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改革路线图浮现 福利等各利益仍是改革重大阻力

2013年12月19日 00:59  国际金融报 微博
                  

  本报记者 黄烨

 东方IC 图

东方IC 图

  中国户籍改革的路线图正逐步浮现。

  “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以合法稳定住所和合法稳定职业为户口迁移基本条件、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城乡统一、以人为本、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新型户籍制度。”12月17日,中国公安部副部长黄明表示。

  黄明给“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定调是: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的一项重点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实现亿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梦”的一项重大举措。他强调,“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这次户籍制度改革与有关领域改革统筹配套、协同推进,涉及的面之广、人员之多、力度之大,都将是前所未有的。”

  事实上,在刚结束不久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官方明确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

  改革目标

  2020年城乡统一户籍制度

  中国户籍管理制度最早要追溯到1958年,产生了“常住”、“暂住”、“迁出”等一系列概念。改革开放以来,两亿多人开始在注册地之外的城市学习或工作,这些“外地人”在就业、福利、购车和购房中被“区别对待”。

  近年来户籍制度改革声音愈发响亮。就《国际金融报》记者的体验看,几乎每年包括全国两会、部委会议在内的全国诸多重要会议,都曾强调“改革户籍制度”的重要性,也出台过很多与户籍制度改革有关的文件。

  比如,去年2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在户籍迁徙实行的分类政策中,地级市落户首次得到放开”。2001年,《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也提出了“县级市户口迁徙标准”。

  随着新一届政府将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发展的重点后,市场再次对户籍改革充满期待。经济学家华生近日在公开论坛上所言,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改革是改户籍,“新型城镇化提的基本出发点就是改变这个城市化只要土地不要人,就是要改变这个农民工进城之后的身份仍然没有变,要真正的可融入的城市化”。

  刚结束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强调,要紧紧围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对此,有媒体分析,这一要求的背后是“中国的户籍城镇化率远远低于城镇化率”。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2.57%,但户籍城镇化率仅为35%左右。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重点是要通过调整完善户口迁移政策,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主要任务是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黄明12月17日公布了中国户籍未来改革的重点。

  黄明介绍,公安部已会同国家发改委等12个部门组成工作班子,形成了《关于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稿,并由6个部门带队组成工作组,分赴东中西部部分省区市听取意见,“目前,正在根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和各地意见对《意见》稿作进一步修改完善”。

  具体到户籍制度本身,公安部给出的时间表示: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以合法稳定住所和合法稳定职业为户口迁移基本条件、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城乡统一、以人为本、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新型户籍制度。

  改革难点

  核心问题是公共福利与户籍挂钩

  “中国推出户籍制度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可保证农民真正融入城市。”对此,新加坡《联合早报》分析。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徐长乐曾数次就户籍问题对《国际金融报》记者举例称,户籍改革,要让农民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之一。比如,每年春节前后,都会出现农民工的“返乡潮”、“外出务工潮”等,这加重了社会乃至个人的生活、精神和国家层面的运输成本。

  但中国的户籍制度定了福利、医疗、保险等各种利益,这成为户籍改革的重大阻力。

  “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解决,集中体现在三方面。”黄明坦言,“核心问题在于许多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政策与户籍挂钩”。

  在黄明看来,第二个难点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城市之间的差别较大,需要合理引导”。其中,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和东部城市资源优势明显,吸引大量流动人口聚集。这些城市普遍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矛盾加剧,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问题比较严重,承载压力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空间广阔、潜力很大,但产业支撑和公共服务功能还需要一个发育的过程,吸引人口集聚的能力不足。

  第三个难点是各类群体的诉求不同,需要统筹兼顾。“各类群体高度期待且诉求多元,需要充分尊重并统筹兼顾好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分类分步有序推进。”黄明说。对此,黄明称,“改革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

  事实上,户籍改革不会阻碍经济发展,反而能促进地方经济的活力。“中国目前的区域发展并不平衡。这不仅是因为经济发展的不均所引起的,也与民生政策有一定关联。”徐长乐此前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户籍制度最新的改革就能解决该问题。因为,其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口和资源过度集中于大城市的问题,促进中小型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时,此举还将推动不少城市产业的优化布局、承接转移等。”改革方向严控大城市放开二三四线城市就改革方向看,未来二线、三线和四线城市的落户或都不成问题。但对于一线城市,近日有媒体称,从官方“严格控制大城市的人口规模,收紧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的入户制度,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开放中等城市落户限制”的说法看,意味着中小城市户籍有望很快放开,“但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落户政策可能将进一步收紧”。

  有媒体发现,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今年6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的《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的表述是“要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合理设定特大城市落户条件”。对比看,最主要的变化就是从“逐步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合理设定特大城市落户条件”变成了“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短期内,或者更长时间,中国都不可能将特大型城市,如上海、北京等的落户放开。”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一位资深媒体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说,“这也许跟户籍所带有的附加利益有一定关系,但根本在于,这些城市根本没有足够的资源承载力来接纳众多的、优秀的外来打工者。比如,医疗、城市拥堵的交通,甚至是水电煤等最基本的资源。”

  “也就是说,未来,一线城市仍将实行居住证制度。”上述人士说,“但可以改进的是,官方可以让外来打工者尽量与本地人口享受同等的福利。当然,这样的前提也是地方的财政要保持良好的水平。”

  “特大城市之所以人口集聚、规模扩张,主要原因在于城市发展经营理念。”对此,北京大学教授陆杰华称,“原来一直是行政化而非市场化的城市发展经营理念,城市的行政级别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公共资源的分配。”解决特大城市的户籍问题,必须改变行政化发展城市的模式,突破地方利益障碍。

  还有媒体认为,城镇资源新布局将激发中小城市的活力,减轻特大城市的人口压力,“如果中小城市的活力真正激发出来,即使收入没有特大城市高,但公共服务水平、空气环境质量都比特大城市好,那么,中小城市就拥有了跟特大城市竞争的实力”。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毛新宇新书谈毛家后人 公开父母结婚照
  • 体育世俱杯恒大0-3争季军 拜仁5中框 视频
  • 娱乐郭德纲经纪人:近期不接受任何媒体采访
  • 财经上海国资改革:国企董事长63岁必须退休
  • 科技运营商4G纠结期:电信联通大刷广告
  • 博客北京台主持人:呼吁提高地铁票价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女公务员哭诉:没钱快得抑郁症 四六级
  • 赵伟:2013廉政三招预示改革新策
  • FT中文网:中国改革的顺序与逻辑
  • 小赢妇:股权激励能否激活国企刘阿斗
  • 永新人:一个热衷于打折的社会
  • 叶檀:城镇化25万亿钱从何来
  • 孙大午:解决三农问题需要放开事权
  • 沙黾农:按市值配售 优先股彻底变味
  • 叶檀:新三板分不分流资金不是大事
  • 姚树洁:城镇化新政有望破解地产危机
  • 冉学东:地方债务风险最可怕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