很可能就在会议期间颁布。

  会有更多金融机构参与建设资金保障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郑新立指出,亚洲大部分地区基础设施落后,实现区域间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量很大,而现有的亚洲开发银行资金量很小,主要用于扶贫,中国提议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可以满足亚洲基础设施建设对资金的大量需求,基础设施建设将带动亚洲国家之间贸易规模的扩大和各国经济的发展,扩大亚洲市场的容量。

  三中全会决议中提到,建立开发性金融机构,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2014年10月24日,以中国为首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为中国向全亚洲进行资本输出的战略性平台。

  在这过程中,中国出资500亿美元,持股50%,主要用于“一带一路”上的铁路公路、通信管网、港口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此前有消息人士对本报称,未来会有更多专业金融机构为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

  券商分析认为,具有资本优势和产业比较优势的中国,将从中收益。中国的基建产业链企业,将会实质性受益于中国走出去战略带来的需求大增长。

  促进基础设施合作将成APEC重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后,直至今年10月,高层领导人的密集调研预示了这一战略启动的加速。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上月10日在西安主持召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前述接近官方人士称,中国发展到如今的体量已经不可避免的会与世界各国有更深层次的互动。在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的发展必须融合到世界发展的轨迹中来规划。他认为,“一带一路”无论从经济、政治、国际关系等都具有重大作用,是目前最重要的规划。

  10月份的APEC财长会议间,促进基础设施投融资合作被作为重点领域特别提及。外交部长王毅10月29日进一步表示,今年APEC会议主题之一就是加强全方位基础设施与互联互通建设。

  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微博]认为,“一带一路”要解决中国过剩产能的市场、资源的获取、战略纵深的开拓和国家安全的强化这三个重要的战略问题。他表示,“一带一路”战略将是我国未来十年的重大政策红利,初期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紧接着资源能源开发利用,随后全方位贸易服务往来,带来多产业链、多行业的投资机会。

文章关键词: 习近平基金基础设施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江西高官女婿造假8年跨省任8职 对抗调查
  • 体育欧冠-梅西平纪录巴萨2-0 9人曼城1-2
  • 娱乐赵本山娇妻携龙凤胎4年前移居新加坡
  • 财经江苏首富自称在看守所连方便面都吃不上
  • 科技电商网售玩具鞋类等产品不合格率超30%
  • 博客杨澜声明:加入美国国籍等消息不实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女生穿黑丝配高跟上课 学生称不瞌睡(图)
  • 吴国平:中国版马歇尔激发中期行情
  • 齐俊杰:坑死大妈不偿命的黄金
  • 水皮:李克强总理想听什么声音?
  • 张明:QE退出对中国经济直接冲击有限
  • 易宪容:俄罗斯或成全球危机黑天鹅
  • 徐斌:全面降准降息可能性急剧增大
  • 叶檀: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成功之路
  • 朱大鸣:楼市最大风险不是美国收水
  • 冉学东:中国马歇尔计划与四万亿外储
  • 沈建光:资源品市场化改革恰逢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