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2月20日消息(记者季苏平)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乡愁”是忧伤的,也是温暖的;是怀旧的,也是美丽的。这个词汇通常徜徉在文学作品里。但就在前两天,它却令人惊喜地出现在了政府的施政蓝图中。
刚刚闭幕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然而怎样才能让这一座座城市成为所有人念兹在兹的“乡愁”,确实考验着各地执政者的智慧、胸怀和良心。
褚凤珍,是江苏同里古镇上的一名导游。2008年第一次来到同里,她就爱上了这个小镇,从此便留在了这里:
褚凤珍:五年前第一次过来,进到我们这个古镇味道就出来了,首先是踩在脚下的石板路,跟我们平时在城市里接触到的是完全不一样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古镇的味道。慢慢地往里走之后就发现一些比较典型的这种古代的石拱桥,会有一些古老的痕迹在里面。冬天的时候阳光特别好的时候,两个上了年纪的人,在河边的石凳上下下棋,打打牌,感觉就是时光一下子就停住在了那个年代,感觉一代代延续下去。
青石板、石拱桥、淙淙流水,温暖午后,同里以它独特的文化,山水相依的秉性成为中国第一批美丽宜居示范小镇。然而,同里的脱颖而出,恰恰反衬出在中国城镇化过程中,更多的城镇盲目建设、缺少特色与个性、“千城一面”的弊病。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坦言:
陈锡文:城市的扩展非常快,我们现在有将近670个城市,还有将近2万个城镇,和改革开放之前比,增加的倍数是非常明显的,但是城市的布局,以及城市和城市之间,城市与城镇之间,他们的体系和功能都不够明确,造成很多城市的功能不能互补,城市的面貌千城一面。
对速度和数量的痴迷,让过去三十年的城镇化发展忽略了居民的感受。当各地热衷建设、高歌猛进的时候,中国的城市却患上了同样的城市病,雾霾、交通拥堵、摊大饼式的发展越来越威胁到人们的生活质量。住建部村镇建设司司长赵晖直言是时候改变这一切了:
赵晖:那么突出这个的目的呢,就是要纠正我们过去城镇化、城乡建设和我们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问题,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我们的建设方式过于重生产轻生活,过于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生活质量。
于是“乡愁”二字出现在了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6大任务中。想要让更多人记得“乡愁”,就要在建设城镇的过程中体现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让城市与自然和谐发展;就要在融入现代元素的同时,更注重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认为,想改变一个城市,首先要从改变地方官员的观念入手:
李铁:首先要改变城市政府的管理观念,就是对城市的发展要尊重历史,要顺势而为,要有一个稳步发展的过程。并不希望,在一夜之间,一年之间,一阵之间,它发生根本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带有地方政府主观的色彩和利益诱导,就会使城市原有的发展格局状态被破坏。
与那些沉迷于“大拆大建大手笔,高楼大厦平地起”的城市不同,河南信阳平桥郝堂村改造没有推翻重来,而是走了另外一条“修旧如故”的新路。走进现在的郝堂村,散落在荷塘后的民居,清水砖墙,木头篱笆,百年老杏树,四处散发着纯朴的乡土气息。村民基础设施改善了,但家乡还是那个家乡:
"我们这个房子,原来在那个位置,还在那个地方给你改造一下,房子改漂亮点。我们这个村的改造都是在原址原貌上,在基础上,不大拆。"
城镇化的各种美好设想要落地,必须要改变过去盲目求大,重数量不重质量的发展方式,李铁感慨过去我们的城市化过程中并非没有规划,但规划的并不科学:
李铁:我们要在整个规划体制上进行调整,就是要明确一个思路,告诉你哪些东西不能做,不能再去搞粗放的城镇发展模式,不能再继续浪费我们珍贵的土地资源,不能再出现大的政绩工程,短期的景观工程,不能搞所谓的形象工程,不能再盲目填湖,不能再去为了一个所谓的仿古景观,制造人为的阿房宫。要遵循中国的文化传统,在这个基础之上,来寻求我们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当农村变为城镇,城镇变为城市,城市变为都市,曾经的历史不能忘却,而“乡愁”正是铭记这种历史的精神坐标,保护好这份珍贵的记忆,靠的是科学的规划,科学的管理和科学的理念。在几天前的全国改革和发展工作会议上,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介绍,正在抓紧修改《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徐绍史:一个是要推动规划的实施,现在城镇化工作会对规划提出了一些意见,我们抓紧修改,第二要出台配套措施,户籍、土地、资金、住房、基本公共服务,地方发改委要加强配合。第三要编制配套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