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读李克强:探索数据背后的中国机会

2013年12月06日 14:41  《第一财经周刊》 

  苏琦 资料整理 CBN记者 李会娜

  一系列数据,看李克强执政风格以及宏观层面上的“中国机会”。

  李克强出任国务院总理已经接近9个月,其执政风格日渐清晰。

  近日出访中东欧,媒体纷纷以“收获经贸大单”来概括,李克强自己的说法,则是“高铁开出去,牛羊买回来”。这凸显出他的执政特色。

  在这次出访中,李克强和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及塞尔维亚总理达契奇共同宣布了合作建设连接贝尔格莱德和布达佩斯的匈塞铁路。这将是中东欧地区第一个快速铁路项目。

  而在李克强与罗马尼亚总理蓬塔11月25日会谈后,双方签署了13项协议。中国将拓展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将中国高铁的技术、成本和融资等优势与罗马尼亚基础设施更新换代、增量提质的需求相结合,推进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本地区和欧洲各国互联互通。此外,双方决定在核能、热电项目上进行合作,并恢复罗马尼亚牛肉和猪肉的出口,中方将扩大进口罗马尼亚牛羊肉等优质农产品,加强长期合作。

  我们借助于公开数据及李克强总理在各种场合的讲话,分析其执政风格和宏观层面上的“中国机会”。

  10000亿

  欧洲将成为更重要的贸易伙伴

  在李克强看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贸易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额去年达到500多亿美元,只占中欧贸易总额的10%。他提出五年内促使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额翻番的目标。

  当然,此一目标相比《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的“雄心”又相形失色。日前李克强在英国《每日电讯报》发表题为《中欧将从更加紧密的伙伴关系中广泛获益》的署名文章,宣布启动中欧投资协定谈判,提出2020年中欧贸易额达到1万亿美元的目标。他指出,这是“跳起来才能够着的果实”,但我们完全有能力有条件去实现。而中国实现现代化将为超过20亿人口的中国和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开展互利共赢合作提供历史性契机。

  3000万人

  关注GDP,实际关注的是就业

  李克强在解释自己对出口的重视时曾表示,稳定出口不可轻视,因为现在出口带动的直接就业人数大概3000万人,加上相关的配套产业,带动大概1亿人,如果出口迅速掉下来,就会产生就业问题。

  几乎在谈到任何经济话题时,李克强都要落到就业上。比如谈到与欧盟关于光伏产业的争执,李克强指出,光伏产业涉及到多少人呢?涉及到40万人就业。谈到减税,李克强算了一笔账,中央有“八项规定”,今年从中央机关开始做,行政经费砍了5%。这样就腾出来一些钱,可以给小微企业减税,涉及到600万户、上千万就业人员。

  就业一直是中国政府挥之难去的压力。虽然未来10年内,中国劳动力人口将达到峰值,但到21世纪中期,劳动力人口仍多于1990年代,也多于欧洲国家现在的人口总和,就业压力将长期存在。

  这也是中国政府为什么始终把GDP增速放在首要位置上的原因。按李克强的话说,“我们关注GDP,其实关注的是就业。”过去,中国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会拉动大约100万人就业。经过这几年经济结构的调整,尤其是随着服务业的加快发展,目前大概GDP增长1个百分点,能够拉动130万甚至150万人就业。

  7.5%

  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的增长下限

  2013年大学毕业生699万,是历年来最高的,保证这699万人就业,对政府的执政能力构成考验。李克强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有关方面反复测算,认为要保证新增就业1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在4%左右,需要7.2%的经济增长。中国经济运行的下限也由此而来:就是GDP按照今年人代会所确定的,增长7.5%左右,作为下限。

  接下来的问题是经济增长的真实性和质量。李克强认为,三季度工业用电量增长了9.8%,铁路货运量也增长了7.3%,和经济增长是匹配的。

  这是“克强指数”的实践用法。2007年,时任辽宁省委书记的李克强在接待美国驻华大使时表示,辽宁的GDP数据有些人为痕迹,他更喜欢通过全省铁路货运量、用电量和银行已放贷款量三个指标,来追踪辽宁的经济动向。

  1000000亿

  广义货币供应量已达到GDP的两倍

  相对于前些年动辄两位数的增长率,百分之七点几的增长率看似没有那么光鲜,但在李克强看来,靠投资拉动的高速增长已难以为继:因为中国的赤字率已经达到2.1%了。按照欧盟的标准,赤字不能超过GDP的3%。后来很多欧盟成员国没有遵守,超过此一警戒线,结果导致欧债危机。

  而就货币投放来说,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余额3月末超过了100万亿元,已经是GDP的两倍了。换句话说,就是“池子”里的货币已经很多了,再多发票子就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李克强指出,恶性通货膨胀不仅干扰或者说破坏市场,而且会给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的副作用和压力,甚至造成人心惶惶。中国经济运行也因此划定了上限,即CPI上涨不能超过3.5%,因为老百姓要过日子,而在中国物价统计方法中,1/3权重是食品。

  事实上,不走靠投资驱动的老路也是由诸多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制约性因素所决定的。早在2010年,李克强即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指出:“我们的发展也付出了很大代价,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长期积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显现,突出表现在需求结构失衡、供给结构不协调、要素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损害大、空间布局不够合理等方面。”

  面对经济下滑保持定力,坚持不扩大赤字,而强调靠改革释放增长红利,此一路径被称为“克强经济学”。据说“克强经济学”始作俑者为外资机构巴克莱资本,用来指代李克强总理为中国制定的经济增长计划。按照巴克莱资本的观点,克强经济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不出台刺激措施、去杠杆化以及结构性改革”三大重要支柱。

  在今年两会后的记者招待会上,在被问及中国经济增长前景时,李克强用改革红利叠加城镇化潜力来形容他心目中下一步中国经济增长的两部发动机。

  2010年,李克强曾指出,要扩大内需,最大的内需在城镇化,最雄厚的内需潜力在城镇化。据统计,发达国家城市化率一般已接近或高于80%,人均收入与中国相近的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城市化率也在60%以上。但是,李克强说:“我们现在的城镇化率,说是52%,那是加上半年及以上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不到35%。和发达国家比,和同水平的发展中国家比,我们还低了不少,这本身也说明我们有潜力。”因此,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城镇化发展水平偏低,制约着国内需求的扩大,影响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也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重要原因。

  >65%

  中国户籍人口实际城镇化率目前35%

  差距就是潜力,在李克强看来,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还能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到203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65%左右,各类城镇将新增3亿多人口,这将为扩大消费和投资需求提供强大、持久的动力。

  居民消费不足被认为是制约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李克强指出,扩大居民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点,因为很多发达国家,最终消费占了GDP当中很大的比重,但是在中国,今年前三季度这一比重为45.9%。

  扩大居民消费的关键是提高居民消费能力,这就需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当前,应更加注重就业和劳动报酬在一次分配中的作用,更加注重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在二次分配中的作用,以此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重要突破口。

  10%

  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已是老龄社会

  10%“要让老百姓花钱,他得无后顾之忧才行。”李克强对中华全国总会第16次代表大会的代表表示,就业是让群众腰包里有钱,今年24个省市最低工资平均提高了18%,有了钱,为什么消费还不够多?群众有后顾之忧,最大的后顾之忧是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主要是养老。21世纪初,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超过10%,按国际标准已进入老龄社会,“人口红利”逐步减少。

  为此,李克强提出了“人才红利”的概念来应对。李克强表示,目前有1亿农民工已经加入了工会,在整个城镇的从业人员当中,有技能的劳动者占到了36%;有技能的劳动者当中,高技能的劳动者占到了25%,比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政府现在每年资助职工培训1000万人,和庞大的亿万职工队伍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政府一定要在这方面舍得花钱、敢于花钱,加大对职工教育的政策倾斜,让人口红利真正变成人才红利。

  3600万

  保障性住房套数。养老、住房、看病是公众最担忧的三个问题

  养老之外,住房问题也是抑制居民消费意欲的重要因素。加大保障房建设已成为解决居民住房问题、释放居民消费潜力的重中之重。中国集中连片的各类棚户区还居住着大约4000万人,其中70%是退休职工。中国计划“十二五”期间建成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其中一半是棚户区改造。今年截至7月底,全国城镇保障安居工程已开工500万套,基本建成280万套,分别达到年度目标任务的79%和59%,完成投资6200亿元。

  看病难看病贵是继养老和住房之后压在居民身上的第三座大山。李克强表示,要建立大病医疗保险制度,现在每年有300万人生了大病报销后还可能支付不起。中国目前健康服务业仅占GDP的5%左右,而美国2009年已达到17.6%。这表明,在保证基本医疗卫生需求的基础上,中国健康服务产业发展具备巨大潜力。有机构测算,到2020年中国健康服务业规模将达到8万亿元以上,这无疑成为进一步加快行业发展的重大利好。

  要让内需潜力充分释放,需要释放巨大的改革红利。以医疗行业为例,2012年中国民营医院诊疗人次只有2.5亿,占总数的9.8%。这表明仅拉平公立和民营医院诊疗门槛一项改革,即可极大释放中国医疗服务的供给能力,充分满足老百姓的就医需求。

  针对如何释放改革红利,李克强指出,要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其中重要方面也是简政放权,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政府放开该放的、管住该管的。

  人们注意到,今年第三季度,全国新设市场主体同比增长了18%,其中民营企业数量增长了31%,和前些年相比呈现迸发式的增长,改革的成效是明显的。

  (苏琦是《财经》杂志副主编)

  联系编辑:zhangyange@yicai.com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北京井下穴居者:被城管关狗笼谈何尊严
  • 体育世界杯抽签-西班牙遇荷兰 英意同组 视频
  • 娱乐宣传否认杨幂怀孕:颖儿算不上好友
  • 财经各地现公务员提前离岗 延退或无时间点
  • 科技12306实现每5秒自动刷票 标注打折票
  • 博客郑州热力管道爆裂(图) 上海雾霾前后照片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9平米小屋住6艺考生 一天睡4小时(图)
  • 海宁:伦敦和洛杉矶的雾霾之战
  • 端宏斌:山寨币能否复制比特币神话
  • 张庭宾:毒霾警告疯狂发展模式应转变
  • 谢百三:新股改革几个亮点和疑点
  • 钮文新:比特币到底是什么
  • 乖乖老鼠:比特币为何不能成为通货
  • 朱大鸣:高层重申房地产调控意味什么
  • 梁建章:北京的承载力有多大
  • 叶檀:降低公务员饭碗的含金量
  • 刘杉:中国进入自贸区时代