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农村本科生就业最难 拼爹有助进体制内

2013年12月26日 09:00  人民网 

  人民网[微博]北京12月26日电 (记者 常红)中国社会科学院今日发布《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指出,我国农村家庭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最困难,失业率高达30.5%。家庭的城乡背景对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有明显影响,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的就业率(87.2%)明显高于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81.2%)。

  农村家庭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最困难 失业率高达30.5%

  蓝皮书“高校在校生与毕业生就业、生活及价值观追踪调查”指出,家庭的城乡背景对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有明显影响,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的就业率(87.2%)明显高于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81.2%)。其中,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城乡差异最大,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的就业率(87.7%)与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就业率(69.5%)相差18.2个百分点,而重点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城乡差异则分别为5.2个和6.5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来自农村家庭的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最为困难,其失业率高达30.5%,远远高于其他群体。

  调查结果还显示,毕业生的家庭出身背景对其就业的影响也很明显,城市家庭毕业生更易于进入较好的工作单位。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进入公有部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比例(47.8%)远高于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31.1%),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进入外资企业的比例(10.4%)也比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2.5%)高。与此相类,城市家庭出身毕业生的平均初职月薪(3443元)也明显高于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2835元)。这种差异在普通本科毕业生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城市家庭出身的普通本科毕业生月薪(3505元)比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2851元)高654元。在重点本科和高职毕业生中,这种差异则不太大。城市家庭出身的重点本科毕业生月薪(3910元)只比农村毕业生(3849元)高61元;而城市家庭出身的高职毕业生的月薪(2218元)比农村家庭毕业生(2241元)则低23元。

  家庭背景对体制内就业影响明显学业能力对月薪影响明显

  蓝皮书指出,激烈的就业竞争衍生出一个副产品——“拼爹”现象在大学生就业中显而易见。但是有资本能够“拼爹”的毕业生是少数人,绝大多数毕业生仍需要依靠个人能力争取就业机会。调查其结果显示,家庭背景与学业成绩和能力对于能否找到工作没有明显的影响,但对于能否进入体制内就业和能否获得较高月薪则有影响。在分析“能否找到工作”的影响因素分析模型中,仅有外语水平对找到工作有影响,但其影响是负面的,这可能是由于外语水平较高的毕业生,通常想找更好的工作而不太愿意接受不满意的工作,因此他们需要更长的时间找工作,在毕业后两个月期间,他们中的一些人还在继续找工作。对于“能否进入体制内就业”,父亲职业具有显著影响:出生于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家庭的毕业生进入体制内就业的可能性大于个体户、工人和农民子弟。

  与此同时,外语较好的毕业生更可能进入体制内就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同属于体制内,但是“能否进入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就业”与“能否进入国有企业就业”的影响因素有些不同。家庭背景对于进入这两类单位都有影响,但父亲的职业背景对能否进入国有企业影响更强烈;而父亲文化水平对能否进入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有影响,但对能否进入国有企业没有显著影响。同时,进入不同类型体制内单位,对于个人学业能力的要求也不一样,外语水平较高的毕业生更可能进入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有兼职和实习经历的毕业生更可能进国有企业。初职月薪水平影响因素分析模型显示完全不同的结果,家庭背景因素的影响弱化,父亲职业地位较高(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毕业生月薪水平低于出生于个体户和工人家庭的毕业生。这可能是由两个因素导致的。一方面,在找工作的时候,出生于个体户和工人家庭的毕业生比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子弟更看重收入水平,因而更倾向于接受月薪较高的工作;另一方面,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家庭出生的毕业生进入体制内就业的可能性大于个体户和工人家庭出生的毕业生,而体制内新进员工的月薪收入水平一般都不太高,而更可能就业于体制外的个体户和工人子弟的初职月薪就有可能高于体制内就业者。学业能力对初职月薪水平的影响十分明显,外语水平、兼职和实习经历以及担任学生干部的经历都有助于提高初职月薪。

  综上所述,对于“拼爹”与“拼学”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我们可以获得的初步结论是:想要进入体制内就业,“拼爹”是有帮助的;想要获得较高收入的工作,最主要的还是要依靠个人能力。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父母月收入和个人学业成绩(GPA和专业课成绩)对于找工作和找收入高的工作都没有显著影响。已有的一些研究成果显示,在当今中国社会,家庭的经济资本对于下一代的教育获得和职业地位获得的积极影响远没有家庭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那么大,这导致一些“富二代”在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竞争中成为失败者而只能“啃老”。学业成绩不能有效提升个人就业竞争力的现象也值得关注,它表明大学教育所传授的知识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有所脱节。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浙江大学副校长被批捕 或因侵吞国有资产
  • 体育CBA-广东夺半程冠军 北京击溃上海
  • 娱乐曝黄晓明密会22岁校花 撇baby两月情变
  • 财经康泰问题乙肝疫苗疑似生产环节被污染
  • 科技中关村电子卖场公布举报电话
  • 博客2013年十大语文差错 十大网络流行语(图)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复旦四大学霸:21岁女生被誉门萨女神
  • 黄祖斌:中国实现和平崛起的三大战略
  • 曹凤岐:2013年是欧债危机的转折点
  • 叶檀:金融船底漏水
  • 雷永军:中国奶粉的五大命门
  • 姚树洁:七常委亮底透视了什么信号
  • 陈季冰:下一家倒闭的纸媒将是谁
  • 周彦武:城镇化是中国人的白日梦
  • 龚蕾:中国富豪为何涌入法国买酒庄
  • 陶冬:耶伦的圣诞礼物
  • 叶檀:中铝能不能由职业经理人接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