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经济不能靠速效药 药劲过后病情更重

2014年05月03日 04:19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收藏本文     
胥晓璇作(新华社发) 胥晓璇作(新华社发)

  采取短期刺激政策 不利经济行稳致远

  调结构促转型不能靠“速效药”(热点聚焦)

  本报记者 罗 兰

  中国政府多次表态不再依靠短期刺激政策,而是坚定不移地通过改革创新,激发经济的内生动力来实现经济增长。李克强总理近日在《求是》杂志上发表文章称,“如果不是用改革的办法,即简政放权、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着力调整结构‘三管齐下’,而是采取短期刺激政策,不仅去年的结果可能会大不一样,而且今后几年的日子也许会更难过。”

  【多次表态不“刺激”】

  经过长期高速增长后,中国经济这驾疾驰的马车开始放慢脚步,同时,多年运转累积的伤病问题也日益突出。到2013年上半年时,出口大幅波动,经济持续下行。当时,世界对中国经济悲观情绪上升,国内要求政府刺激经济的欲求强烈。

  对此,中央政府没有按老办法大规模刺激经济,而是坚持从内部进行改革创新,激发市场的活力和内生动力。李克强说,我们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采取短期刺激措施,不扩大赤字,不超发货币,而是增加有效供给,释放潜在需求,沉着应对市场短期波动,保障经济运行不滑出合理区间,让市场吃了“定心丸”,成为经济稳中向好的关键一招。

  2014年一季度,一些经济指标出现疲软,中国政府保持定力,依然坚持不采取刺激政策。李克强称,尽管中国经济稳中向好基础还不牢固,但稳增长有基础,政府有能力有信心保持经济增长在合理区间,不会为经济一时波动而采取短期的强刺激政策。

  近日国务院发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也指出,单纯以需求管理为主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上的运作空间日趋缩小,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政策组合,坚持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并重,以提高供给侧效率为重点,着力构建新的内在稳定增长机制。

  【“强心针”后病更重】

  面对经济下行,采用刺激政策仿佛使用“强心针”,针扎下去虽然能提速,但内部各种病症不仅依然存在,而且因错失治愈良机,药劲过后病情更为严重。所以,全社会应积极面对增速放缓的现实,坚持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缓慢前行中强身健体。

  分析过去刺激政策的弊端,专家指出,当年宏观经济刺激政策在保增长等方面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但为了保增长,结构性改革被推迟了,还积累了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地方债务风险高企等问题,同时,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也给后来埋下了风险。

  困难、问题多时正是改革的窗口期。李克强在文章中表示,改革的机遇前所未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风险挑战也前所未有。面对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除了改革别无选择。因为现在遇到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拦路虎”,躲不开、绕不过、拖不得,不改没有出路,慢了会贻误时机,付出的代价将更大。我们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专家指出,需求管理注重的是短期经济扩张,供给管理则是注重长期结构性调整。如今宏观调控在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方面并举,意味着我国经济更注重长期内在增长动力的提升。

  【“可喜变化”正发生】

  事实证明,不采用短期刺激政策,致力于改革的方针是正确有效的。李克强说,“我们着力依靠改革实施结构调整。从优化供给和改善需求两侧精准发力,主要运用市场化办法并辅之以差别化政策,有扶有控、有保有压、有进有退,既大力支持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积极化解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又加大棚户区改造、中西部铁路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等薄弱环节投资。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特别是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等发生了可喜变化。”

  未来经济发展还有很多潜力有待挖掘。李克强表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区域发展回旋余地很大,今后一个时期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是有潜力、有基础的。

  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李克强特别提出,现在,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高度融合,是120多个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同时,我们仍处于国际分工和产业链的中低端。当前的外部环境,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我们要努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上的主动、国际竞争上的主动。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上海2名90后消防员牵手跌落殉职
  • 体育世乒赛张继科救赛点男乒晋级 女队战朝鲜
  • 娱乐曝料人称嫣然基金总裁离职 有违规铁证
  • 财经土地财政风险显现 保护地价成救市思路
  • 科技三星第一季智能机出货量超四大对手之和
  • 博客柴静:我加入央视的前因后果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大学防逃课新招:课前拍照课后“数脸”
  • 天天说钱:李克强文章的7个看点
  • 江濡山:长江经济带战略听起来很美
  • 冉学东:反腐败是房价的“扰动因子”
  • 栾中校:退休年龄问题教授不要叫
  • 张化桥:股市的铁底在哪里
  • 钮文新:中国金融稳定最大的敌人是谁
  • 罗天昊:青山绿水到底值多少钱?
  • 唐钧:养老保险基金“亏空”真相解读
  • 刘杉:南宁救楼市打响逃跑第一枪
  • 黄凡:股市为何视IPO为洪水猛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