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C副总裁谈中国创新生态系统:非技术集中型也要创新

2014年11月03日 16:49  《国际融资》  收藏本文     

  ■本刊记者 井华 报道

  由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政府共同举办的2014年中关村论坛9月25日在京举行,本届论坛年会的主题是“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协同 分享 共赢”。世界银行[微博]国际金融公司副总裁冯桂婷女士发表演讲。冯桂婷女士认为,创新不仅只是高端的科学技术创新,而且也是低端和中端的科技创新。因为这同样重要。德国和日本正是走过同样的路,中国可以从他们的路径中学习相关的经验并吸取教训

  中国创新生态系统以及所有的利益相关方正在形成一个共赢的局面。我来中国很多次,亲眼目睹了中国创新精神的发展,比如,阿里巴巴[微博]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微博]上市创造了世界上最高的募资额,由此也反映出中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重要性。那么,如何从战略角度来看中国未来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呢?

  我认为:中国要保持可持续的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支持普惠性的、包容性的发展,创新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支持这种经济发展,不仅是在技术领域需要创新,而且在那些非技术集中型的领域也需要创新,像媒体等等。创新不只是产生一些像iPhone或者电子商务的巨头,创新还可以极大提高我们的生态效率。支持创新不只是参与高精尖的技术,在传统行业通过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可能会给大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就业机会,把重点放在所谓的非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创新,也可以带来商业的就业机会,这一点历史的数据已经证明。

  创新不只是高端的科学技术创新,而且也是低端和中端的科技创新,因为这同样重要。德国和日本正是走过同样的路,中国可以从他们的路径中学习相关的经验并吸取教训。中国已经变成一个中等收入国家,要想进入到高收入国家,意味着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升老百姓的收入,那么,如何实现呢?我认为,这就需要进一步创造劳动力的技能,提高他们的收入,阿里巴巴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实际上,要通过一些传统的行业使用新的技术来创造就业机会,而不是仅在极端的技术层面进行投资。比如像食品、饮料、纺织、汽车、石油、橡胶、塑料等这些传统领域都需要一些技术层面的创新支持。在这方面,中国毋庸置疑取得了令人艳羡的成绩,尽管中国在吸引技术创新资本方面和OECD经合组织国家相比可能相对而言比较弱,特别是在创新精神方面更是如此。在创新精神而言,风险投资、私募,中国数据比OECD要少一些,但是,通过对中国、美国、欧盟和日本2007年到2011年五年间在研发投资的比较,中国的成绩是非常明显的。我为什么强调创新不光仅仅放在高精尖的技术层面,而且应该在那些低端和中端等不需要大量投入的领域也进行创新和相关的支持,在更加广泛的领域内进行创新。德国、印度等国在这方面做得非常不错,德国的制造类行业没有特别大的创新力,但是可以持续推动经济的发展,比如像汽车品牌,宝马[微博]、奔驰和大众,他们在这方面做了非常大的贡献。在2000年到2008年期间,德国的高精尖汽车产品出口量居高不下。在印度,我们可以看到技术创新在班加罗尔非常活跃,我们可以看到做传统的行业的塔塔集团有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这个创新是温和的,不是极端的技术创新。现在塔塔已经成为全球500强公司。德国和印度取得了成功,因为他们是通过创新生态系统的方式实现了这个成就,使得各个企业在不同的产业链上进行创新。另一方面,生态系统是一种物理环境和技术环境背后的一种纽带因素。他们让整个系统之中的要素互相依存,互相依靠,没有大树,这些分支机构没法儿生存,同样没有分支机构,大树是没法儿拓展的。因此,我们必须要在各个生产要素之间进行互动,互相学习彼此的最佳实践,能够进一步加速创新。

  创新生态系统主要包括三大部分,资产、网络、文化。资产也就相当于生产要素的投入,包括人力资源和资本、研发机构,包括一些物理层面的设施,不光把重点放在高精尖的技术层面,更主要的是放在像网络、文化这些要素上面,还有财务创新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我要强调的是,文化很重要,企业探讨一下集体性的创新精神很重要,我们在这个领域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举一个例子,北京大学的学生和哈佛大学的学生打算建立公司,他们有什么样的选择呢?50%的中国学生和75%的美国学生可能都说要进行创业,但是,只有3%的中国学生想建立创新企业,而这个数据在美国是20%左右,这说明中国还缺乏创新精神,因此,需要激励创新。另一方面,他们也没有那种为了建立创新企业勇于承担风险的意识。那么,在中端和低端的技术创新领域怎么样打造创新生态系统呢?文化非常重要,他们必须要进行彼此的协作。在德国,一些技能和相对合理的劳动力价格,包括相关的劳动力的机构,职业培训机构和研发机构等,还有大学,这些都被看成是创新的最好的机构,他们提出最好的标准,就是要创造一个最佳的创新和合作的精神,使得产学研之间进行平稳的合作。不光单纯地发表学术论文,而且把学术成果放在产业里实现。

  德国70%的制造业出口主要集中在低端和中端,而并不是高精尖技术领域。从2000年至今,像汽车产品出口量增加了,这是非常成功的商业案例。德国是一个发达国家,这个案例告诉我们,生态系统是如何共同协作来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发展和繁荣。这种生态系统的方法同时也可以在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取得同样的成功,印度是非常重要的基地,像塔塔集团,他们也有一些不是特别高精尖技术的公司,这些低端的技术公司在解决就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比如说在印度一些中小型企业,对于印度未来的区域发展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在提高生产力和提供就业机会上都提供了非常好的空间。我们和印度有一项技术基金方面的合作,他们提供相应的培训,给中小型企业,特别是低端的技术公司提供相关的平台,为此,他们提供了一整套的咨询服务,这是对于生产力的提升以及经济的持续发展毋庸置疑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且印度也非常强调这一点,我们这个试点项目显示,在纺织品行业,如果把重点放在技术创新和管理层创新方面,可以使生产效率提高23%左右。

  再看一下中国的现状,中国在提高生产效率方面大有空间可为。根据英国一家研究机构所做的研究显示,中国在激励政策和绩效类监测方面做得不是特别好。而另一方面,管理层可能对自己的管理表现却有过高的评价。任何的生态系统,特别是在整个低端和中端的技术创新领域,生态系统创新必须放在管理层方面,因此,管理层如果能够进一步提高自己管理水平的话,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中国创新水平。中国如何做才能提高关键领域的生产效率呢?低中端的技术领域也需要有生态系统,毋庸置疑,这在中国已经是非常重要的领域。但是,按照传统,可能把重点放在加工行业,可我们也需要在更多的传统行业打通不同行业之间的协作,帮助中国避免陷入所谓中等收入国家的陷阱。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2030年报告显示,在中国有一些地缘经济,像渤海区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等,采取了相关重要的一些战略,进一步充分利用在工业领域和其它领域的一些劳动力和劳动力所能提供的相关服务。这一点在未来10年实施。对不同的市场将会提供客制化的技术和服务,中国的创新应将取决于对现有的技术进行打包和整合,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而并不是简简单单地对一些高精尖技术的创新,使用现有的技术来支持业务的发展和扩展将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对于业务模式和中国的业务创新这一块,这对推动经济的发展,拉动就业机会来讲非常关键。

  中国有一个比较健康的生态系统,各方的合作是浑然一体的,比如“火炬计划”,它涵盖了科技的方方面面,“火炬支持计划”支持企业家,是良好生态系统的范例。火炬计划带来了11%的GDP增长,16%的出口。根据WTO[微博]的报告,中国的“火炬计划”的管理以及中关村园区都是最佳实践。我们的一个重点关注就是去评估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

  提到创新生态系统,是包容性创新,在能源、水、健康、教育、金融等等领域都出现了这种包容性创新,要把最好的资源给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在中国仍有很多的人口生存在贫困线之下,这些人应该平等获取资源和资金,能够很大程度上保证他们的生活质量,保证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在世界银行,我们的目标就是消除赤贫,促进国家繁荣。实现这个目标,仅仅靠政府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要增加公共部门和私有部门之间的对话。世界银行和中国的政府共同合作,中国有很多的项目能够提高包容性创新。但是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政策到位,应该制定一个国家性的创新支持政策体系,并且制定包容性创新的相关的政策,与地方各级政府来进行资源和人才的共享。

  中国可以通过产业升级来实现创新,否则,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我们必须有良好的生态系统,良好的生产资本、文化,建立创新驱动的经济需要持续的努力和动力,政策制定者有很多方面还可以继续加强,我们需要意识到网络的重要性以及文化的重要性。同时也要意识到对于低端产业的技术升级的重要性。包容性创新对于中国来说也是一个机会,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摄影 王南海)

文章关键词: 创新生态系统IFC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内蒙冤案受害者母亲:上访9年定有包青天
  • 体育中超收官恒大4连冠 里皮卸任 大连降级
  • 娱乐接地气!网曝谢霆锋王菲甜蜜吃麻辣烫
  • 财经外汇局长:避免福利水平过高诱发福利病
  • 科技MOTO将回归中国:瞄准3千元高端市场
  • 博客不良医院妇科常见的几种骗人手法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中国女生美高考作弊被抓 数万学生被耽误
  • 林采宜:沪港通是资本市场的自贸区
  • 金岩石:依法治国能够化风险为财富
  • 李大霄:致空头 A股大时代来临
  • 徽湖:30万亿地方债靠什么偿还?
  • 易宪容:稳住房消费核心是去赚钱功能
  • 天天说钱:房地产正失去“父爱”?
  • 许一力:QE退出 美国才是最大赢家
  • 邱林:中国高铁在美国难有立足之地
  • 曹彤:中国开启第二轮人口红利
  • 徐斌:最疯狂货币实验目前未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