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负责人薪改舆情报告:隐性收入倍增滋生腐败

2014年08月22日 18:17  人民网  收藏本文     

    原标题: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央企主要负责人薪酬改革舆情报告》

  一、舆情综述

  8月18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了《中央管理企业主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提出要真刀实枪推进央企高管薪酬改革,对央企不合理的偏高、过高收入进行调整。将长久以来一直为民众所抱怨的央企高管高薪的问题再一次的提出并有了解决方案,就是(1)规范待遇;(2)取消国企负责人职务消费。

  习近平指出: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是改作风的深化,也是反“四风”的深化,国有企业要做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表率。实现薪酬水平适当、结构合理、管理规范、监督有效,对不合理的偏高、过高收入进行调整。

  中央媒体、市场化财经媒体、海外媒体都从各个角度来剖析解读,新华视点文章《职务消费是个“筐”——聚焦国企高管“不落腰包的腐败”》、人民日报评论文章《国企高管究竟该拿多少钱》、《京华时报[微博]》文章《负责人薪酬调整为国企改革开道》、《证券日报》文章《多家能源国企董事长年薪超百万 是普通矿工30倍》、《新京报》文章《国企高管高薪要看如何拿》等都是近期被热评的报道。

  《华尔街日报》文章《习近平要求控制国企高管薪酬》:中国表示将控制大型国有企业的高管薪酬和福利,这是政府厉行节俭、反对浪费的举措之一。中国政府正在对官员奢侈浪费行为进行整顿,这也是习近平领导下的反腐行动之一。

  独立评论人@老徐时评用“顺应民心”来形容此次改革。

  @人民网 也认为此改革是大快人心之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明确要求,调整国企不合理高收入。长期以来,央企凭借官方背景、攫取巨额利润,中石化[微博]一盏灯超千万,宋林一顿饭数十万,这种奢靡之风已是人人喊打,不根除怎能彰显公平?调整国企畸高收入,支持习大大的转起!

数据图表。数据图表。

  二、 近年央企高管薪酬引发的舆情热点

  近年来,央企高管层薪酬已经成为央企乃至政府难以面对舆论强烈质疑的主要“痛点”之一。本轮央企薪酬改革之所以引发了社会各阶层的关注,是因为首先它有强大的民意基础,其次作为为新一轮深化改革切入口又有很强指标作用。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梳理了2013年1月以后关于央企高管高薪被病诟、被报道、被吐槽所引发负面舆情的关键词(热度从高到低)有:亏损、垄断性经营、腐败、不透明、改革阻力。

  1.亏损或效益不好的央企高管却依然高薪

  翻阅近几年上市央企年报和机构调查不难发现,即便出现大幅亏损,有些高管年薪依然“高高在上”。根据国资委[微博]有关调查,即便仍然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重重,2011年央企负责人薪酬平均水平仍达到了72万元。

  2012年中集集团净利润同比下降47.46%,但时任董事麦伯良薪酬高达998万元,6位副总裁中三位报酬超过350万元。

  中海集运2013年年报显示,全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巨亏,但其董事长仍然拿到了79万元年薪。

  来自《证券日报》的文章显示:2013“能源央企高管薪酬排行榜”排在第一位的是中国神华执行董事、总裁凌文,年薪为159.56万元;第二位为中煤能源的董事长、执行董事王安,年薪150.6万元;第三位是冀中能源副董事长、总经理祁泽民,年薪为111.81万元。从薪酬榜单可以看到,前三名都是煤炭行业的高管。虽然2013年煤炭行业整体大环境非常恶劣,全国煤炭消费量仅达36.1亿吨左右,增幅由前十年年均增长9%左右下降到2.6%左右。与此同时,2013年煤炭行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下降,主要煤炭上市公司包括中国神华、中煤能源和兰花科创等数家煤炭企业净利润均出现大幅下滑。其中,中煤能源下降幅度最大,达到了57亿元。然而,煤炭行业高管薪资水平仍高于其它能源行业的总体水平。

  企业巨亏高管年薪不降反升的例子比比皆是,2013年度央企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中,ST大荒总经理薪酬涨幅竟高达2627.50%,但公司净利润则从2012年亏损约32亿元,上升到2013年亏损51亿元。退市长油2013年亏损近60亿元,但总经理李万锦依然享有52万元的年薪。﹡ST天威净利润由2012年亏损17亿元,上升到2013年亏损58亿元,而总经理利玉海的年薪却增加了近10万元。巨额国有资产亏损与不食人间烟火的高管薪酬屡屡同时出现,刺痛人们眼球。

  2.同是央企,高管收入存在较大不平衡

  一般说来,企业高管的薪酬与其业绩挂钩,给企业挣大钱了,就应拿高薪。但是,对于设置了行政准入门槛、掌握核心资源的央企高管而言,许多效益被公众认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经营红利,因此央企领导拿超高薪水一直备受争议,成为拉大收入差距,激化社会矛盾的隐患。

  来自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主管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2011年的一份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行业工资差距高达3000%(世界平均水平为70%),石油、电力、烟草、金融和相关利益体的灰色收益在扩大这个收入差距。

  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在2013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牵头进行的针对央企和国企高管收入的调研中得到证实:央企和国企高管收入存在较大的不平衡状况,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最惊人的数据来自金融行业。一家上市的金融公司,国有控股,其高管属于国企派驻,体制内人士,其收入接近千万元。

  3.不透明导致隐性收入倍增且滋生腐败

  如果说公示年报中的薪水收入是央企高管唯一的收入也许民怨还不会这么重,但“不落腰包的腐败”、“陈同海漏洞”却是真实的让人惊叹。

  国企高管的职务消费,本是因履行工作职责时发生的由企业承担的消费性支出,合理也合规。但现实中,一些国企高管打着职务消费旗号,在衣食住行玩等方面享受特权,奢侈消费,频频上演“不落腰包的腐败”。

  从纪检监督部门和媒体公布的情况来看,所谓“职务消费”的种类五花八门:为领导班子成员配备公务接待消费卡,在机场设立贵宾厅,超标配备公车,奢华接待宴请……特别是公务用车和业务招待,占到职务消费的大头。以A股252家国有背景的上市公司为例,仅2012年年报公开的招待费就达65.25亿元。

  最著名的例子应该是国家电力公司原总经理高严在公司某次内部会议期间住的是6万元/天的特大套房,中石化原总经理陈同海的职务消费一度高达每天4万元,以至于陈同海案发后,国企高管的职务消费腐败被称为“陈同海漏洞”。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刘澄调研发现,目前一些国有银行支行行长每年的职务消费仍高达几百万、上千万元,防堵“陈同海漏洞”依然任重道远。

  4.成为改革阻力

  央企负责人薪酬改革何以被摆到新一轮深化改革的突出位置?原因在于,薪酬结构不合理、支出不够规范不仅是国企弊端的显性部分,而且在利益导向下,有可能化为推动国企改革的某种阻力。

  比如2013年的《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的执行就差强人意,根据《中国经营报》的报道:人社部和全国总工会已经展开实际行动,推进方式是“先易后难、逐步推进”,比如在收入差距拉大的现实下,改革将优先着手基层员工,而对于饱受诟病的央企高管收入则暂时搁置还可以继续享受不合理的高工资。

  在经济金融专家@余丰慧看来:多少年来,不仅多次改革无果,而且竟然越改革薪酬越高,越亏损薪酬却不降反升。不仅国企高管正常的薪酬极高,而且“职务消费”惊人到无所约束的地步。

  三、围绕央企高管薪酬的观点解读

  围绕着中央深化改革小组会议专门审议了《中央管理企业主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关于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的意见》,媒体、经济学者、网友都有不少的言论:学者、媒体对央企高管高薪改革参与并提出相关意见建议的比重达到42.5%,针对高管高薪现状产生的观点和情绪表达占比约为27.1%,单纯对《方案》评价并认为显示出改革的决心的占比18.1%,担心会产生背道而驰的效果的有8%,其他占比约为4.3%。具体观点分布如下:

提出意见建议部分(42.5%)明确国有企业的性质、属性 提出意见建议部分(42.5%)明确国有企业的性质、属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金碚:公务员和国企负责人的工资,是国家可以直接调控的领域,薪酬制度直观显示公权力对于什么是“公平工资”的理解。可以说,这是国家向社会展示的收入分配公平性的导向性样板,是国家意志的直接表现之一。如果在这方面无法充分展示出分配公平,怎么能期望实现全社会的收入分配公平?

  因此,国企老总工资水平不应以私营企业尤其是国外私营企业为参照,而应以较高层级国家公务员薪酬水平为参照,必须体现其所有者国家的意志,这是国企对促进社会公平所承担的责任和贡献。当然,有些高度竞争性的国企老总薪酬可以实行高度市场化的薪酬机制,但典型的国企尤其是央企老总,即使同国家行政级别脱钩,也需要实行国家认定的国家雇员级别制度。

  这样,我们就可以大体回答国企老总究竟该拿多少钱的问题了。如果是国家雇员,那么,原则上以较高级别的国家公务员薪酬为基本参照,加上体现经营业绩和风险报酬的激励性报酬,优秀的、创造了突出业绩的国企老总还可以拿到比国家公务员更高的报酬。如果是企业雇员,那么,其薪酬同企业效益直接挂钩,可以拿到与非国有企业同类高管收入水平相当的报酬。

  财经评论人王莹:过于强调国企负责人薪酬水平与市场看齐,比照设计股权、期权激励模式,在强调国有企业的竞争性和逐利性的同时,却忽略了国有企业的公共属性。由于出资人监管不能及时到位,加之对国企负责人的绩效考核尚有欠缺,既不够持续缜密,也无法剔除其高水平薪酬中的垄断利益,这也造成了国企负责人薪酬市场化程度虽已大幅提高,但不仅没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反而加大了国企高管与普通员工之间、国企之间、国企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之间的薪酬差距,甚至出现了高管自定薪酬的事。

  独立评论人陈虎:如果央企负责人仍同时享受副部级、正部级干部待遇,那你的薪酬就要按现在政府序列省部级干部待遇来,如果纯粹的是企业管理人员身份了,那你的薪酬可以比政府序列的省部级干部高,而市场竞争类别的央企负责人,只要你做出了对应的贡献,还可以比李华林更高。

  对企业和高管进行分类管理

  中国企业报研究院执行院长李锦:要想设定国企高管的薪酬标准,首先就必须坚持对企业和高管进行分类管理,一是将国企分为竞争性公司和公用性公司,前者可以参照市场标准并且略低市场,后者就应该参照公务员体系的薪酬标准;二是高管分为组织任命和市场竞聘两种,前者略高于公务员标准——法国是同级别官员收入的两三倍,后者参考市场标准并且略低于市场价。习近平同志曾经说过,千万不要既想当官又想发财,这就应该是设定国企高管薪酬的一个基本原则。国企高管薪酬监管方式方法应与高管选拔任用制度相匹配,国企高管行政任命的就只应是“行政价”;竞争上岗具备明显市场能力者,其薪酬可以是“半市场价”;没有官员、半官员身份,面向全国、海外通过竞争招聘的职业经理人则可以是“市场价”。

  引入职业经理人机制

  《21世纪经济报道》文章《央企高薪 一种无奈的均衡》:国企高管应拿多少薪资才算合宜?由于央企多被固化为一种政府经济行为的延伸,而非真正市场主体,尤其是企业亏损而高管薪酬不降反升,这使其高管薪资始终处于市场缺信博弈之中,而备受争议。但是,目前央企高管薪酬榜传导的信息,可能恰是一种混合策略纳什均衡,鉴于任何一方的参与人呼吁单方面改变策略,如推动央企高管薪资体系现代公司制度化,将打破这一纳什均衡而导致所有人都得不到好处。因此,可选择的方案是,推动国企高管与私企职业经理人市场并轨化,即国有资本运营化:一些国企可通过探索国有股优先股化,逐渐改造成国资投资运营公司,然后让只占少数股东的私人资本主导具体实体的实际经营,国资投资运营公司根据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绩效,在股权配置上进行相应的制衡。

  网友@詹飞V:限制高管收入,还不如取消他们行政级别,重新聘用当职业经理人。一年100万,没能力的还是回去当秘书好了。

  改革现有的央企管理体制,让监管政策和规定能够得到有效执行的问题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将央企薪酬信息全部公开在国际上没有先例,目前也缺少切实可行的方案。由于特殊的身份和性质,央企大都接受体制内的监管,监管部门目前则缺少能力和动力来对央企薪酬进行有效管理。在现有体制下,唯有进一步加强对央企用人成本信息的公开,用民间的力量来监管央企薪酬,才能使其更加公平。

  政策调控并非一点效果都没有。从2009年以来,国资委[微博]等部门不断出台新政规范管理央企薪酬。如果这些政策能够全部落实,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下一步改革的关键还不是出台哪些新的政策和规定,而是如何改革现有的央企管理体制,让监管政策和规定能够得到有效执行的问题。

  取消垄断红利与身份红利,市场办法考核

  财经评论家叶檀[微博]:要在国企内部建立正确的薪酬激励机制,最重要的是取消垄断红利与身份红利。在考核薪酬时,以全球相同产业、相近经济体的薪酬作为参照系,才能得出大致的结果。如果高管与员工身份为公务员,则应坚决列入公务员序列。同时获得身份保障与企业优厚薪酬是对企业薪酬体制最大的败坏。

  另一方面,企业必须上缴高额垄断税,在税后细化推行企业经济增加值(EVA)绩效考核的办法。所谓EVA绩效考核办法,即考核企业的税后净利润,扣除了股权及债务成本,是对企业真正创造价值的考核,经过多年准备和试点,2010年将在央企中全面推行。有关专家曾经对央企2003年的EVA进行了测算,与以利润衡量的结果差异很大。单纯从利润看,183家中有156家是盈利的,共创造1402亿元的净利;但从EVA看,仅49家在创造价值,这仅是以5%为加权资本成本计算,税收还没有计入在内。可见,如果真的用市场办法考核企业高管根本发不出高薪。

  国资委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建国:最根本的出路是探索市场化与政府监管的关系。总的方向是让市场起决定作用,但涉及到市场化和监管该怎么结合起来、薪酬管理如何授权董事会等具体问题,还需要去进一步研究。

  网友@山水闲居客:若都交由市场处理,自会相对公平。

  打破不透明,公开收入是第一要素

  《新京报》文章《央企高管收入改革不宜搁置》:改革央企高管收入的前提是公开他们的收入,但除了上市公司部分高管外,其他央企高管收入均不透明。有关部门多年前曾承诺“适时公布”,但至今没有下文。毫无疑问,只有彻底公开央企高管收入,才能讨论收入是否合理,才能针对性改革,才能让央企高管收入与绩效、社会责任等挂起钩来。

  对现状的理解(27.1%)

  复杂状况需区别对待

  社科院博士后@冯立果观察:国有企业这个概念十分复杂,似乎用一个标准来衡量也是不对的。

  现状描述

  网友@徐志摩_上海 :虽然说国企的资本和收益是全民的,但是没有实际分配,所有权就成了空洞的口惠。

  网友@程启禹:全民所有制企业你拿的国家的资源全民的资源资金赚的钱理应全国人民共享红利,不是国企老板与国企职工得利,那叫共同分赃,行为就是小偷。

  网友@新校校:国企的问题一是领导干部谁来监管,二是任人唯亲严重,三是责任,搞得好不好照样拿年薪、开好车!

  角色混乱

  网友@江城竖子:国有企业的问题根源在于使命冲突与角色冲突,前者使国有企业难以定位到底是以市场盈利为目标还是以社会服务为目标;后者导致国企领导人身上一方面有经理人的角色,一方面又具有行政官员角色。这两点造成了国有企业长期的低效率,而这比垄断更加为人诟病。

  不合理是重点

  经济学者@光远看经济:国企收入的最大问题是该高的不高,该低的不低。有些企业,完全是靠市场起来的,企业的高管对企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却没有享受与其贡献一致的待遇;而有些企业,完全靠垄断,有些企业高管,完全是任命的,却拿着远高于其能力和贡献的高薪。不合理是重点,高低其实不重要。

  对《方案》的评价:改革有决心,为国企改革开道(18.1%)

  经济金融专家@余丰慧:央企高管薪酬改革不提国际接轨有深意!从习总书记讲话看,中央下决心在改革上啃下央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这块最硬的骨头,再次彰显本届中央政府推进改革的决心。

  在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是反腐、反四风的深化。近两年,中央提出八项规定,压控限制三公消费,包括此次提出根除国有企业负责人额外“职务消费”等,将是今后长期趋势。

  《京华时报》特约评论员徐立凡:调整过高收入,取消职务消费,既是对不合理的国企收入分配秩序的规范纠偏,也是为需要持续深入的国企改革鸣锣开道。

  “中国网”文章《央企在改革薪酬制度上应该带个好头》:薪酬问题不单是国企再改革的关键节点,还是牵动全社会收入分配改革的重要因素。这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把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央企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这项重要改革,列入全面深化改革元年的改革项目,表明中央对进一步推动国企整体改革进程是有着很大决心,也非常明晰地释放将监督央企带头执行收入分配改革这个强烈信号。也非常明确地划出了新的国企薪酬制度改革总体思路和路径方向。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要适应新常态,国企改革也应契合这个阶段性特征,从深化改革中创造和赢取制度红利,并成为推动中国国有企业成长的新动力。

  产生的影响:会不会有背道而驰的状况出现?(8%)

  网友@鱼儿姐姐378:实际上国企已开始降薪,但降的只是一线员工的薪酬,现在国企的工资结构就是越辛苦越累的一线工资待遇越低,越轻松安逸的高管躺着也是高薪。所谓改革、降薪其实就是拿一线开刀,进一步扩大收入差距。

  其他(4.3%)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承载着要对国企不合理收入进行调整的《方案》拉开了央企高管薪酬改革的大幕,审议通过以来获得各界普遍期望——借助这次改革将部分央企高管离谱的高薪能够被改得更合理。

  央企高管薪酬改革是新一轮深化改革的开始,具有很强的标杆作用。相比以往的收入分配改革,此次改革由于是在之前“八项规定”和反腐败的基础上提出的,使得民众的参与度、期待与信心都非常高,从上述的相关言论中就可以看出,而且专家、媒体也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

  同时作为收入分配改革的重要部分,央企高管薪酬改革应该放到全国收入分配改革的大局中去统筹考虑,只有全国一盘棋,统一、协调、全面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确定收入差距合理范围,按照这个标准着力缩小差距,这项改革才能取得实质性成效,才能不走弯路。

文章关键词: 央企高管收入国企改革

相关专题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太原3任公安局长均被免 公安部官员接任
  • 体育西甲-梅西两球巴萨3-0 英超-曼联1-1
  • 娱乐61岁钟镇涛今日大婚 狂欢两日豪掷530万
  • 财经山西政商灰色朋友圈:培养富可敌国煤老板
  • 科技IDG熊晓鸽梦想:记者、投资与好玩项目
  • 博客罗亚蒙:北京地铁有必要调价吗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河南一中学规定男女拉手两次勒令退学
  • 高善文:《大熊市可能结束》并非我意
  • 水皮:从“渡边太太”到“中国大妈”
  • 赵秀池:金融业莫对地产落井下石
  • 凯恩斯:创业板可能出现万亿市值股票
  • 沙黾农:民心思涨 新政需要牛市
  • 叶檀:农民不愿成市民原因何在?
  • 徐斌:八月信贷数据或致全面降准降息
  • 冉学东:放松限购限贷只是拉长了周期
  • 许一力:躲在冰桶挑战背后的商业秘密
  • 马跃成:楼市相关企业面临生死一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